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城阳谷县张秋镇:48个村建村史和姓氏简介,你了解多少

 三余杂谈 2017-06-06

张秋镇

位于阳谷县城东20 公里,古运河与金堤交汇处, 辖51 个村委会。48 个自然村有汉“回、藏、壮等民族。镇政府驻张秋。

1952 年张秋为寿张县五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64 年划归阳谷县仍为张秋公社,1984 年改为张秋镇。镇以驻地得名。

该镇地势平坦,土质分淤、沙、碱三种,地下水源丰富。京杭运河贯穿全境。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苹果等,名胜古迹有景阳冈、挂剑台、黑龙潭等。

张秋镇政府驻地。位于阳谷县城东部20 公里,运河与金堤文汇处。北靠冯庄,南与东南隔金边河与河南省台前县为邻。西与翟庄接壤,东与金堤相连。聚落呈正方形。金堤河横贯东西,小运河自南向北由村中穿过,把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有面粉、印刷、纺织等厂。门市部、商店众多,为阳谷繁华集市,祟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临清、张秋)之美称。

据(张秋镇志)记载,古名涨秋口(见古地名考涨秋名下),目连年秋季河水上涨,泛滥成灾而取名。五代周世宗显怀初年,曾遣宰相李谷治堤至此。当地百姓因忌“水”字,更村名为张秋。镇内有山西会馆,其东有黑龙潭、戊己山、挂剑台等古迹。

张秋为红衣主教田耕莘故乡。

1944 年5 月 20 日冀鲁豫军区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恩玉曾率七、一团在张秋围攻打援,毙俘日伪军1500 余人。

张秋是烈士展中的故里。展中。回族1921 年生。1938 年参加抗日工作,,1939 年后在鲁南地区工作,历任区宣传部长、济宁劳动局副局长、市委秘书长、地委党校校长等职,1963 年病故于济宁。

东街

东衔,位于张秋镇政府驻地东部。故名东衔。

汤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南1 公里。属东衔村民委员会。北靠张秋村,南邻千庄。西与桑段营接壤。东与闸堤口相连,聚落呈正方形。有乡村公路自南向北通通张秧镇。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汤庄。

南衔

南衔。位于张秧镇政府驻地南部。故名南街。

闸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南1.5 公里,属南衔村民委员会。北靠张秋镇,南邻千庄,西与汤庄接壤,东与金堤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东有一乡村公路。自南向北通张秋镇。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在金堤口和金堤闸口附近建村。故命村名为闸堤口。

北衔

位于张秋镇政府驻地北部,

故名北衔。

西街。位于张秋镇政府驻地西部,故名西街

下闸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6 公旦。北靠阿城镇宋庄,南邻上闸。西与阿城镇常庄隔小运河相望。东与运东干渠相连,聚落呈矩形。村中有一南北乡村村公路。

下闸原名荆门镇。运河建闸时置。据(阳谷县志)记载:“荆门上下闸。在阳谷东北五十里,元大德六年(1302 年)建。”运河流向为南北方向。南为上北为下。因此闸居北,故更村名为荆门下闸,后简称下闸。

许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5 公里。北靠范海镇李庄,南邻吴庙,西与陆海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矩形。村北有乡村公路,自西向南至张秋镇。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许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为许庄。后家境逐渐殷实。居户纷纷建起土楼。为昭富裕,遂更村名为许楼。

陆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5 公里。北靠许楼。南邻吴庙。西与范海镇温碾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不规则形。有乡村公路从村中自西向东通责年公路。

据考,明末清初,此村地势低洼,土地盐碱。自茫茫一片似海,故取名盐海。高姓迁入后改为高庄。陆姓迁居高家北部。取村名陆海。后因两村聚落逐渐形成一体,陆姓家族较大。统称村名为陆海。

孟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5 公里。北靠阿城镇常庄,南邻张庄,西与许楼接壤,东与上闸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元、明、清三朝。此村均为运河闸官驻地,称村名为上闸河西。村内孟姓前后宅院益有楼房,清末闸官撤后。遂更村名为孟楼。

张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秧镇政府驻地北4 公里。北靠孟搂。南邻王庄,西与许楼接壤。东与后沙窝相连,聚落呈正方形。有乡村公路从村中自东向西通青年公路至张秋镇。

报考,清朗康熙十二年(1673 年),张姓从张秋镇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张庄。

上闸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5 公里。北靠下闸。南邻后沙窝,西隔小运河与孟楼相望。东与史塘相连,聚落呈正方形。村东有乡村公路自西向东通史塘至张秋镇。

上闸原名荆门镇,运河建闸时。运河流向为南北方向。南为上。北为下。因此闸居南。故更村名为荆门上闸。后简称上闸。

烈士王金忠的故里。王金忠。1929年生,1945 年入伍,1947 年参加中国共国共产党。后参加赴朝抗美,在一次作战中缴获敌军火箭简一门,自动步枪17 支。卡宾枪一支,轻机枪一挺,荣立二等功。1951 年栖牲。年22 岁,安莽在朝鲜中山村。

史塘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5 公里。北靠下闸,南邻后沙窝,西与上闸接壤。东与袁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村西有乡村公路自北向南通后沙至张秋镇。

据考。此村原名堂上,因村中建有庙堂而得名。明初洪武年间,史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后家族发展较大,故更名为史堂讹为史塘。

袁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4 公里。北靠史塘,南邻王营,西与张庄接壤,东与阿城镇赵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袁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袁庄。

吴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啶地北4 公里。北靠陆海。南邻刘楼。西与范海镇团结村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不久建一家庙。命村名为吴家庙,后简称吴庙。

王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4 公里。北靠阿城镇赵店。南邻董营,西与后沙窝接壤。东与阿城镇颜营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朝时期,张秋镇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官府通过运河把南方贵重物品用船只运往京城享受。为保护过往船只,在运河西岸没有兵营驻守。永乐年间。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故以姓和兵营命村名为王营。

后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上闸,南邻前沙,西与张庄接壤,东与王营相连。聚落基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郭姓从山西洪洞县郭家沟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郭庄。永乐七年(1409 年)黄河决口,郭庄被淹。人们搬至村西南大沙岗上定居,更名为沙窝。后因村内人口渐多,分为前、后沙窝两村。此村居北。称后沙窝。简称后沙。

刘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5 公里。北靠吴庙,南邻西义和,西与范海镇团结村接壤,东与杨武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家境殷实,盖有土楼。故命村名为刘家搂。后简称刘楼。

杨武岳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5 公里。北靠吴庙,南邻东义和,西与刘楼接壤,东与前沙窝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该村建于明末崇浈七年(1634 年)。此村有杨家兄弟二人,一名文岳,一名武岳,家中巨富,存有银子八缸,人称“八大缸”,故以杨武岳定村名至今。

前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靠后沙,南邻孟海,西与杨武岳接壤,东与董营隔运河东干渠相望。聚落呈长方形。

沙窝村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称前、后沙窝。因此村居南,故称之为前沙窝,简称前沙。

西义和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北靠刘楼,南邻翁庄。西与范海镇季井接壤。东与东义和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有大碾子,取村名为大碾刘。后碾讹为棉,刘讹为楼,村名曾称为棉搂。因家族之间时有矛盾。村中老人以村中小庙为界分村。为后代和睦,经两村族长协商。确定两村取名均用‘义和’二字。因此村居西,故取村名为西义和。

东义和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 公里。北靠杨武岳。南邻梨园,西与西义和接壤,东与前沙发相连,

董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北靠王营。南邻五里营,西与前沙接壤。东与金堤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村内(关帝庙碑记)载。此村始建于元末,有董、华二姓建村,分居东西两个小庄。因洪水泛滥,房舍被摧,两个庄合为一村。因此地设过兵营,董姓家族较大,故以姓和营地命村名为董营。

赵盘炉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5 公里。北靠范海镇季井。南邻孤女坟,西与十五里园镇张庄接壤。东与小闫楼村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会冶炼技术,家设一盘铁炉。所制铁具远近闻名,人称赵家盘炉,后约定成俗,赵盘炉遂成村名。

东孟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前沙。南邻北海子,西与王庄隔小运河相望,东与五里营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原名决口岸村,因靠近运河决口处而得名。清初。孟姓迁居于此,后盂氏家族渐大。又因该村处在一个土丘上,故取“垓”字,更名为孟垓,后人把垓讹为海,称村名为孟海。

西云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

小闫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北靠西义和,南邻景阳岗,西与孤女坟接壤。东与翁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一闫姓武官在此建村。并盖有一幢楼房。故命村名为闫楼。因该村东南二公里处有一闫楼村比此村大,为示区分。放称此村为小闫楼。

翁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北靠西义和,南邻碧桃园。西与闫楼接壤。东与王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翁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故以姓命村名为翁庄。传闻此村曾有三胎六进士之说。

孤女坟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4 公里。北靠西义和。南邻西沙,西与赵盘炉接壤,东与小闫楼相连,聚落呈长方

据考,明朝时期,一富户迁此定居。其女才貌双全,不幸早逝。家人厚葬于村南旷野。人称孤女坟。为怀念该女。

后村以坟名,称孤女坟,沿用至今。一说演变为姑女坟。

五里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2. 5 公里。北靠董营,南邻窦营,西与盂海接壤,东与金堤相连。聚落呈矩形。

元末明初,战争频繁,朱元璋与元兵对阵,曾在此安营。明初。山西移民迁此立材,以营寨与张秋镇相距五里。命村名为五里营。

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北2 公里。 北靠东义和,南邻梨园。西与小闫楼接壤,东与孟海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故命村名为王庄。

梨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2 公里。北部翁庄。南邻碧桃园。西与景阳冈接壤。东与王庄相连。

据考,明朝万历年间,魏姓一女被选入皇帝为妃,皇帝恩赐为魏家建造了一栋楼房,命村名为魏楼,为供家人游玩,在附近建了两处果园,即梨园和桃园。后魏楼一部分人搬至梨园定居。聚落逐渐扩大,梨园遂为村名。

西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3 公里,北靠孤女坟,南邻花园。西与十五里园镇胜利村接壤。东与景阳冈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很早以前,此处有东、西两个沙崮堆。眼初洪武年间。高姓从山西洪洞迁至西沙崮堆上定居,故山村名为西沙崮堆。后简称西沙,

景阳冈

景阳冈原名东沙崮堆,系(水浒传)所写武松打虎处。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2. 5 公里。北靠小闫楼,南邻花园,西与西沙接壤。东与碧挑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此处系武松打虎处。原名东沙崮堆。(水浒传) 载“武松打虎景阳冈“。后据此更名景阳冈。(见名胜古迹下)

窦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2 公里。北靠五里营,南、东皆邻金堤。西与北海子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宋朝年间,于姓迁此建村,称岭子崮堆。明初洪武年间,窦姓与付姓迁附近定居,付姓称岭子崮堆为村名,吴姓称村名为窦庄,于姓改村名为于家海子,后官府为便于征税,把三村合为一村。元末明初。战争频事。明军曾在此设营,因村中窦姓家族较大,故以窦姓和兵营更村名为窦营。

此村是清代湖广总督周天爵的故里。周天爵字敬修,清嘉庆十六年(1811 年)进士。曾任濮阳知县、卢州知府、江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二十年(1840 年)犯庇护罪被革职过往伊犁。次年英军侵犯广东。清帝免其罪,今其参与抗英事务。因抗英有功被赏二品顶戴。咸丰元年(1851年)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加总督衔。后加兵部侍郎衔。1852 年死与军营,归葬原籍,清帝追赠尚书衔。

碧桃园

位玉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北靠梨园,南邻大闫楼,西与景阳冈接壤,东与北海子相连,聚落呈方形。

据考,明朝万历年间,魏家一女被选入皇宫为妃。皇帝恩赐,为魏家建造了一棟楼房,命村名为魏楼。为供家人游玩,在附近建了两处果园,即梨园和桃园。后魏楼一部分人搬至祧园定居,聚落逐渐扩大。遂命村名为碧桃园。

北海子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东北1 公里。北靠孟海,南邻张秋镇,西与碧桃园接壤,东于窦营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陈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修显惠庙、戊己山在此地用土,挖了一个大坑。常年蓄

水很多,人们习称海子,因在张秋镇北。故命村名为北海子。

花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2 公里。北靠景阳冈。南邻三里庄,西与陶城北干渠接壤。东与大闫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很久以前,有一宋姓迁此立村成为富户。土地甚广。人们称为“宋八顷”。不久盖成土楼,命村名为宋楼。为供游玩。又在村后建起一个大花园。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张秋北街迁此定居。经张、宋两家协商,更村名为花园,沿用至今。

大闫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1 公里。北靠梨园。南邻张秋。西与花园接壤。东与北海子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永乐年间。闫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益一土楼。故命村名为闫楼。因与村西北一公里处的闫楼重名。又因此村较大。为示区别,故改称此村为大闫楼

三里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1,5 公里。北靠花园,南邻城坡。西与十五里园镇关庄相望,东与张秋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迁民在此建村。因距张秋镇三里,故取名为三里庄。

翟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北1. 5 公里。北邻碧桃园,南靠城坡,西与三里庄接壤。东与张秋毗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翟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翟庄。

城坡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2 公里。北部三里庄。南邻姜营。西与十五里园镇吴楼相望,东与桑段营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很久以前,付姓在此建村,曾命村名为付庄。在西汉时期。谋士张良辅高祖刘邦成帝业。被封为留侯,并于此地筑坡加封之。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 年). 张良城建至中途而止,留下一个荒城坡。为纪念此事,故将付庄更名为城坡。

桑段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1 公里。北靠翟庄,南邻姜营,西与城坡接壤,东与张秋镇西街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本村三圣庙石碑记载,桑段营原名白洋村,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为杨、屈、桑、肖四姓所立。据考。白洋村附近设有兵营。当时四姓家族中,桑姓较大。遂改村名为桑营。段姓迁入后。居住桑营北部,取村名段菅。后官府为方便征税。把两村并为一村。命村名为桑段营。

晚清廪生张稷臣的故里。张稷臣热心教育,自十八岁执教70 年,仅在册学生达三千余人。他尤精书法。自成一体。1972 年病卒,生前为阳谷县人大代代表,省文史馆馆员。

曹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南2 公里。与千庄为一个村委会。北靠千庄。南、东皆连金堤,西与钱楼毗邻,聚落呈矩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曹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在金堤路口 处建村,故取村名为曹堤口 。

千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南1,5 公里。北靠汤庄,南邻曹堤口,西与姜营接壤,东与闸堤口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有一大户人家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意想儿女满堂,家大业大,故以吉祥之意命村名为千庄。

姜营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桑段营。南邻钱楼。西与十五里园镇八里庄接壤,东与曹堤口毗邻,聚落成菱形。

据考,元朝末年,朱元璋与元兵打

仗在此安营扎寨。有一姜姓战将退役后就地落居建村,故命村名为姜营。

窟窿石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3 公里。北靠花园,南邻金堤,西与李堤口毗连,东与钱楼接壤,聚落呈正方形。

此村原为阴庄、孙庄、刘庄三个小村合并而成,称阴孙刘庄。传闻北宋末年。康王南逃,泥马渡康王赵沟过河,后泥马坍散于骆驼巷改乘骆驼南行。不久金兵迫至。遂逃此村借马。村东北角有半露半掩巨石一块。康王踏石上马。由于心急马顽。石头被马踩出一个窟窿。乡民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窟窿石,

钱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姜营,南邻金堤。西与窟窿石石接壤。东与曹堤口毗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邵蛀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建一土楼,命村名为邵楼。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有一钱姓定居此处。后中进士,为炫耀九庭,更村名为钱楼。

田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4.5 公里。北靠大李海。南邻金堤。西与杨堤口接壤,东与李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田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在金堤口处建村。以姓命村名为田堤口。

杨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5 公里。北靠十五里园镇陈店,南邻金堤。西与王堤口接壤。东与田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在金堤口处药村。以姓命村名为杨堤口。

李提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驻地西南4 公里。北靠窟窿石,南、东皆邻金堤t 西与田堤□相连。聚落呈长

方形。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居东阿县苫羊山。明中期,七世李华从东阿苫羊山迁来金堤路口处立村。命村名为李堤口 。

大李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张秋镇政府陆地西南4 公里。北靠十五里园镇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此处地势高,命村名为李垓。又因在附近村庄中。该村较大。李姓众多,更村名为大李垓。后讹为大李海。

文章内容摘自2000年版地名志和史书,具体数据以当时统计为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