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神俱足的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

 像月光一样清亮 2017-06-06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隋朝大业年间授秘书郎,唐初为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故而人称“虞秘监”、“虞永兴”。

        虞世南的书法,得陈、隋间僧人智永亲授。智永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王徽之的后人,人称“永禅师”。精于真、草二体。史传其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浙东诸寺。所用退笔头有五簏之多,埋作“退笔冢”,而索书者踏破门险,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今尚有其所书《真草千字文》墨迹留传日本。贪今存虞世南所撰并书的《孔子庙堂碑》,其笔法与书风正与此一脉相承。

        僧智永一生精习王羲之笔法,身体力行,使之发扬光大,给陈、隋间书法以很大影响,而其弟子虞世南作为智永的“接力”,又使王书法度在唐代产生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从而使之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常召虞论书,请教笔法,不仅如此,虞书对初唐书坛的感染力,使一时书风为其所左右。书史上习称的“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若论对时风的影响,当首推虞世南,次为褚遂良。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传)纸本,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虞世南的书法,留存至令的遗迹甚少,有真书《孔子庙堂碑》,其次为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旧摹本,再次有行书《积时帖》刻本等,而以真书《孔子庙堂碑》最为著名。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同为学书者喜用的临习范本。

     《孔子庙堂碑》的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阴文真书三十五行,每行六十四字,额题篆书“孔子庙堂之碑”阴文六字。相传贞观年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不久石毁。至武则天时曾重刻,今亦不传。后世翻刻本主要有二种,一为宋代刻于陕西西安者,世称“陕本”;一为元代重刻于山东城武者,世称”城武本”。目前所存最早拓本仅知有元人康里子山旧藏,后为清人李宗瀚所藏的拓本,世称唐拓。而此拓也已流入日本。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有正书局、上海古籍书店、文物出版社以及日本等均曾影印出版。

        对于虞世南的书法,历代评论很多,如唐李嗣真《书后品》称其“萧散洒落”,这是称其书轻松自然。唐张怀瑾《书断》将欧阳询与虞世南相对评道:“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他认为虞书含蓄中和,有士君子风度,胜过欧体。宋《宣和书谱》评“释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一。又说“世南作字,不择纸笔,皆能如志”。指出了虞书能得王羲之书法真传,并达到了纯熟程度。宋朱长文《续书断》称其“学术渊博,论议持正,无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夺也。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认为虞书风格秀润法度严谨,并寓刚于柔,筋骨强健,可窥见其气质禀性。明董其昌平其书于“发笔处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即颜真卿)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以上例举的古人的种种评论,都是以《孔子庙堂碑》为主要考察对象而发出的。结合诸家评论来看《孔子庙堂碑》,所言皆颇为妥切。虞世南的真书作品《孔子庙堂碑》,以秀润温和、柔中见刚、端庄典雅为其风格特点。我们在临习此碑书法时,首先应对此风格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而对与之相应的形式表现技法如:用笔、结体等加以努力揣摩和临习。

下面图版即依据李宗瀚所藏的拓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