分享

推拿三字经*补正四言脉诀

 GOGOOTOOO 2017-06-06

《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推拿三字经》所记载的推拿技法,多为治疗当时民间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儿疾病时所用,尤其对痢疾、腹泻、脱肛、霍乱、瘟疫、痨瘵、痰喘、疮肿、惊风,癫狂、牙痛、腹痛 等病的 症状、诊断、取穴、预后、疗效等方面,叙述较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认识和提法,显然不适合于当代。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经派的特色,作者一并作以浅释,而不只拘于小儿。仅供参考。
清代民间无钟表,推拿计时靠计数,故《推拿三字经》中有“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等词句,均指推拿次数而言。推拿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灵活掌握,临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数。|
徐谦光 奉萱堂 药无缘 推拿恙 自推手 辨诸恙
定真穴 画图彰 上疗亲 下救郎 推求速 惟重良
独穴治 大三万 小三千 婴三百 加减良 分岁数
从吾学 立验方 宜熟读 勿心慌 治急病 一穴良
大数万 立愈恙 幼婴者 加减量 治缓症 各穴量
虚冷补 热清当 大察脉 理宜详 浮沉者 表里恙
迟数者 冷热伤 辨内外 推无恙 虚与实 仔细详
字廿七 脉诀讲 明四字 治诸恙 小婴儿 看印堂
五色纹 细心详 色红者 心肺恙 俱热症 清则良
清何处 心肺当 退六腑 即去恙 色青者 肝风张
清补宜 自无恙 平肝木 补肾脏 色黑者 风肾寒
揉二马 清补良 列缺穴 亦相当 色白者 肺有疾
揉二马 合阴阳 天河水 立愈恙 色黄者 脾胃伤
若泻肚 推大肠 一穴愈 来往忙 言五色 兼脾良
曲大指 补脾方 内推补 外泻详 外泻良 泻大肠
立去恙 兼补肾 愈无恙 若腹痛 窝风良 数在万
立无恙 流清涕 风寒伤 蜂入洞 鼻孔强 若洗皂
鼻两旁 向下推 和五脏 女不用 八卦良 若泻痢
推大肠 食指侧 上节上 来回推 数万良 牙痛者
骨髓伤 揉二马 补肾水 推二穴 数万良 治伤寒
拿列缺 出大汗 立无恙 受惊吓 拿此良 不醒事
亦此方 或感冒 急慢恙 非此穴 不能良 凡出汗
忌风扬 霍乱病 暑秋伤 若上吐 清胃良 大指根
震艮连 黄白皮 真穴详 俱此方 向外推 立愈恙
倘泻肚 仍大肠 吐并泻 板门良 揉数万 进饮食
亦称良 瘟疫者 肿脖项 上午重 六腑当 下午重
二马良 兼六腑 立消亡 分男女 左右手 男六腑
女三关 此二穴 俱属凉 男女逆 左右详 脱肛者
肺虚恙 补脾土 二马良 补肾水 推大肠 来回推
久去恙 或疹痘 肿脖项 仍照上 午后恙 诸疮肿
照此详 虚喘嗽 二马良 兼清肺 兼脾良 小便闭
清膀胱 补肾水 清小肠 食指侧 推大肠 尤来回
轻重当 倘生疮 辨阴阳 阴者补 阳清当 紫陷阴
红高阳 虚歉者 先补强 诸疮症 兼清良 疮初起
揉患上 左右揉 立消亡 胸膈闷 八卦详 男女逆
运八卦 离宫轻 痰壅喘 横纹上 左右揉 久去恙
治歉证 并痨症 歉弱者 气血伤 辨此症 在衣裳
人着褡 伊着棉 亦咳嗽 名七伤 补要多 清少良
人穿褡 他穿单 名五痨 肾水伤 分何脏 清补良
在学者 细心详 眼翻者 上下僵 揉二马 捣天心
翻上者 捣下良 翻下者 捣上强 左捣右 右捣左
阳池穴 头痛良 风头痛 蜂入洞 左右旋 立无恙
天河水 口生疮 遍身热 多推良 中气风 男女逆
右六腑 男用良 左三关 女用强 独穴疗 数三万
多穴推 约三万 无不良 遍身潮 分阴阳 拿列缺
汗出良 五经穴 肚胀良 水入土 不化谷 土入水
肝木旺 外劳宫 左右揉 久揉良 嘴唇裂 脾火伤
脾胃恙 清补脾 俱去恙 向内补 向外清 来回推
清补双 天门口 顺气血 五指节 惊吓伤 不计次
揉必良 时摄良 一百日 即无恙 上有火 下有寒
外劳宫 下寒良 六腑穴 去火良 左三关 去寒恙
右六腑 亦去恙 虚补母 实泻子 曰五行 生克当
生我母 我生子 穴不误 治无恙 古推书 身首足
执治婴 无老方 皆气血 何两样 数多寡 轻重当
吾载穴 不相商 少老女 无不当 遵古推 男女分
俱左手 男女同 予尝试 并去恙 凡学者 意会方
加减推 身歉壮 病新久 细思想 推应症 无苦恙|[1] 
注 解
徐谦光 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 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 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 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 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 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 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 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 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 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 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 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 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 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 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 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 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 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 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 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 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 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 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治急病 治疗急厥霍乱等一些急性病,
一穴良 以独穴为佳。
大数万 用独穴为大人治病,推拿的时间要长,大约需要推拿数万次。
立愈恙 只要取穴正确,用足够的推拿时间,病可立愈。
幼婴者 指4岁以下的小儿。
加减量 按照年龄、病情、决定推拿次数的多少。
治缓症 治疗兼症、痨伤或外感内伤等一些慢性病,
各穴量 辨病取穴,推数要足。
虚冷补 虚冷者为气亏当用补法,热嗽者为痨;血亏当用清补法。热清当 热病当用清法治疗。
大察脉 大人应诊脉,察色,脉主何症,色主何脏,
理宜详 按医理运用四诊八纲,详细辨证。
浮沉者 浮主表症,轻手可得,沉主里症,推筋着骨。
表里恙 辨明是表症还是里症。
迟数者 三至为迟,迟为冷;六至为数,数为热,以辨别寒热。
冷热伤 病有寒热之分,
辨内外 辨明是由内因引起,还是外因引起的,外因为六淫疠气,内因为七情劳倦,也有内因外因两伤者。
推无恙 只要分清表里寒热,辨明何病,推之立愈。
虚与实 指虚脉与实脉,
仔细详 诊脉应仔细辨别。
字廿七 27种脉象,
脉诀讲 脉诀讲的27种脉象中,有脉与证不相符者,应仔细辨别思考。
明四字 明辨浮、沉、迟、数4种基本脉象,
治诸恙 诸病不外此4种基本脉象。
小婴儿 小儿寸口短小,只用一指诊脉,辨明迟数,迟主寒,数主热。
看印堂 小儿以望诊为主,诊脉不如察看印堂色泽,印堂在两眼中间,睛明之上。
五色纹 指印堂部位出现的青、红、黄、白、黑5种色纹。
细心详 印堂穴用水洗净后,细心详细地观察五色变化,按色诊病。
色红者 红色属心,色红者,为肺同受热,色紫为热甚。
心肺恙 凡印堂有红筋红色,皆心肺之疾,
俱热症 皆属热症。
清则良 根据热则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热病宜用清法。
清何处 看清印堂五色纹,辨明病在何处,决定当用哪个穴位。
心肺当 印堂红色,应清心穴、肺穴,心经有热,不能直接清心穴,可用天河水穴代替。
退六腑 若色紫则为热甚,必须大清,用退大热的六腑穴。
即去恙 推拿到热退为止。
色青者 青色属肝,印堂色青者,
肝风张 为肝风内动。
清补宜 必须辨明病的虚实,实则清之、虚则补之。
自无恙 清补得宜,自能愈病。
平肝木 肝为将军之官,可平不可补,虚则补其母,补肾即补肝。
补肾脏 五行之中水生木,肾为肝之母,肝虚可补肾水以养肝木。
色黑者 黑色属肾,印堂色黑。
风肾寒 为风寒入肾,其色黑,病寒证。
揉二马 独穴治,久揉二马,大补肾中水火而祛寒,功同八味丸;
清补良 若上热下寒,必须清上暖下;
列缺穴 惊风必须拿列缺急救,肾寒拿之出汗,风邪即散,
亦相当 列缺穴能解寒火,止惊搐,用之相宜。
色白者 白色属肺,肺为肾之母,印堂色白,
肺有疾 为肺有痰。
揉二马 此穴属肾经,肾为肺之子,肾虚水泛为痰,先揉二马取热;
合阴阳 自阴阳穴向中间合推,为合阴阳。
天河水 天河水能清上焦之热,重推痰即散,
立愈恙 痰涎壅盛先揉二马,再合阴阳,重推天河水,推之恰当,痰化可愈。
色黄者 黄色属脾,印堂色黄者,
脾胃伤 为脾胃之症,小儿多脾胃病,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必伤脾胃。
若泻肚 小儿腹泻,多因脏腑娇嫩、脾胃薄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引起,久泻脾虚,肠胃积滞,功能失调,
推大肠 大肠穴在食指外侧上节,
一穴愈 推大肠一穴即愈,屡验有效。
来往忙 来回推之为清补大肠,凡清之气下降,补之气上升,清补则和血顺气,利小便而止大便,故泻肚痢疾,来回多推大肠一穴,有良效。
言五色 指青红黄白黑五色,根据五色配五脏,辨病取穴。
兼脾良 脾主运化,小儿饮食不节,无不伤脾,故腹泻加推脾穴
曲大指 大指属脾经,若补必须曲指推,
补脾方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凡脾胃病多用。
内推补 曲大指向内推为补。
外泻详 直推向外推为泻,来回推为清补。
大便闭 便秘多因脾热脾燥所致。
外泻良 拇指伸直向外推为泻脾,火旺者泻之;
泻大肠 大肠与肺相表里,便秘肠结乃因肺燥,肺燥大肠亦燥,必须用泻法推大肠,
立去恙 脾肺为母子关系,若燥,泻之立愈;
兼补肾 肾为先天,脾为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关系密切,治疗便秘时须兼补肾。
愈无恙 按以上配穴推拿,可彻底治愈。
若腹痛 腹痛之因,非寒即热。
窝风良 一窝风穴能治下寒腹痛,
数在万 感寒腹痛揉一窝风,轻症一万次,重症数万次,
立无恙 力到数足,痛止立愈。
流清涕 鼻流清涕者,
风寒伤 因外感风寒所致。
蜂入洞 用食、中二指入鼻孔,左右旋转,名黄蜂入洞,
鼻孔强 鼻孔为肺窍,左右旋转揉之,可以发汗祛风寒。
若洗皂 用食、中二指分开,在鼻翼两旁推揉。
鼻两旁 洗皂穴位于鼻两旁。
向下推 曲食、中二指向下推之。
和五脏 可调和五脏之气,小儿用此穴。
女不用 女子不用洗皂穴,
八卦良 用运八卦也能调和五脏之气。
若泻痢 泻肚、痢疾二症,
推大肠 用推大肠一穴治之,其验如神,
食指侧 食指外侧为大肠的真穴,
上节上 食指外侧第3节,穴位如豆粒大小,
来回推 用力均匀往返推之,根据病情轻重,定推拿次数。
数万良 病重者推的时间长,可达数万次。
牙痛者 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骨为髓之府牙痛分虚实,此指虚火牙痛。
骨髓伤 入病伤阴,肾精耗损,阴虚火旺,致虚火牙痛。
揉二马 二马穴能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补肾水 补肾水能滋阴潜阳,治虚火上炎。
推二穴 若推二马、肾水二穴不效,牙痛反加重者,为实火牙痛,应重推六腑以愈为止。
数万良 少则不验,必须多推。
治伤寒 治疗伤寒,
拿列缺 重拿双手列缺穴,令毛孔全开,
出大汗 用力久拿,自头至足必须出大汗,
立无恙 寒邪随汗而出,表解病愈。
受惊吓 小儿受惊,先掐五指节,每节掐7下,
拿此良 然后,再拿列缺穴即愈。
不醒事 昏迷不省人事,目闭口紧阴脉不绝者。
亦此方 拿列缺必醒。
或感冒 伤风等一切外感症,
急慢恙 急惊风、慢惊风等症,
非此穴 非拿列缺不能爽快治好,故称仙手,即指此穴。
不能良 一切邪入心包、闭窍昏迷、动风发搐诸症,非此穴不能愈。
凡出汗 推拿出汗或自汗盗汗时,
忌风扬 应避风,令汗自干为要。
霍乱病 霍乱病有三,阴泻、阳吐、阴阳者上吐下泻,必须分明。
暑秋伤 发病多在暑后秋前,因中暑气,又中寒气所致。
若上吐 上吐者为阳霍乱,因受暑过重,胃气上逆所致。
清胃良 止吐用清胃法。
大指根 从腕横纹至大指根横纹,大鱼际肌的外侧缘属胃经。
震艮连 震、艮是八卦穴中的两个方位,在大鱼际肌的内侧
黄白皮 大鱼际肌外侧缘白皮与掌背黄皮交界处,上起大指根横纹,下齐艮卦部位,为胃穴所在,自艮向外推为清胃。
真穴详 以上黄白皮部位,为胃的真穴所在。
凡吐者 凡呕吐者。
俱此方 皆因胃气下降,反而上逆所致,清胃可使胃气下降,所以都用清胃。
向外推 自鱼际外缘黄白皮交界处,从艮卦处掌边高骨起,向外推至大指掌根横纹为清法,反之则为补法,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因胃气下行为顺,故只用清法,不用补法。
立愈恙 胃气下降而不上逆,呕吐可愈。
倘泻肚 下泻者为阴霍乱,因暑轻寒重所致。
仍大肠 仍来回推清大肠,利小便止大便,泻立愈。
吐并泻 上吐下泻为阴阳霍乱(古人把上吐下泻并作的急性病统称霍乱,它包括烈性传染病的霍乱和一般夏秋间常见的急性胃肠炎)。
板门良 治此病板门穴为好,板门穴属脾胃,脾虚作泻,胃虚作吐,板门能通达上下之气。
揉数万 重揉多推,立愈(徐谦光治上吐下泻霍乱多人,取板门独穴治之,推数在3万左右,病去如矢)。
进饮食 板门之穴属脾胃经,又能运达上下之气,故能进饮食。
亦称良 板门穴治上吐下泻及心口痛(即胃痛)皆有良效。
瘟疫者 瘟疫是指两脉细数,传染于人,虽出汗而热不解的一种病。
肿脖项 瘟疫结于项,出现耳垂下温肿疼痛,俗称“痄腮”、“蛤蟆瘟”,即现代的“流行性腮腺炎”。
上午重 上午病重属阳证。
六腑当 重推六腑,以愈为止,此穴大凉去火(徐谦光在同治十二年,救治肿脖瘟多人,喉无线孔,命在须臾,单推此穴,推数约3万次,无不立愈。)
下午重 下午病重,属阴证 ,
二马良 重揉二马,以愈为止,此穴大热去寒;
兼六腑 兼推六腑,以清热解毒。
立消亡 分清阳证、阴证,如法推之,病可治愈。
分男女 遵古之言,当分男女,
左右手 男用左手,女用右手。
男六腑 男用左手六腑穴向下推,称退下六腑;
女三关 女用右手三关穴向下推,为凉,
此二穴 男左六腑、女右三关二穴,推法一下一上正相反,
俱属凉 俱属凉穴,故去病相同。
男女逆 男女不同,所以左右手的取穴相反,
左右详 男用左手六腑穴向下推,女用右手三关穴向上推,必须详记清楚。
四言脉诀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初持脉时,合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辩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辩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表,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病,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冲,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洩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伏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耎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淤血内畜,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小便淋閟,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

诸风眩运,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耎,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从吉,浮大延久。

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

弦滑痰饮,濡细肾著,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五疽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

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虚小可惊。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

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

阳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眩僵卧,阴维心痛,胸肋刺筑。

阳为蹻病,阳缓阴急,阴为蹻病,阴缓阳急。

癫痫瘈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谿列缺。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复。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鰕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有套三字经推拿来祛病
1
有套三字经推拿来祛病
1

  翩翩少年,有志于学,却因家境窘困无奈辍学;为谋生计,上船下海,不久又因暴疾失聪。就在他落魄潦倒之时,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出现,他不仅得到一部医书,还受其栽培成长为日后的中医大家,一个医学流派也因他而中兴……这个故事像极了励志电影中的一个桥段,却发生在岛城一位名医身上,他就是三字经流派推拿第三代传承人李德修。如今,李德修早已去世,但他教出的学生遍及各地,其传授的三字经流派推拿技术还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昨日,记者来到海慈医院拜访了这一传统医药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葛湄菲,与她共同回溯该流派当年曲折的传承轨迹。

  得医书研习八年

  在人民路海慈医院国医堂儿一科,记者见到了正在为患儿推拿的葛湄菲。她将白色滑石粉敷在患儿手上,然后一边轻轻推揉小手,一边逗着孩子。

  葛湄菲是三字经流派推拿的第五代传承人,她介绍,推拿历史由来已久,被奉为 “元老医术”。1877年,山东牟平人徐谦光总结前人推拿术编著 《推拿三字经》,始创了三字经流派推拿。但是该著作并没有刊行,因此传播有限,其孙徐克善继承了祖业,成为当地小儿推拿名医。此后虽然留下了医书,但该流派日渐式微。

  李德修(1893—1972年),又名慎之,山东威海北竹岛村人。幼时家贫辍学,在渔船上当学徒打工,17岁染疾导致耳聋。当时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可怜他贫苦,又看中其谦和善良的品性,就有意提携他,将手中徐谦光所著的《推拿三字经》送给他,并悉心指教。李德修潜心研习8年才开始独立应诊。1920年,他来到青岛,在鸿祥钱庄设了推拿诊所。由于医术精湛,逐渐有了声望,以后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1955年青岛市中医院建院之初,他任小儿科负责人,此后培养了许多学生,三字经流派推拿自此在各地开花。

  为何叫“三字经”?葛湄菲介绍,《推拿三字经》这部书中,通篇医术都以三个字为一句话。过去推拿都是全身推拿,但是限于传统礼教,男医生无法给女性患者推拿。徐谦光为给母亲推拿治病,摸索出这种取穴少而疗效明显的新推拿法:只需要在手上推拿,取穴一般不超过五个。

  获真传却浑然不知

  在医院,记者看到了墙上挂着一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上面写着三字经流派推拿字样。推、拿、揉、捣、分合、运等手法葛湄菲早已运用自如,她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多年,如今是该院中医儿科主任。

  “几十年前刚接触这派推拿技术时,没想到它有多珍贵,也没意识到我就成了这一流派的嫡系传承人了。”葛湄菲笑着说,她198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专业。“因为自己幼年身体羸弱,常喝中药,渐渐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当时刚恢复
高考,被中医药大学录取后我就去了。”葛湄菲说。

  1983年,她到青岛市中医院儿科进修,跟随老中医刘瑞英学习小儿推拿。不过当时她并不知道刘瑞英是李德修不多的几个传人之一。建院初期,医院领导安排护士孙爱兰、刘瑞英跟随李德修学习推拿技术,虽无明确师承关系,但临床诊治和推拿均在李德修亲自指导下完成,可以说是李德修的传人。葛湄菲跟随刘瑞英进修5个月期间,得其真传,不知不觉就成为该流派的第五代传人。

  不宜“家中常备”

  虽然这项推拿疗法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发烧、腹泻等病症疗效显著,但她临床多年也意识到很多问题。

  两年前,葛湄菲接诊了一个染上肺炎的患儿,才5个月大。患儿咳嗽发烧,连打了5天吊瓶仍无法痊愈,父母焦急万分。葛湄菲诊断后认为应该停止用药,然后为其进行了推拿,患儿第二天病情就有所缓解。为此,这对父母对葛主任感激不尽,甚至崇拜上了这套推拿疗法。不久,这对父母身边有亲戚的孩子也患上了肺炎,于是两人劝说亲戚不要去看西医,应该直接找葛大夫做推拿。“他们说看西医也看不好,还不如不看,但是我见到孩子后还是让他们带孩子去打吊瓶。”葛湄菲说,推拿等中医疗法针对一些病情的确效果明显,但与西医并非对立关系,许多病症西医治疗也很必要。

  她认为神化西医或者中医都是不对的,也不太赞成普通人学习推拿疗法,因为他们可能因此进入误区。“有的人没有医学常识,只学了点皮毛,一生病就自己在家推拿,这反倒耽误了治病。”葛湄菲强调,小儿患病必须由正规医生来推拿治疗,现在社会上小儿推拿良莠不齐,许多人都没有医师资质,而且将推拿疗法当做保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三字经流派推拿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更盼望着小儿推拿能借此机会正规化。

  渊源

  实地调查梳理脉络 
说起流派的传承,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葛湄菲。戚经含何以会有一本未经刊行的《推拿三字经》 他与三字经流派推拿创始人徐谦光是什么关系?她逐渐意识到,虽然当时青岛市中医院已经建院50余年,三字经推拿又是该院特色疗法,但一直没有人理清学术理论发展和传承脉络,于是她就产生了实地调查梳理这一问题的想法。2002年开始,她到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查到《推拿三字经》手抄本,又到烟台牟平寻找徐谦光的后人,到威海清泉学校查阅校志,努力多年后才对该流派有了系统的概念。她在牟平见到徐谦光的后人,但他们早已改行换业,没有保留什么资料。随后她在威海了解到,当年校长戚经含是威海地区的名门望族,其父亲是丁汝昌的师爷。甲午战败后,这一家族留在威海,一边经商,一边致力于办学。徐谦光也是商海中人,后半生因为经商不善,导致家庭落败,于是潜心研究推拿来养家糊口。葛湄菲推断,由于两人都身处商界,应该相识而且关系密切,因为徐谦光甚至将这本珍贵的医书送给了戚经含。

  在调查过程中她还发现,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9月根据李德修收藏多年的手抄本油印了《小儿推拿三字经》,与收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原著虽不是同一版本,缺少“四言脉诀”部分,但其内容与原著中推拿部分基本相同。

  发展完善理论系统传承

  “我们科室的大夫最少时只有三人,科室几乎都要被撤掉了。”葛湄菲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普通百姓家孩子有个头痛脑热,大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找大夫做推拿,配上一些中药。但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西医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青睐西医,有病动辄就打吊瓶,吃含有大量抗生素的药物,这造成了此后备受诟病的抗生素问题,当然也影响到了中医的生存。“那时候有学历的学生都去从事西医了,中医别说硕士,连个本科生都留不住。”葛湄菲说,但是近几年,人们逐渐意识到抗生素等西医疗法的弊端,对西医的迷信被逐渐打破,自然疗法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传统医术重新受到重视。如今,葛湄菲所在科室有14人,她自己带了两个徒弟,两人都有8年以上临床经验,而且还是硕士学位。

  三字经流派推拿历经130多年,如今仍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该疗法善用独穴、取穴少、便于操作以及疗效明显等优势。葛湄菲认为,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严谨的理论体系,这几年她参与了多个研究课题,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文献整理研究”,系统整理了三字经流派推拿的起源与发展;她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5部,特别是编著 《英汉对照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英汉对照小儿推拿》两部专著,为三字经流派推拿进入教科书奠定了基础。葛湄菲告诉记者,国内推拿几大流派中只有三字经流派成功申报为非遗项目,原因就是他们此前做了大量梳理工作,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发扬三字经流派推拿离不开学术理论,我们将继续完善学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传承能造福后人的文化遗产。”

  记者手记

  传统医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项目。它既被视为一种文化,承载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又被视为一种实用性技术,用于祛病造福。如今社会上推拿术鱼目混珠,这值得人们警惕,正如葛湄菲所说,不可迷信滥用。如何来界定济世医师与江湖郎中,有赖于传承者用科学的方法来完善理论,排除传统医术中的不科学成分。推拿等传统医术与人的生命健康紧密相连,因此,济世救人,才是传承这项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补正四言脉诀

切脉技巧
 
补正四言脉诀”。

    揆之“脉诀”,肇始于汉张仲景《平脉法》,但字句以四言为多,参差不齐者亦不少见,须待修剪整齐。宋崔嘉彦畅其义,始著《四言脉诀》。明李言闻删补,李仕材更加删补.并加注释。清冯楚瞻、吴谦、黄宫绣等再加补纂新编,但仍未臻完美。其中尤多差谬不切之处,恐谬种流传.导致少年习诵,白首不悟,使脉学成为绝学难知。今取李仕材《新著四言脉诀》为兰本,复为增删补正,辅助初学者诵习之用。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此指出心主血脉,通过肺朝百脉,所以定诊于寸

口。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此指明寸关尺三部之定位法。

    左寸沉心,浮取小肠;中央直者,包络厥阴。

    左关浮胆,沉候肝阳;中央直者,肾膀二经。

    左尺沉肾,浮候膀胱;中央直者.金经主生。

    右寸沉肺,浮取大肠;中央直者,脾胃二经。

    右关浮胃,沉乃候脾;中央直者.小肠三焦。

    右尺沉命,浮是三焦;中央直者,肝胆二经。

    五脏为阴,必候于沉;六腑为阳,必候于浮。中央直者,为十二经通行之路,故候十二经生长阴阳脏腑之气化。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妇女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左为阳,右为阴;寸为阳,尺为阴。男子属阳,阳得阳位为顺;妇女属阴,阴得阴位为顺。顺则百顺,病痛亦无。

    外感左诊,内伤右诊。左名人迎,右名气口。

    《脉经》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为伤寒,气口紧盛为伤食,皆与实践相合,义详中篇“别外感与内伤”。

    命门与肾,同诊尺部,人无二脉,多死难救。

    此指脉无水火之根,多死难救,即阴阳告竭之义。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浮候腑,沉候脏,中候经气。上者寸前一分,以候咽候首面;下者尺下一分,以候少腹腰股膝胫脚。左者左手,右者右手,加起来号称“七诊”。但《内经》之“七诊”与此不同。名谓:“独大、独小、独寒、独热、独迟、独陷下。”又号称:“七独”。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为名。

    每部五十,方合于经。

    此即寸关尺,浮中沉,每部各三候,三乘三得九候。每部候五十动,出自《难经》,是五脏气血足与不足之候法。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脾象和缓。

    右尺相火,与心同断。心肺虽浮,根在沉中。

    心肺在上焦。象日与月,故脉在浮分与小肠大肠脉合,总现金与火之象,但必须沉候有根,始可定为心肺之脉,不然纯以小肠大肠论。此是脏腑相合脉象,表现比较特殊。

    若夫时令,亦有本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缓不忒。

    血脉管亦随气候变化而热涨冷缩,所以有如上之变化。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外因六气,内因七情。外邪入侵,正气抗邪,正邪搏斗,脉多实强,如实、大、洪、滑、弦、长等太过脉多现;内因七情所伤,与御外侮无多大关系,弱处暗耗,内耗,所以脉现虚、散、细微之类。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胃为水谷之海,得食则生,失食则亡。五脏六腑,身躯百骸,靠其资养。后勤不乏,则脉得和缓调匀,是有胃气。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平旦饮食未进,气血未乱,经脉调匀,可诊太过不及之脉。医家应虚静凝神指下,调好气息,细审脉病之根源。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病热。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医生之一呼一吸合为~息,脉来四至,乃平和有胃气之脉。但气息每每不能过于匀适,往往在三、五息之中有一稍长之太息,与闰年相似,此则脉来五至,此皆以无病论。三迟六热,以脉之迟数定寒热。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虚实大缓,八提纲脉。

    首别阴阳,定为总纲。有力为阳,无力为阴。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脉不属阳,便属于阴。

    或兼附阳,别无所属。定为总纲,理路分明。

    此明阴阳为总纲,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提纲八脉。

    八提纲脉: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虚虚实实,邪大正缓。

    提出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纲。分别代表表、里、寒、热、虚、实、邪、正八纲。下则以纲代目,纲举目张。

浮脉法天,轻按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无力为芤,有边无中。芤弦合革,如按鼓革。

散来迟大,水上扬花。共计四脉,列入浮纲。

以上是浮纲所括之4种脉象。

沉脉法地,如石在水。沉极则伏,推筋至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共计三脉,沉纲列入。

以上是沉纲所括之3种脉象。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迟偶一止,其名为结。

迟止有常,应作代看。共选三脉,列入迟纲。

以上是迟纲所括之3种脉象。

数脉属阳,一息五至。有力为紧,切绳相似。

数如豆粒,动脉何疑! 数时一止,那就是促。

共是四脉,数纲列入。

以上是数纲所括之4种脉象。

虚脉属阴,三候如绵。沉而无力,弱脉是全。

浮细为濡,如绵浮水。细薄成微,似有似无。

迟细为涩,轻刀刮竹。细小皆同,状若蛛丝。

不及本位,短脉可考。共是七脉,列为虚纲。

以上是虚纲所列之7脉。

实脉属阳,长大坚强。往来流利,濯脉之象。

过于本位,长脉迢迢。洪如涌浪,来盛去悠。

状似弓弦,弦脉形状。共计五脉,实纲可详。

以上是实纲5脉。

大则病进,独立邪纲,状若洪脉,其形阔大。

以上是邪纲脉。

    缓脉悠扬,独占正纲,脉来四至,从容可靠。

 以上是正纲脉。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明一脉之形象,必有一脉所主之病。有兼见之脉象,即有兼见之症。可细究其兼见之脉,其兼见之症随出。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以上是浮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沉脉主里,脏病所居。脏阴多寒,病列五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虚,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

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以上是沉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迟脉王脏,阴冷相干。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迟缓湿痹,迟涩血伤。迟结寒郁,迟代脏绝。

迟滑食积,迟实火郁。迟弦寒饮,迟短寒痞。

以上是迟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数脉王腑,主吐王狂。有力实热,无力阴虚。

数疾热极,滑数痰饮。寸必吐逆,左关风痰。

右关主食,尺为蓄血。紧主寒痼,须分表里。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动主搏击,阴阳不调。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洪数热积,其伤在阴。滋清并举,脉静则生。

以上是数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虚主诸虚,血气空虚。虚微气衰,其损在阳。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细则气衰,阴血不足。

虚细阴虚,弱细阳竭。虚寒相搏,其名曰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见脉代,真气衰绝。

脓血症见,大命必折。伤寒霍乱,跌打闷绝。

疮痈痛甚,女胎三月。

以上是虚脉提纲之兼脉定证大概。

实主诸实,血气壅结。浮实表实,沉实里实。

弦则主馈,木侮脾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疼。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滑缓阴足,洪大邪热。

更有寒结,亦属实证。阴盛则结,疝瘕症积。

以上是实纲之兼脉定症大概。

大则病进,脉必有力。大而无力,阴虚火旺。

以上是邪纲大脉的具体诊法。

缓主无病,悠扬和缓。若还怠缓,湿中脾经。

以上是正纲缓脉的具体诊法。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寻。

    病有阴阳,脉亦有阴阳,顺应则吉,逆见则凶。下述脉证相应与否,总不出乎阴阳顺逆之理。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类中因气,身凉脉虚。类中困痰。脉滑形肥。

    类中因火,脉数面赤。类中因厥,上盛下虚。

    风有真中类中之别。真中虽属实症,但亦由虚所招,故脉喜浮迟,与病人之虚相合为顺;如脉坚大急疾,主邪过盛正太虚,则为逆,很难治疗。类中非真中风,是火、气、痰和阴虚阳亢过盛所来,故脉证治法皆不同。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盛成灾。

    始自太阳,浮紧而涩。及传多变,名状难悉。

    阳明脉大,少阳则弦。太阴入里,沉迟必兼。

    及入少阴,其脉自沉。厥阴热深,脉伏厥冷。

    阳症见阴,命必危殆。阴症见阳,虽困无害。

    中寒紧涩,阴阳俱紧。法当无汗,有汗命殒。

    以上是伤寒热病之脉证是否一致,以定吉凶之例。阳症见阴。则正气已衰竭,无以抗邪,故命必危殆;而阴证见阳,主邪有外出之徵兆,故虽困无害。中寒脉紧涩无汗为正气充足;有汗乃精气外泄,邪盛正衰。凶危立见。此专指伤寒而言。若内伤又当别沦。

    伤风在阳,脉浮而滑。伤风在阴,脉濡而弱。

    六经同伤.脉弦而数。阳不浮滑,反濡而弱。

    阴不濡弱,反浮而滑。此非风寒.乃属风湿。

    若止濡缓,或兼细涩。此非风湿,又属湿着。

以上是伤风、风湿、湿着三者脉象区别。

    阴阳俱盛,热病之征。浮刚脉滑,沉则数涩。

    中暑伤气,所以脉虚。或濡或细,或芤或迟。

    脉虽不一,总皆虚类。

    以上是热病与中暑脉象之区别。

    瘟脉无名,变见诸经。脉随症见,不可指定。

    瘟疫之邪伏募原,出没无时,其脉变换不定,只好随其所见之脉与证.结合疫邪之浅深而治之。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则绝。

    疟为风暑之邪,客于风木之府,脾失转输,不能运水谷之精微,遂多痰饮,故脉弦,并以迟数分寒热。若见代散之脉,元气已绝,其病何能为力。

    风寒湿气,合为五痹。浮涩与紧,三脉乃备。

    脚气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为湿。

    迟涩为寒,洪数为热。痈非外因,当于尺取。

    滑缓沉弱。随脉酌治。

    五痹脚气多为风寒湿所成。惟脚气病非外因,当于内求,脉或滑,或缓.或沉,或弱,随其虚实酌治。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汗出脉躁,治勿有药。

    劳捉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脉数。

    内伤脉反,最为难治,脉顺则易治。

    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状中虚,微涩衰薄。

    胀满之脉,浮大洪实。沉细而微,歧黄无术。

    水肿之症,有阳有阳。阴脉沉迟,阳脉洪数。

    浮大则生,沉细勿药。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可生,沉细难愈。黄疸湿热,洪数偏宜。

    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痞、胀、水肿、积聚、黄疸,皆属有形之实证。故脉喜实大洪数。而沉微细小脉见,元阳已败,何能为力。

    郁脉皆沉,甚则伏结。或代或结,知是郁极。

    胃气不失,尚可调治。气痛脉沉,下手便知。

    沉极则伏,涩弱难治。亦有沉滑。是气兼痰。

    心痛在寸.腹痛在关。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迟细速愈,浮大延久。两胁疼痛,脉必双弦。

    紧细而弦,多怒气偏。沉涩而急,痰淤之愆。

    疝属肝病,脉必急弦。牢急则生,弱急则死。

    腰痛之脉.必沉而弦。沉为气滞,弦损肾元。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挫。

    头痛之病,六经皆有。风寒暑湿,气郁皆侵。

    脉宜浮滑,不宜短涩。

    以上是郁证、气证、痛证之脉象。内伤以沉为主,外感以浮论别,并以兼脉兼症。须候元气之盛衰,确定易治、难治之分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