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内经 活学活用
2017-06-06 | 阅:  转:  |  分享 
  
《内经》活学活用黎敬波博士《内经》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学习《内经》?学习《内经》有什么用?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
:1《内经》其书:西汉中后期汇编而成,书名首载于《汉书·艺文志》。《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共
18卷,各有81篇,内容非常丰富。《素问》是集各医家医论,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著作,全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
等医学原理。原书的第七卷早佚,唐代医学家王冰注释《素问》时以“旧藏之卷”补入。《灵枢》,又称《针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针灸作较
多论述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隋代医学家全元起,精通医学,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有“患者仰之,得
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赞誉。也是中国医学史上较早也较有影响的《素问》注释者。唐代医学家王冰,积20年时间,注释《黄帝内
经素问》9卷。王冰是继全元起之后对《内经》又一次进行整理注释的医学家,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很大贡献。一、《内经》及其学
术特点:北宋医学家林亿等人,“校注《黄帝内经素问》,正其讹误6000余字,增其注义2000余条。”他们的校注本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这是现存《黄帝内经素问》的最完善的注释本。《灵枢》是我国古代人民从实践中发现并总结记录下来
的关于人体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用针灸治病的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原书在晋、唐时期流传并不广,经宋代医学家史崧以“家藏旧本校
刊”后才广泛流传开来。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明代医学家马莳,又对《素问》及《灵枢》重新分卷注释,编辑
成《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9卷。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2《内经》的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医理论之集大成,也是当今中医基础和诊断、治疗,以及临床各科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此,《黄帝内经》是学习和研
究中医必须要读的重要经典之一,与《黄帝内经》直接相关的古典医著还有《难经》(解《内经》之难,是对《内经》理论的完善与补充)。《黄帝
内经》和《难经》是迄今最早记录中医理论来源的主要著作。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2.1《内经》的解剖及生物医学思想:
事实上,在《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人体解剖记载,在《内经》和《难经》中都详细记录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
等。这些概念既有专篇论述,也有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但为何后来中医之解剖学及与解剖相关的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主要当是来自封建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限制(西方也如此)。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
,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
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
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一、《内经》
及其学术特点: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
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
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汉
制:1升约等于今200毫升,1尺约等于今23-24厘米,1斤约等于今250.3克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四十三难曰:人
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
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
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
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
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内经》中还有对人体呼吸(肺的功能)、循环(心主
血脉的功能)、消化(脾胃腐熟受纳与运化精微的功能)等功能认识的记载,有人体生物信息传导(经络现象)等的记载,有对人体遗传特征(体质
)的记载等等。这是生物医学的理论。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2.2《内经》的生产实践及生活经验基础(包括认识和处治疾病的
经验):《内经》之成书目的在于指导后人识病、治病,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服务,因此,古人毫无保留地将他们见到疾病的表现、治疗的
经过及获效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传达给后人。如《内经》对热病(《热论篇》)、咳嗽(《咳论》)、痹病(《痹论》)等的认识,以及针灸、按摩
等治疗方法的记载等等。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其次是古人通过对人体生理及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察,而总结出的养生理论(
如《生气通天论》)。此外,也包括很多古人见到治疗失误或难以治愈的坏病的记载等等。这些都无疑是经验的总结。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
:2.3《内经》的天文、地理学思想:中医历来认为人体不是孤立于自然之“物”,而是因天地自然而生,因天地自然而成,因
天地自然而病,因天地自然而死的生命体。《内经》中有不少篇章就是论述天地、自然与气候(如七篇大论等),而在其他篇章也常见以自然解释人
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特点的,或将人体比象自然,或以地理联系人体脏腑,或以四季、六六制节(地球、太阳的运动规律)(如《六节藏
象论》)来解释人体阴阳盛衰、脏腑禀赋阴阳之多少等。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此外,还有以地域的差异论述人体体质的不同
及所患疾病的差异(当然也包括有古人的经验总结)(如《异法方宜论》),有以时间节律阐述人体经脉运行及生理、病理规律(如《卫气》、《五
十营》)等等。有关天文、地理之论,约占《黄帝内经》全书十分之一强。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2.4《内经》的数理科学思想
:数算、推理是《内经》的另一特色,它继承和沿用了中国古代对天文、历法、时辰等的推算及逻辑推理方法(如七篇大论),在对人体
藏象、经脉运行及疾病发展预测等方面都有较巧妙的运用(如《六节藏象论》、《五十营》、《脏气法时论》、《八正神明论》、《顺气一日分为四
时》等),在某些方面蕴涵着人体宏观运行的数理规律,这是生物数学理论。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2.5《内经》的社会学、心
理学思想:中医不但重视自然环境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物界,而且更重视对人类社会本身的观察和研究,《内经》认为人离不开社会,
医生也不能脱离社会研究疾病、诊治疾病,个体的生理、病理都与社会因素有关(如《五藏别论》、《疏五过论》、《上古天真论》等)。同样,在
《内经》中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也很丰富,包括认知、情绪、人格、意志、需要等等(如《本神》),且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与医学无关的,
而是为临床医疗和养生服务。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2.6《内经》的哲学思想:有人说中医源于哲学,即源于《周易
》,其实也不尽然。首先,《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而《易传》的成书年代与《内经》的成书年代相
近,《易传》问世后,《周易》的哲学思想才昭然天下;其次,《周易》并非哲学专著,其主要内容是观象、占卜,其中也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的内容
,两书有相同来源的思想及素材,但未必有相传承的关系。一、《内经》及其学术特点:《内经》及《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体现,《内经》之所以引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为了临床经验的升华和理论的规范,这也正是中医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的根本所在,是
中医得以历代传承,以及在宏观、整体、辩证层面认识人体及疾病的基础。但哲学的规范和升华也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二、《
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1中医之发展离不了《内经》:经常听某些中医,尤其是学生说,中
医理论是一个怪圈,转去转来,总是循环反复,怎么都说得通,但临床难有突破,甚至要真治好病不容易,他们也不理解老中医为什么就能治得好病
,因而思想跳不出来。但为何中医理论成了怪圈,为什么又跳不出来呢?原因就在于学中医不深、不透,因为他们不甚清楚中医之为中医,中医理论
由何而来。二、《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那么,到底古人给我们画的是一个
死圈,还是一个活圈呢?中医理论发展的突破口又何在呢?我们只有通过深刻领会《内经》,研究中医理论之发展,才会得出正确答案。首先,中医
理论是开放系统。它有完全开放的思想,因而它不限制后学者的思路,即便是思维方法、辨证范式等也带有列举之意,运用时不必墨守成规。二、
《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其次,整本《内经》都不曾提到其理论无懈可击,是哲学之典范,不可
上升,而相反其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或思考的余地。仲景《伤寒杂病论》正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后发挥、上升之作,温病学说也如
此。因此,从《内经》开始中医理论就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开放式的发展,这样中医也才有不竭的生命力。二、《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
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2中医临床成就得益于《内经》:历代临床家的学术理论源自《内经》,如张仲景、赵献可、李东
垣、张介宾等等。3近、现代医家与《内经》:蒲辅周:(1888-1975)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
15岁起,在祖父潜心教授下,他掌握了不少医药知识。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
《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为验证书本知识,蒲辅周还勇于实践。如早年对“十八反”产生疑问,曾用半斤蜂蜜加
葱白4两,将葱白捣如泥和蜜拌匀,放置半天后,每小时给狗喂三分之一,狗吃后无异常反应,自己又亲口服用,仍安然无恙,证实了蜂蜜与葱白并
不“反”。他也曾将海藻、甘草同服,经多次实验,证明海藻可与甘草同用,用于临床,发现其软坚消结之力更强。他还尝过甘遂配甘草,服后虽反
应剧烈,但发现祛痰逐浊效果极好。他认为,中医学有独特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以辩证法
为内核的结晶,必须认真继承和发展。3近、现代医家与《内经》:秦伯未:(1901-1970)生于上海市陈行镇中
医世家。他博览群书,尤其重视对《内经》的钻研,享有“秦内经”之美称。他认为,《内经》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表达了古代的医学思
想体系,成为祖国医学发展的基础,研究祖国医学先要学习《内经》,然后可以顺流而下地贯彻到其他医书,不如此,便像失掉了钥匙,无法打开中
医宝库的大门。他先后撰写了多种有关《内经》的专著,计有《秦氏内经学》、《读内经记》、《内经病机十几条之研究》、《内经知要浅解》、
《内经类证》、《素灵辑粹》,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和研究工作。秦伯未在学术上善于学习。他认为西医的
诊断有时可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
医特色,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同时他又主张西医诊断只是仅供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
之根本。3近、现代医家与《内经》:岳美中:(1900-1982)生于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19
25年,为赴梁任公王静庵创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之考,岳美中积劳成疾,肺病咯血,教师职务也被辞退。岳美中在养病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
乃购得《医学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服药。(作者:陈可冀李春生)3近、现代
医家与《内经》:姜春华:(1908-1992)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其父姜青云儒而兼医,姜春华自幼喜爱书画。熟读《
四言脉诀》、《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家必读的启蒙书和《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
他认为,中西医之间不应有门户之见,因为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只要立足于中医,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学点西医只有好处,没有坏
处。为此他自学西医大学的教材,还利用晚上去听课,参加西医进修班学习,并从留德医学博士李邦振学习听诊、叩诊,通过中西医会诊查房学习西
医检查诊断。由于勤求古训,融会新知,使姜春华的思路驰骋于多学科之间,为他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亦有裨益。肝
病专家,全国闻名。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CX/yxb/zyjj1.htm4
《内经》不失为现代临床圭臬:临床好医生,必精于《内经》之学;不读《内经》休言临证;非厚德聪颖,不敢妄读《内经》;学医不
精,不可妄言临证。1结合临床学,重视观察和经验积累:医学是经验科学,西医也如此,现代医学至今
仍不敢忽视经验的重要性,即便是患者选医生也要考虑医生的经验,因而,说明经验对医学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两千多年来,中医除了建立起相
对完善的独立理论外,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如医案就是专家经验的集中体现,这些经验不但对后人有启发,而且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进步。
但现在人们对经验的积累不够重视,认为中医古代验案只是个案,没有经过严格对照和随机双盲,因而没有科学意义。为此,现代中医临床研究也多
注重学习现代医学的临床设计方法,这本无错,但经验的意义被人们歪曲和淡忘了,如果忽视了个案观察,就是自动放弃经验,这将会对中医理论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保证。2勤于思考学,重视规范和理论归纳:中医要发展
,理论要先行。要实现中医理论的螺旋式发展,就必须使理论归纳和规范不断上升,以适应临床情况发展变化的新要求。过去,中医理论的归纳和规
范作用依赖哲学,现在看,这些基本思想仍未过时。但只停留在这些上层思想的指导,不能解决中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基本思想
的指导下,引入一些新理论和方法。其次,客观地观察事物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在实验科学越来越占据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后,
在“严格的”、“可重复的”或“循证的”科学设计下完成的实验研究结果被当然地认为是唯一的理论基础,这未免会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相反,有的人只从不变的理论出发临证用药,如流感必清热解毒、高血压必平肝潜阳;或但凡辨证只会在寒热、虚实、表里及脏腑的简单组
合中求解,或较少地引入一点所谓病因或现代研究,这既是理想化的理论归纳,也是经验主义的一种表现。这些研究要推动中医理论创新,则还必须
理性地归纳、辩证地综合。3开阔眼界学,重视多学科知识为我所用:众所周知《内经》是多学科知
识的集成,为了使中医理论在解决临床问题中发挥指导作用,为了使中医经验上升为理论,如前述《内经》借鉴了多学科的知识。现代人类生存和生
活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临床面临的新问题很多,因此,既需要积累新的经验,更需要引进多学科知识,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延伸和
发展中医理论,使其不断上升,以解决更多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如除了引进现代医学方法外,可以更多地引进一些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或软科学方
法,尤其应当引入非线性的数理科学方法。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后应寻求与中医理论的融合,或在其他学科的启发下创新中医理论。4
充满自信学,不盲目西化:和中国的现代化一样,中医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然而,中医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各阶段的
发展要求是什么呢?依本人之见,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应该是使中医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医学体系,是主流
医学体系,能够为人类健康提供优质而丰富的服务,极大地满足人们对医学服务的需求。因而,中医近期及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做的是扩大临床治疗
范围、拓宽保健和预防领域,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及保健、预防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医需要保持自身特点,注意积累经验,收集、分析客观观
察资料,不断地使理论突破或飞跃,上升到一个或多个新的层次。这与简单地以西医解释中医是两回事,当然我们不反对用现代医学理论、方法阐释
中医深奥道理,但它只是客观实验观察的一部分。5高瞻远瞩学,不停留于实用:中医发展到今天,很
多人问,中医理论是否过时了,学习《黄帝内经》还有什么意义,不如学点《伤寒》、《金匮》、《温病》或时方、中药?有的人希望,《黄帝内经
》能告诉他们中医治疗疾病思想的科学性。他们认为中医只能走这条路,或者自我从属,或者自我消亡。然而,殊不知中医可以实现理论突破的依据
和基础就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恰恰告诉了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种种科学道理。《黄帝内经》是折射中医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中医取得突破
和理论上升的一个参照坐标。秦伯未教授为扶掖后学,曾撰写了《内经知要浅解》以帮助初学者由学习李中梓的《内经
知要》入手,先对《内经》有一个概括的认识继而深入学习《内经》。秦伯未教授说:“《内经知要》是中医古典著作
之一《黄帝内经》的简化本。”“李中梓选择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等8篇,取名《内
经知要》,作为研究医学的入门本子。知要的来历,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意思是《内
经》全书有一个思想体系,明白这个体系,一句话便可说完。如果抓不到中心,那就散漫复杂,难以理解了。我们要学
习研究《内经》,可以先学习一些关于《内经》的入门书籍,比如,可先学习李中梓的《内经知要》。要能较快地掌握《内经知要》的知识,我推荐
大家先学习秦伯未教授写的《内经知要浅解》(见《谦斋医学讲稿》)。此外,许多医学入门书,也可以作为学习《内经》的参考
或基础读本,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伤寒杂病论》等。谈学习《内经》岳美中《内经》是中医基
础理论典籍,究竟怎样对待《内经》,如何学习,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初学《内经》,第一步要先认字识句。只有把《内经》的难字难句
弄懂,能够讲通,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第一步工作,并不容易,一般得有老师指导。例如“炅”字,音“鬼”,又读作“炯”,形容火炎上貌,若
不如此,“炅则气泄”即无法理解。第二步要求深入,深入要靠背诵。象《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金
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咳论》、《痹论》、《疟论》、《调经论》等名篇及书中警句,或谈理论、或谈病证,都得细细地背过,天长日
久,才有体会。如《异法方宜论》,讲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土不同,疾病不一,治法自当有别。这一篇理会深了,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治疗就会心中有
数。一部《内经》,主要讲人的生理病理。从四时以定五脏,从生理谈到病理,这是《内经》最大的特点。例如《内经》上讲“壮火食
气”,食气就是耗气;“少火生气”,少火就是阳气。少火譬如春季的温暖,春天温暖,生长万物,叫做少火。壮火譬如夏季的暑热,夏月暑湿流金
,能够食气,叫做壮火。故人若保持“春天”的生气,病即易愈,一旦由少火而为壮火食气,病即危殆。由此可见,少火系指生理,壮火系指病理,
两句话既讲生理、病理,也包含诊断、治疗。医者使人体春气常在,生机自然不息,俗话说春意盎然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懂得这种生理病理,才能学
好《内经》。又如《内经》上“亢害承制”一语,十分科学,论生理病理细致入微。亢则害就是壮火,是为病理,但一经承,亢即制
,是为生理。譬如水克火,火就不至于过旺;金克木,木就不会太过,这就是承乃制。《易经》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坤
元,万物资生。”没有冬天的霜冻,就没有春天的生气,资始资生,阴阳互根,万事万物,靡不具备。在自然界如夏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
。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其间道理,无非“阴阳”二字,而生理、病理均括其中,所以我主张中医应研读《
内经》,而不主张单学生理、病理、解剖,只有从这个上面去悟,才是真正的中医。《内经》十三方,用法奇异,应该记住,通过临床
观察,加以总结。例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出于《素问·腹中论》,治女子血枯,经水不利,此方可以移治输卵管狭窄。其中乌贼骨味咸性温,能
通经络,祛寒温,善破癥瘕;芦茹,即今之茜草,可以通经;雀卵甘温,最能旺盛性机能;鲍鱼汁亦为血肉有情之品,除补之以味外,能入肝散血,
气臭腥秽,可引诸药入于胞中,亦同气相感之意。四药合用确能兴阳开结,疏化积滞。曾在印尼,治一妇人,结婚二十年,久不怀孕,西
医诊断为左侧输卵管狭窄阻塞,求治于我,思索良久,径投本方,服二月后,经X光片检查:左侧输卵管闭塞已通。又如同篇鸡矢醴方,
有人曾经试验,确有显著利水功效,可见古人之方,确系经验总结,读书时于此等处不要轻易掠过。学习《内经》,当知它与后世方书
,虽有联系,区别也很明显,但不必生硬比附。例如《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皆无益
处。学习《内经》,抓住“阴阳”就抓住了纲领。阴阳是科学的客观存在,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在《易经》上最为分明,所谓
“一阴一阳谓之道”。过去的名中医,大多要研究《易经》,今天我们有了唯物辩证法,比古人科学、优越得多,因此我主张要学唯物辩证法,这样
才能真正学懂《内经》。四、《内经》学习进阶: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陈氏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以医名世,一生著
述颇多。四、《内经》学习进阶: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卒。著有《内经素
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
》、《外科洞天》、《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惜其所著
,多所沦没。”今存世的见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
四、《内经》学习进阶:本人因其云“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著述颇富,皆发明《灵》、《素》秘奥,绝不拾世间浅渖(shen,汁
)”等而为之所迷,因取其著作而读之。粗读之下觉其书中奇闻异识随处可得也。今选与其治验有关的部分内容,以参其所学。
劝医六则清·陈士铎人生斯世,无病即是神仙。能节欲寡过,使身心泰然,俯仰之间,无
非乐境,觉洞天丹丘,无以过也。无如见色望命,见财望家,营营逐逐,堕于深渊,沉于苦海,愁怨恨之心生,嗔怒斗争之事起,耗精损气,而疾病
随之矣。苟或知非悔悟,服药于将病之时,觅医于已病之日,则随病随痊,又何虑焉。乃求人之过甚明,求已之过甚拙。而且讳病忌医,因循等待,
及至病成,使叹从前之失医也,已无及矣。铎劝世人幸先医治。人病难痊,宜多服药。盖病之成,原非一日,则病之愈,岂在一朝
。无如求速效于目前,必至堕成功于旦夕。更有射利之徒,止图酬谢之重,忘顾侥幸之危,或用轻粉劫药,取快须须臾,未几毒发病生,往往不救。
何若攻补兼施,损益并用,既能去邪,复能反正,虽时日少迟,而终身受惠无穷。铎劝世人毋求速效。病关生死,医能奏效,厥功
实弘。世有危急之时,悬金以许,病痊而报之甚薄。迨至再病,医生望门而不肯入,是谁之咎欤。等性命于鸿毛,视金钱如膏血,亦何轻身而重物乎
。铎劝世人毋惜酬功。病痊望报,俗子负心;病痊索报,亦医生惭德。盖治病有其功,已报而功小;治病而忘其功,不报而功大。要
当存一救人实意,不当惟利是图。勿以病家富,遂生觊觎心;勿以病家贫,因有懒散志。或养贻患,或恐吓取钱,皆入恶道。铎劝行医幸毋索报。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理明斯知阴阳、识经络、洞脏腑、悟寒热虚实之不同、攻补滑涩之各异,自然守经达
权,变通于指下也。否则,徒读脉诀,空览本草,动手即错,开口皆非,欲积功反损德矣。铎劝学医幸务穷理。医道讲而愈明,集众
人议论,始可以佐一人识见。倘必人非我是,坚执不移,则我见不化,又何能受益于弘深乎。迩来医术纷纭,求同心之助,杳不可多得。然而天下之
大,岂少奇人。博采广谘,裒(pou)获非浅。铎劝学医幸尚虚怀。四、《内经》学习进阶:《辨症玉函》弁言人身一小天地,大都不外
阴阳虚实四字。故燮理得宣,愆伏可以不患;调剂有法,疾病因之无虞。是在司命者,有以辨之而已。苟临症疏略,不暇加辨,以至毫厘千里,误人
于俄顷者,曷可胜叹。此陈子远公《辨症玉函》之所为著也。陈子为于越世胃,幼抱匡济,恒以公辅自命,人亦无不以公辅期之。四、《内经》学
习进阶:赍(ji)志未售,间留心于经世之学,当途者股勤征聘,争欲延至,后因远涉苍梧,雅慕独秀,栖霞诸胜,遍历幽隐,遇一庞眉修髯,
衣冠岸伟者,相与坐语移日,因出其囊中一编,授之曰:“熟此可以普济世人.公活人于笔端与活人于指下均之济斯民于寿域也。”陈子携归展读,
悉歧黄辩论问答语。与世之所传《内经》、《素问》诸书迥异,始悟前此之成编累帙,皆伪托以行世者。陈子掩关肆习,不数年间,即以医学擅名于
时。四、《内经》学习进阶:客岁,余仲子忽婴异症,遍召诸医,不特不能祛病使去,并不能辨病所自来,转辗迁延,经手弥剧。苍崖姜世兄亲
见所苦,因为推毂(gu),适陈子以秋试入省,亟延诊视,一剂奏功,再服而十减四五矣。余力扣其所蕴,知授受有自,大异寻常,殊恨相知之晚
也。陈子随有钜鹿之游,濒行出是编以示余曰:“是书吾久欲问世,憾剞劂无资,有怀未遂耳。”因忆当年余白下友人,有居要津者,向有膏丹异方
,颇自珍秘,余偶过告归,主人厚赐以壮行色,余坚却不受,且请曰:归装粗办,不敢以行李相累,惟得所藏秘方,以广利济,是吾愿也。四、《
内经》学习进阶:友人谊余言,探囊录授。余归即购求珍药,按方虔制。出遇有疾患呻吟者,辄牵止畀之,靡不立效。后请乞渐广,穷乡僻壤山陬
海,梯航跋涉,款门祈恳者无虚日,惟不喜给富人。为其力能疗治也,余行之数十年,未尝有怠色,虽岁有所损,然拯患而起废者,当不可以数计
矣。今乃秘帙当前,历有成验,忍于宝山空返耶?援为授梓,以公当世。倘陈子游屐所不及至,诊视所未及施,庶几执是编辩症而区处之,不无小补
,知不徒为纸上陈言也。陈子所辑《洞垣》秘笈尚富,未能一一授行,其以是编为嚆(hao)矢也可。王孟英述梦《归砚录》余襁褓时
,患泻经年,迨三岁种痘。而痘科不知其天花已将出也,复以苗助之,遂及于险。先慈抱而膝行于床者五昼夜,赖任六嘉先生救全,因而体气甚弱,
童年畏劳,稍动即鼻衄,故恒静坐。十二岁,夏间患温甚剧,父母深忧之。病中见诸神将,相谓曰:此一路福星也。遂醒而汗出以瘳。生怙后,远游
于婺,遵母氏之训,诸凡谨慎。弱冠后,衄病始痊。隆冬可不挟纩,但略犯生冷即便泻,偶食(火専)则咽痛。既而自病甚危,梦一淡妆
中年妇人,持盒贮红药一丸,以药纳余口中而去,乃大汗而寤。口中尚有药香,病即已。复因作劳太早,突然晕去。余妹甫十七岁,泣祷于天,欲割股以救,而余已醒,妹因卒吓吐血,至今思之,愧无以报也。嗣后冬始衣絮,壬寅病(冫店),热盛时,梦日月并丽于天,而有带下垂。余手挽两带而撼之,日月皆动,遂惊醒,出汗而愈。丙午酷热,而酬应甚繁,始患满额暑疡,续患痢,又患疟,热时辄梦御风而行,告愈之时,凌虚上至霄汉,忽坠渊一浴,汗出如涌而苏。丁未续娶。己酉夏,钱塘沈悦亭茂才疫症,势已垂危。余初不知其兼患霉疮也,略不经意,吸其秽毒,归而即病。虽服故孝子张君养之之方而愈,时梦身化异物,遍身鳞甲,游泳深渊,腾云而上。(余体冬夏皆凉,而性嗜鱼,内子尝谓余为水族降生,有以夫。)适雨声如注而觉,汗如沐雨。而天雨竟数日不止,江浙因以成灾,亦奇矣哉!此后始衣帛,乙卯挈眷回籍。丙辰秋杪,病于省寓,十月初六夜,梦法华山备冠服舆从迎余赴职,余即忻然冠带而去,出钱塘门色素昭庆寺,见老少妇女数百人,持香拦阻,因停舆,已而东岳传令送归,余遂返寓,甫到门,一跌而寤,此梦更奇也。究不知后来何如。嗟乎!幸而免死者屡矣。附录于此,以存梦境。二、《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二、《内经》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三、学好《内经》为临床:三、学好《内经》为临床:三、学好《内经》为临床:三、学好《内经》为临床:三、学好《内经》为临床:三、学好《内经》为临床: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四、《内经》学习进阶: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