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个故事看“恢复高考40年”:追梦的故事从未停止过

 残云伴鹤归 2017-06-07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7年全民高考,这中间40年的荏苒时光,是一代又一代人追梦的故事;是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人砥砺前行的脚步。

一路走来,无数梦想和汗水交织的青春,无数知识和命运凝结的回忆,念及高考,便激荡起无数人心中的涟漪。今日,又到一年高考时,回望40年岁月流金,高考几经改革,有诸多不易,也有诸多成果,它的恢复,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天,自主招生信息平台(微信ID:zzzs985)和走过高考、正在高考抑或终将的你一起分享40年的4个高考故事,此时的我们,曾经致敬,为当下祝福

1977—1987,从“农门”跃“龙门”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这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当时在农村里的知青,只有回到城里的途径

当时我所在的考场有600多人,最后接到体检通知的有10人,最后被大学录取的只有一人,另外还有几位被中专学校录取,说百里挑一,简直是几百里面挑一啦。

生产队里有3位女知青接到体检通知,我们结伴去到县人民医院体检,那天我是刚好赶上“例假”,化验小便的时候同伴提醒我,这可能会影响化验结果,结果体检结束回到生产队就接到医院通知,我需要第二天再去医院复查,医生检查了我的卫生带,确认是经期,这样就确定了血尿的原因,我以为惊险轻轻过去了,殊不知有更大的惊险在后面。

接到中山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后,肿瘤医院放射科做胸部X光检查,我被检查一的结论是“异常”,其他同学体检合格后高高兴兴开学上课了,我的体检就需要退回,更要命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大学为我组织了多次心脏科等专业医生检查会诊讨论,最后结论是“先天性心脏病,代偿功能好,能胜任读书”。煎熬一个月后我才被允许上课

现在我再回想40年前的高考,我感激遇到的每一位人,假如县城医院的体检医生没有要我回去复查,轻轻的一个“血尿”我就失去读书的机会;假如中山医科大学不是慎重进行多次会诊,以疾病为由将我退回去,也许我就没有走出农村的机会。

1987—1997,上大学就能端上“铁饭碗”

那一年,父母都在乡下,我一个人在镇上读书,每到周末,父亲总会从乡下来看我。那时,父亲虽然只有四十多岁,可已经略显苍老。父亲会带来我一个星期的菜——一罐咸菜。

那时的我们,在高考前两个月要经过一场预考,优中选优,精益求精。那时我们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影,高考前,有部片子在全国热映——《蹉跎岁月》,而《蹉跎岁月》的主题曲深深地感动了我,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那时参加高考,可没有伴考这一说,我自己收拾收拾就随车去了县城。住在临街的一家旅社里。那年高考时间还是7月,正是天最热的时候,再加上蚊子、臭虫相陪,一夜也没睡好。那年数学题特难,一道排列组合题,我花了20分钟才做出来。但是结果还好,我考取了西南政法学院。

那个年代进入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国家每月发放伙食费,毕业还包分配。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这是跻身大城市最好的选择。世代为农的父亲,他特别的高兴,到处和别人炫耀。

现在的我也算小有成就,但每当回忆起那个火热的87之夏,《蹉跎岁月》的主题曲就会在我的耳边回响“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

1997—2007,“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几天下雨,天气比较凉爽,室里没有那么闷热,但不知道为什么,高考就要下雨,好像是一个魔咒。”唐女士说。

唐女士今年37岁,高考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唐女士的父母都是江西新余市的铁路职工,由于当时铁路部门大量扩充人员,作为铁路子弟的她可以享受优先招录的机会。

对唐女士来说,高考并不是唯一出路,只要她愿意,高中毕业也能顺利就业。当时高考没有扩招,考上大学的机率还是很低,大学实行并轨制,毕业也不包分配了,所以父母也没有给我太多压力。”

可考前那个晚上,她却有些失眠,因为唐女士对高考充满了敬意。只要能够考上大学,就是一个家族的荣耀。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下海经商成了当时的流行词,读大学找“铁饭碗”也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她的一个发小,高考时与大学失之交臂,但她赶上了南下“淘金”的热潮,现在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平时就爱与人打交道的发小做起销售更是如鱼得水。“虽然没能抓住上大学的机会,但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大家都学到了不同的本领。

唐女士感慨道:“大概是从就是年代开始吧,高考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了。”

2007—2017,高等教育走进“大众化”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教育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大家念大学也不再是为了寻找一条出路。彭志飞是参加过两次高考的考生,他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想起高考的那些日子,也让他辗转难眠。

他是贵州农村的一个普通学子,为了考上大学,家里或者说村里人都竭尽全力地供他念书。第一年高考失利,他觉得村里人看他的眼神也不太一样,想着还不如就别念书了,早点挣钱,给家里分担生活压力也很好。

他们高中有一名城市里来的支教老师,这位老师一直告诉他“现在大家都是本科文凭,不比以前,不是挥起锄头就有生活的时代了。

彭志飞决定顶住压力二战高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地考到贵州大学。之后的几年里,他不断提升自己,现在已经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至今坚信,高考不是谁的专利,只要足够拼,大学就只是人生重重关卡中的一项而已。如今“阴霾”早已散去,在彭志飞眼中,高考越来越大众化了,有能力参加高考的同学一定不能放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