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1)

 木头1018 2017-06-06


在步入序厅前,展览以“时空隧道”的方式呈现了近20年重要的考古成果,以期带领观众逐步走进历史的时空,走进文物的殿堂。


在序厅中共展出了12件(组)文物,概括了从史前至明清的审美发展历程,希望以文物的艺术美呼应展览主题,同时也希望以数字的方式传达出隐含着中华文化的世界观。


这十二件文物分别是:


1.彩陶盆,新石器时代,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提梁铜壶,商代晚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3.噩仲铜方鼎,西周早期,湖北省随州市羊子山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4.玉龙凤珮,战国,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荆州博物馆

5.青铜水禽,秦,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兵马俑K0007号坑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6.博局十二辰铭文铜镜,西汉,山东省日照市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山东省考古所藏

7.双鹿纹金牌饰,十六国时期,辽宁省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8.跪拜俑,唐,陕西省西安市紫薇田园都市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9.青釉刻花渣斗,北宋,陕西省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10.铜烛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小王力沟辽代墓葬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1.男女陶俑,元,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张达夫墓出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12.银执壶,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雨湖村王宣墓出土,蕲春县博物馆


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件彩陶盆为泥质红陶,卷沿、深腹、曲壁,是典型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仰韶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发展高峰,其彩陶艺术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影响达了半个中国。


这件彩陶盆的纹样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先民的代表性花纹,在器物的上腹部用黑彩绘有一周由圆点、勾叶等组成的带状花纹,复合了垂弧纹、弧边三角纹、窄带纹、圆点纹等多种几何图案,苏秉琦先生认为彩陶盆上这种覆瓦状花冠属于蔷薇科的玫瑰(或月季)。彩陶盆纹样线条圆润而富于变化,纹饰风格疏朗明快,随意中蕴含着规律,折射出质朴自然的世界观,也体现了原始艺术的生动、活泼、淳朴、天真。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先民们把制陶用的粘土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就成了坚固的陶器。而彩陶上的彩色是在胎体烧制之前画上去的,烧成后,彩色纹饰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主要用黑色颜料进行彩绘。与半坡遗址出土彩陶喜用直线不同,庙底沟彩陶的装饰纹样多用弧线,圆润流畅,常见题材有植物纹、动物纹、编织纹等等。


提梁铜壶

商代晚期,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壶是盛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商人嗜酒,所以在商代贵族墓葬中常会出土酒器。商王陵都已遭到严重破坏,从保存完好的妇好墓看,当时的酒器一般成对出现,但不同的酒器间是否存在组合关系尚不明确。


此铜壶出土于大司空303号墓,其墓主可能是商王朝周边的“马危”族首领或者高级贵族,在铜壶器盖内壁铸有铭文“马危”,或为做器者人名。大司空303号墓未被盗扰,在殷墟四期中属于中等贵族。陪葬器物从工艺上讲相对一般,从纹饰风格上看偏向早期,部分青銅器铭文还是阳文,可能与方国在文化上具有滞后性有关。


在文献中经常提到周天子赏赐秬鬯一事,秬鬯就装在卣中。但考古从未出土过自铭卣的器物,通常依据宋代金石学家称呼称这种提梁壶为卣。有学者认为,盖以母口覆器为卣,器以母口承盖为提梁壶。考古出土这种提梁壶自铭为壶,有装酒和装饮酒器两种用途。


大司空M303出土的这件提梁铜壶,纹饰较为简单,仅在器盖口沿、圈足和器盖弧面边缘饰一圈夔纹。颈部有对称的两个立体兽首和双耳,耳内套有提梁。较为特别的是,在器身接近圈足处,有两个半环形钮,可穿绳配合提梁倒酒。这件铜壶的造型和绳索纹提梁均表现出早期铜礼器模仿陶器的风格。


噩仲铜方鼎

西周早期,湖北省随州市羊子山出土,随州市博物馆藏


方鼎主要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一般发现于高级贵族大墓,存续时间较短,铸造难度较大,存世数量少于圆鼎。相比于园鼎而言,方鼎在器形上更为端庄稳重,在构图上更为宽松自由,视觉效果较圆鼎更为美观,工艺也更为精致。


噩仲铜方鼎出土于噩侯大墓,与曾侯作父乙铜方鼎一样,该鼎耳侧生有盖,铸造难度大,鼎身鼎盖饰兽面纹,兽面纹填满鼎身平面与鼎盖,鼎身的中线与四角各有一道扉棱。盖的四角有扁体身体扬起的龙形装饰,盖中心有一桥钮,钮饰兽面纹,盖的桥钮,扁体龙形与侧生鼎耳,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鼎身的兽面纹与扉棱的组合使整个鼎显得错落有致、挥洒张扬,蕴含着对原始力量的崇拜。


这件方鼎器盖内与器内壁各有铭文“噩仲作宝尊彝”,意思为噩仲制作了这件宝贵的铜礼器。噩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诸侯国,据现藏国家博物馆的西周晚期禹鼎铭文所载,噩国在西周厉王时期举兵进犯西周王朝,最终被周厉王所灭。


跪拜俑

唐,陕西省西安市紫薇田园都市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唐代跪拜俑十分罕见。这件俑头戴进贤冠,为文官俑,其跪拜姿势属于中国古代跪拜礼“九拜”式之一,是男子常拜之礼。唐代不仅对百官的跪拜礼节制订了详细规定,对日常生活行路中的私礼也进行了规定,可见唐代对礼仪的注重深入百姓生活。


男女陶俑

元,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张达夫墓出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这两件侍俑是墓中所出陶俑中的两件,并非一对。其面容、发式、衣着等细节具有鲜明的蒙元时期陕西关中地域特征。陕西关中地区的蒙元墓葬大量使用陶俑随葬,反映了当时“以汉法治汉地”的政策。


男俑为黑陶制品,面庞圆润,目视前方,头戴毡笠帽,额前一撮整齐的刘海,脑后短发呈扇形。身着左襟右衽交领袍,双手拢于腹前,制作精细。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秦汉至唐代,是中国陶俑艺术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时期。此时期的陶俑着重于动作和神态的塑造,观赏价值极高。到了元代,虽然纸冥器已经普及,陶俑艺术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出现了一些精品。张达夫墓出土的陶俑,不施彩绘,完全靠雕塑语言来表现陶俑的神韵,五官精雕细刻,服饰刀法粗犷,体现了元代民间艺术的自由和奔放,艺术水平不逊色于汉唐陶俑。


女俑面容饱满,神情庄重,额前头发中分梳一条辫盘于头顶,发外裹巾,巾连接处以带扣固定,耳戴圆饼形耳钉。上穿右襟左衽交领窄袖短衫,下穿及地长裙。


蒙古民族的本色朴素天然。在元代,这种民族风气对汉族地区产生了影响;加上元代水陆交通便利,来自今中亚、西亚地区的商人、学者等频繁来往中原,也带来了新的审美风气。元代的审美改变了南宋时的精致奢靡,呈现出包容和多元化的特点,而元代民间的审美风尚则偏向朴实细腻,直观地展现日常生活场景。张达夫墓出土的陶俑和动物模型,组合完整,制作精良,是元代墓葬典型的随葬器物,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元代民间的审美风气,还为我们了解元代服饰、家具、丧葬制度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