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邱健行老师临床运用桂枝经验
2017-06-07 | 阅:  转:  |  分享 
  
跟师札记

邱健行老师临床运用桂枝经验

吕雄3

主题词桂枝/治疗应用@邱健行

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人的体质多

易化热,医家少用温品,也多慎用桂枝。但邱

健行教授却善用桂枝治诸病,且屡试见效,现

将其经验介绍如下。X

1临证应用,辨证发挥

邱健行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又经

多年的临证实践,认为桂枝有8大作用。

111解肌(和营)桂枝辛温,历代医家均

以其为解肌祛邪首要药物,用于营卫不和、肌

表不固之伤风感冒、鼻过敏等症。症见肌表汗

出、流涕清稀、喷嚏频频,尤其是现代空调病

的出现,对空调过敏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

果。临证要点:肌表湿冷,汗出不舒,恶风畏

冷,舌淡,脉细无力。常与白芍、大枣、生姜

等配伍应用,如桂枝汤。

112通阳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

达营卫,是温经通阳、宣利关节之妙品。故临

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寒性痛症,可用于各种关

节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痛、肢体麻木等寒

凝瘀阻、血脉不通之痹症。临证要点:痛处喜

温喜按,恶风怕冷,得温则舒。常与当归、黄

芪、鸡血藤、海风藤、五爪龙、羌活、防风等

配伍,如当归四逆汤。桂枝尚可治疗寒湿阻

滞、寒凝瘀阻的阳气不宣之胸痹,如冠心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临证要点:胸闷、喜热饮,

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弱。常与薤白、瓜

蒌、枳壳、桔梗等配伍,如桔实薤白桂枝汤。

113利水桂枝味辛性温,温而能化,辛而

能散,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于阳虚水肿,

如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心性或肝

性水肿等。临证要点:水肿皮色白,按之凹

陷难复,常伴大便溏烂,舌淡、苔白,脉沉细

弱。常与白芍、白术、泽泻、茯苓、猪苓等配

伍,如五苓散。

114下气桂枝之辛温不但能升阳而且能平

冲降逆,用于寒邪凝滞、阴气上冲之奔豚气,

类似西医学各种神经官能症,如癔病、胃肠神

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临证要点:多

见体质虚弱、症情错杂、喜食温热,舌淡、苔

白,脉细弱。常与柴胡、白芍、茯苓、白术、

大枣等配伍,如桂枝加桂汤。

115行瘀桂枝不但能外散风寒,且有内疏

血脉之功。在妇科应用中更为常见,如子宫肌

瘤、卵巢囊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见阳虚血瘀

者。临证要点:下腹冷痛,喜温喜按,舌淡或

暗,脉沉细。常与橘核、荔枝核、三棱、莪

术、桃仁等配伍,如桂枝茯苓丸、温经汤、桃

仁承气汤。

116补中《神农本草经》载桂枝“补中益

气,久服通神,轻身。”常用于中阳不振、阳

气下陷等病变,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

垂、胃脘痛等。临证要点:经检查有各脏器下

垂,伴气短乏力,喜温喜按,口淡或口干,舌

淡、苔白,脉沉细弱。常与黄芪、党参、白

术、茯苓、升麻等配伍,如小建中汤。

117扶阳桂枝味辛甘性温,香气特浓,其

甘温之性有温阳、壮阳之功。在仲景的补阳诸

方中,如补肾阳之肾气丸、治过汗损伤心阳之

桂枝甘草汤、补中阳之小建中汤、复血脉之炙

甘草汤等均离不开桂枝扶阳之功。因此,临床

上各种寒证均可用桂枝治之。临证要点:恶风

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或弱或沉

8新中医

X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市恒福路60号(510095)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或涩。常用方剂如肾气丸、桂枝甘草汤、炙甘

草汤等。

118外治桂枝用于外治,使用得法,亦能

取得满意效果。民间习惯用生姜或姜皮煎水洗

头或洗澡以祛风散寒,防治感冒,若改用桂枝

其效更著;而用桂枝、甘松合煎洗头,有治疗

脂溢性皮炎的疗效;用桂枝浸酒精外涂,可以

治疗冻疮;以桂枝为末外敷可以治疗寒性脓

疡;以桂枝配伍过山香等药煎水温洗可以治疗

风寒湿痹,有温通经络、通利关节的疗效。

2应用广泛,纲举目张

桂枝在内外杂症的广泛应用,其功卓尔不

凡。邱健行教授将其归纳为两句话,即“利水

通阳兼下气,和营行瘀补中虚”和“内症得之

补虚调阴阳,外症得之解肌和营卫”。临证应

用中应注意桂枝与肉桂的鉴别。桂枝与肉桂虽

同属一种植物,但药用部位与采药时间不同,

实为2种药品,故其性能功效殊别。肉桂为桂

树之皮,其性味辛热固守,偏燥而易伤阴,用

量不宜过大,一般3~10g;桂枝则为桂树之

嫩枝,且越嫩越好,其性味甘温通行,温而不

燥,走表窜窍而通行十二经。在桂枝为主药的

方剂中,可重用桂枝,一般10~30g,甚至可

用至50g。

3病案举例

张某,男,59岁,1997年8月4日初诊。

中风偏瘫8月余,近3月汗出不止,在25℃

的空调房一昼夜要换7~8套内衣,伴见食欲

不振,饭后呃逆,大便溏烂,每天3~4次,

恶风畏冷,四肢不温,需穿薄秋衣度夏,口干

口苦,咽燥而不欲饮。曾服用大量抗菌消炎、

清热祛湿、健脾化湿、益气活血的中、西药无

效,服用易蒙停可止泻,但停药即复发。查

体:HR86次/分,BP18/12kPa,形体稍胖,

左则上下肢肌力Ⅳ级,面色白,肌肤湿冷,

舌淡胖有齿印、苔微黄厚腻,脉右弦滑、左细

弱,心电图、大小便常规及培养、血糖、肝功

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理化检查未见异常。西

医诊断为①脑出血后遗症,②高血压病Ⅲ期。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热蕴结,伤阴耗气,

拟方桂枝附子汤增损化裁。处方:桂枝、大枣

各18g,熟附子(先煎30分钟)10g,白术、

白芍各15g,炙甘草、生姜、黄连各6g,生

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黄芪各30g。

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诸症好转,口干口

苦、咽燥明显减轻,苔黄变白,遂去黄连,桂

枝加重至25g,余守原方续服2周,诸症大

减,仅活动后汗出,可穿短袖单衣,大便成

形,每日1~2次,此后随症加减,症消病退,

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按:此证之复杂在于本虚标实,寒热夹

杂,且阳气亏虚为主要矛盾,湿热蕴结为虚假

表象,乃因疾病初期用药不慎,损伤阳气,气

不固阴,故见自汗盗汗并存;中阳不振,水运

不化,蕴结化热,故见口苦;口干不欲饮为热

入阴分,气不化津之故;阳气不振,故见形寒

肢冷、四肢不温;脾胃湿滞,不运不化,则纳

呆便溏。故其治则当以固本为主,兼以治标,

但治标不宜太过,要点到即止。固本当以温阳

固气,调和营卫为治。其用药之妙在于温阳而

不致太燥,故用少量熟附子扶阳助阳以固本,

而重用桂枝扶阳通阳并达全身,配白芍调和营

卫以柔阴,辅以芪术龙牡固气敛阴以助药力,

故而收到良效。

(收稿日期:1998-03-02)

91998年第30卷第8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