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常州何以“盛产”状元、进士?

 雪狼绵羊 2017-06-07

又是一年高考季,莘莘学子多年的磨炼和准备,终要亮剑了。

常州学子的高考成绩一向骄人,连年名列全省前列。

然而,你可曾留意到,作为千载读书地的常州,历史上也是文魁星闪耀,科第蝉联,数代不绝。




常州

“科名之盛”

常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有着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历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称。南宋就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之美誉,龚自珍则由衷赞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常州科名之盛,始于宋代,两宋期间常州出进士776人,为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2.2%,居全国出进士最多城市之列。


明代共计开科89次,常州地区进士数636人,占全国总数的16.46%。清代共开科112次,常州地区进士数645人,占全国总数的16.07%。即明清两代500多年间,每6个进士中,就有一个是常州人。


清代常州地区位列三鼎甲者(含博学鸿词和特恩保举经学)32人,其中状元12人、榜眼6人、探花14人。清代共开科112次,常州状元占十分之一,清代每10个状元中就有一位常州人。



“科举奇观”

宋大观三年(1109年),全国取进士300名,常州府独中53人,占六分之一,一时全国轰动,宋徽宗特赐“褒诏”曰 “进贤”,并给常州郡守、府学教官各晋升一级。为纪念这件盛事,郡守徐申于状元桥南建“进贤坊,旁建“荣赐亭”。

常州

进贤坊(上)

荣赐亭(右)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六(1643年)连续两年的科考中,常州人包揽了前三名。崇祯十五年(特科)前三名是金坛的史惇(dun)、武进俞泰交、武进章晋钖(yang);崇祯十六年前三名是武进杨廷鉴、溧阳宋之绳、溧阳陈名夏。虽说当时金坛溧阳不属于常州,但按照现行行政区划来说他们都是常州人。


常州科举还出现过父子同科,兄弟同榜或世代联第等佳话,官府为褒扬他们的功绩而建立旌表牌坊,改居住地名以志纪念。于是坊以人传,人以坊传。如: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宋维、宋绛兄弟同科取为进士,县令特立“双桂坊”。


北宋期间,太傅张彦直的四个儿子相继登科,郡守徐申特建牌楼“椿桂坊”。明末清初,常州庄氏大族“五子皆贵,累世科甲蝉联,簪缨日盛”知府祖进朝为“表庄氏科名之盛”,使之“为一代观瞻”,遂从民之请,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世科坊”、“兄弟翰林坊”。那些牌坊,虽早已荡然无存,但长期以来,经约定俗成,牌坊名多成街巷名。



常州

究竟

出过多少位状元

由于朝代更迭、区划调整等原因,关于常州历史上到底出过多少状元一直存在争议,常州市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文史专家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基于地域的统计范围以古常州府和现行行政区划为准,同时区分进士科和特科的差异,确定古常州府先后出状元15名,金坛、溧阳各出2名,合计19名;另有参加特科考试,以第一名获得相当于状元身份的有4人。



并在方志馆后院设完整的“状元榜”,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 END ·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委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