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万山教授:菜肴与处方

 369蓝田书院 2017-06-07




导语

当远古人类认识食物的知识丰富以后,人们就在想,单味的东西不怎么好吃,营养也不怎么丰富和全面,于是就把多种食物混合起来,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食物的发展,是由单味的食物发展到多种食物的有机组合,这才有了现在你吃到的菜肴。

不是因为用分析的方法知道了它的成分,然后组合起来成菜肴的。


一位居住在美国近60年的长辈,他的小孙子,中文名字叫李超,大学毕业了,学的是药学专业

这位长辈对李超说,我们是中国人,可是你出生在美国,从小生活在美国,从来没有去过祖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大学也毕业了,就回一趟祖国看看吧,

去北京找一位中医老师,了解一下中医的基本知识,从这里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色,同时也看看祖国首都的风光。

他所说的中医老师,就是我。


大洋彼岸的来客



那是2008年的夏天,

那一天,北京的天气闷热异常,我到机场把李超接到旅馆住下,告诉他,明天先带他在北京市里玩玩,以后再安排其他活动。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李超就给我打电话说,从后半夜起,他就感到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疼,恶心呕吐、肚子胀满、腹痛腹泻,还有一点儿咳嗽。

 

李超说中文的水平并不怎么样,我听了半天,才明白了他的意思。

赶到旅馆,发现房间空调遥控器的温度设定在18℃,这是最低的设置,如果还可以再往下设置的话,他可能会设置更低。

垃圾桶里有多个哈根达斯冰激凌的空盒子。


我摸了摸他的额头和皮肤,确实在发热。

脉象滑数,舌面上布满了白厚而腻的舌苔,我立刻明白,他这是暑天过度贪凉饮冷,外感风寒之邪,内伤生冷湿浊。

于是我就开了两剂中药,基本是藿香正气散和三仁汤的合方。

药物有:

藿香15克,法半夏10克,厚朴10克

苏叶10克,白芷10克,茯苓15克

炒白术10克,桔梗10克,杏仁l0克

炒薏仁15克,白蔻仁10克

生姜10克,炙甘草6克。


当我中午把煮好的汤药送到旅馆时,用从家里带去的体温表量了李超的体温,已经是39℃了。我让他马上把药喝下去。

他一听我说让他喝药,立即问我,伯伯,这里头的成分是什么?

我把处方给他看,他说这些字除了数字他认识,其他几乎都不认识,我就念给他听。

他听完后说,这可能都是植物的名宇,不是成分,成分应当是化学名词。

我意识到,让一个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又是美国药学专业的毕业生,认可中药是“药”,需要费很多口舌。

于是改口说,这是中国特有的“咖啡”,可以退热、止泻,中国人夏天贪凉饮冷,造成感冒发热吐泻,经常喝,很有效,你就喝下去吧。

他说,既然中国人都喝,我是中国人,我就喝吧。

于是勉强把多半杯汤药喝了下去,又喝了一些温水,漱漱口。

对我说,我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喝过这种味道的“咖啡”,爷爷告诉我,中国有很多很多好吃的菜和好吃的东西,可是我什么都还没有吃到,就喝到了这么难喝的东西。

我说,你今天晚上再喝一次这样的“咖啡”,明天病就好了,我就带你吃好吃的中国菜。

他说,我在美国得感冒发热,吃药打针,怎么也需要四五天才能好,在中国得感冒发热,不打针,不吃药,明天怎么能好呀?

他并不认为我给他喝的是“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人工提取的,能说明化学成分的,很清楚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的单品才叫药。


当天晚上,我又照顾李超喝了一次“中国咖啡”。

并告诉他明天早晨,早饭后自己再喝一次。

明天在北京市玩的计划取消,等他好了之后再安排。

第三天快到中午时分,我到旅馆接他,他说夜里已经不再发热和拉肚子了,只是身上没有劲儿,早晨还在旅馆吃了一点自助餐,又喝了一次“中国咖啡”,但现在感到肚子很饿,中国咖啡真管用,就是味道太怪了。

伯伯,中国咖啡到底是什么成分呀?李超再次问到成分的问题。

我说,依照你关于成分的概念,我告诉你,我不知道。

他又是吃惊地看着我,伯伯,你这不是害我吗,你不知道是什么成分,为什么就敢给我喝?

我笑着说,走,我们先吃饭去。

我带李超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西门口旁边的一个饭庄,这个饭庄的莱,品种繁多,清淡可口,价钱适中。


这是第一次带李超来饭店吃饭,因为他的中文表述能力有限,而且汉语听力也一般,如果聊天的时候,涉及中西医的专业术语,我担心和他的沟通出现困难,于是打电话叫来了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张怡娜。

张怡娜是个女孩子,英语很棒,人也漂亮,和李超又是同龄人,交谈起来可能沟通更方便一些。

菜肴和复方



菜上来后,李超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真好吃!当快吃饱的时候,我问李超,中国菜怎么样?

他说,中国菜真好吃!

我说你知道它的成分吗?

他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不知道成分你为什么敢吃?

这······这是食物,可······可以不知道成分。本来中文就不流畅的李超,这个时候更加显得结结巴巴。

 

我说,中药的起源和食物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是古代的人类在自然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所发现的,不是用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发现的。

当远古人类认识食物的知识丰富以后,人们就在想,单味的东西不怎么好吃,营养也不怎么丰富和全面,于是就把多种食物混合起来,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食物的发展,是由单味的食物发展到多种食物的有机组合,这才有了现在你吃到的菜肴。

不是因为用分析的方法知道了它的成分,然后组合起来成菜肴的。

其实中药应用的发展也是一样的。由单味的中药,逐渐发展到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朝有一个医生叫皇甫谧。

他写过一本书叫《黄帝针灸甲乙经》,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就是说伊尹以他近似于大圣人的才能,参考了《神农本草经》,写成了《汤液经》。

汤液经就是把单味的中药组合成复方,在中医学里又叫方剂。

就像把多味食物组合成一碟碟的菜一样。

所以,我看每一张方子就像看一碟碟的菜。

皇甫谧接着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补充扩展了伊尹的《汤液经》为十多卷,临床用起来,多有效验。

到了后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得已地被分成两本书,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所以这两本书记载的大量复方,继承了《汤液经》的内容。

而《汤液经》又是古代极其聪明的人伊尹,把单味药组合成复方的,当然他肯定是吸取了许多人的经验的。

这就是中药应用发展的道路,由单味药的应用上升到复方的应用。

 

我接着对李超说,你所学的西药,发展道路和中药正好相反,西药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取出的单品,分子结构清楚,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明确,对致病微生物的作用明晰,所以你觉得这样的东西才是“药”,这就是西方医学对“药”的定义。

中国人为了和中国原有的天然“药”相区别,则把它叫“西药”,而把天然药叫“中药”。 

李超说,我也是中国人。

我说,这句话你已经说过多次了,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我认为,你不是中国人,你出生在美国,从小受的是美国的教育,你的血统虽然和中国有关,但你的思维方法、文化背景巳经不具备中国人的特征,而是美国人的特征了,你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李超不说话,张怡娜直摇头。

我知道他们关于中国人、美国人的概念和我心中的概念是不同的,他们是从血统来看是哪国人,我是从思维方法和文化背景来看是哪国人。

即使是中国国籍的人,可是他到欧美留学多年,继承了欧美的全部思维方法,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法一无所知,我也认为,他不是中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