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亿养老市场,蛋糕还是画饼?

 磨礼锋 2017-06-06


对于养老产业,现在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中国养老产业肯定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商机无限、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产业。据统计,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02亿。根据这2.02亿,有人推算出中国养老产业市场需求会有数万亿。如此大的市场蛋糕,诱惑着一批批企业进军养老产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亿,一个数字的诱惑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02亿……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达5万亿元,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



相信关注养老的亲们经常会看到这段文字。原本我以为,为了渲染我国养老产业的辉煌前景,说说就说说吧,无伤大雅,没必要那么较真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


可是,当与客户沟通、与同行交流,听到他们不无兴奋的对这段话倒背如流时,我觉得问题有些严重了。


是时候我们该去提醒一下:理性看待问题,别被2.02亿冲昏了头脑;也是时候该去澄清一下:究竟哪些才是当前市场力量做养老所要考虑的人群?


中国有2.02亿老人,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老人都愿意接受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清楚2.02亿中,到底有多少是“有效需求”的老人。


三把标尺,筛出谁是有效人群

2.02亿中,农村老人约占六成,大概是1.2亿,在现阶段,对于市场力量来说,这部分人的养老他们还无暇顾及;那么,在剩下的0.82亿城镇老人中,还要扣除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主要依靠政府养老的“三无老人”。




这两次扣除之后,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何判断这些重点对象里面,有多少是“真正有效”人群呢?王志纲工作室认为,可以借助“三把标尺”去筛选。


第一把标尺:“有需求”


市场面对的养老人群首先必须是有养老需求的人。显而易见,那些已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的老人,他们有的正面临养老问题,有的则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养老生活做准备。因此,这部分老年人是最具有养老需求的。


如果以我国60岁退休年龄为标准,那么往上推10年,即现年5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说19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需求最强。


第二把标尺:“有能力”


对于以营利为目标的养老企业,他们所要面对的,必须是具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老年人。这里不得不说,现在许多企业做养老,喜欢把目光瞄准少数高净值人群。这样的人群数量毕竟有限。工作室认为,经济水平处于中高端的老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且数量庞大,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第三把标尺:“有意愿”


年纪大了、有养老需求,也有相应的经济能力,但是却不愿意接受市场化的养老。就要待在家里、儿孙绕膝、三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受我国“养儿防老”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老年人倾向于选择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尤其对于年龄较大、有多个子女可以轮流照顾、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老人老说,更是如此。


而对于那些相对较为年轻的老人老说(65岁以下),一方面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养老方面,子女越来越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这些老人思想和生活理念也比较开放,他们不愿跟子女同住、不愿过多依赖子女。一般而言,这部分老人有着较强的接受市场化养老的意愿。


“三老”人群,亲和源目标市场的锁定

2006年,工作室应邀为位于上海康桥镇亲和源项目做战略策划,当时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亲和源作为一个营利性养老项目,她的目标市场是谁?



当时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49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工作室以及亲和源项目组,并没有去打这1.49亿人的主意,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当时的中国养老刚刚起步阶段,人们的养老观念比较保守,这1.49亿老年人群中,真正有效的养老市场规模毕竟有限。


通过层层筛选,工作室最终帮助亲和源将目标锁定在“老板”、“老干部”、“老教授”这“三老”人群。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上海,只有这“三老”人群,才是兼具“有需求”、“有能力”、“有意愿”的有效人群。事实证明,“三老”市场的精准定位,可谓促成上海亲和源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年之后再审视:产业新变化

“刚需型养老人群”、“品质型养老人群”


一转眼,八年时间过去了。这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已由1.49亿人增长到2.02亿;相对于八年前的冷冷清清,今天的养老产业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相对于八年前对1.49亿老年人口的理性态度,今天的人们,显然对2.02亿太过乐观了些。

当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养老产业,同样的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对于那些指望以养老来盈利的企业,这庞大的2亿多老人中,到底哪些人群是我们今天发展养老产业的目标人群呢?



再用“有需求”、“有能力”、“有意愿”这三大标尺去筛选,我们认为,当前有两类人群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类是刚需型养老人群


主要是以那些半自理和全失能老人为主,这些老人需要特殊的专业护理,一般家庭成员无法胜任。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子女都正处于事业的繁忙期,上有老、下有小,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日夜照顾老人。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来解决家庭面临的养老难题。


目前来看,面向这部分市场的养老,主要还是一些小企业在做。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沙龙,遇到几个正在做这类市场的小企业家们,被他们对养老的执着、热情和投入所感动,但是就连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投资能力有限、人力资源不足、服务水平有限,盈利能力不强。他们处在公益和盈利的边缘,既享受不到政府给予福利性养老机构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也很难享受大企业轻而易举获得的各种政策绿灯和资金投入,境地相当尴尬。一路走来,步履维艰。


第二类是品质型养老人群


主要是那些为社会、为单位、为家庭奉献了大半辈子,退休后,身体依然康健,子女不在身边,不需要帮忙带孙子、孙女的老人,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和无限的热情,要把老年生活过得缤纷多彩,充满意义,真正“为自己而活”!这类市场的典型代表,是那些出生于1950-1960年代,有组织保障、有家国情怀、有自己的文化圈和朋友圈、有对独生子女的无限牵绊、对老年生活热情满满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的退休老人。然而,对于这类老人来说,毕竟精力有限、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搜集和对接能力有限,他们需要有专门的人为自己打理日常琐事,为他们创造出梦想中的精彩生活空间、营造出理想的生活氛围,自己则腾出精力专注“享受生活”、只做“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事”。


这部分市场人群,往往更为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所青睐,并且,这些大企业、大集团,往往更偏爱其中的“老干部”、“老教授”、“老板”这些高端人群。动不动会员费上百万、月费数千元的高端养老院或者养老社区,主要是为这些人准备的。然而,单单将目光锁定在高端市场,毕竟规模有限,盘子就那么大,大家都去抢,结果可想而知。


王志纲工作室认为,在那些满足“有需求”、“有能力”、“有意愿”的“三有”老人中,刚需型和品质型养老人群,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养老产业的核心市场人群,抓住这部分人群,就抓住了通往成功的正确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