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未公开的田黄石产地

 斗柄 2017-06-07



田黄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昂贵的石头了,虽然分布面积不到0.2平方公里(详情参看5月20日文),但历史上能全程走完田黄溪的人还真是凤毛麟角。



田黄形成的原因,说法众多,有人说是地壳运动中,由山体剥落下来的矿石,在田间浸润而成;也有人说是火山喷发时的火山蛋包裹体。不管怎么说吧,大家基本都认同,田黄溪发源于寿山主峰——高山山脚的坑头矿,坑头就是田黄的母矿。这座坑头矿洞旁的“石王亭”顺理成章就成为田黄溪起点的标志。下面这张石王亭的旧照拍摄于2007年秋天,似乎在第二年的大山洪中,亭子就被冲毁,后来也就再没被修复。



田黄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田黄溪就是指上坂、中坂、下坂三段,也是大家脚力所及的范围。我曾经与不同的石农、收藏家交流,发现大家对“三坂”的实地划分是略有差别的,但自古以来的共识是:中坂田品质最佳。“中坂”流段大致就是现在的“田黄最后两亩地”附近一直到“国石馆”门前的这一段,近十年来主要的田黄开采也都集中在这一区域范围。



解释一下所谓的“田黄最后两亩地”,这两亩地是上坂、中坂的分界点。30多年前,由于归属划分不明确,两个生产队互相派人监督,不让对方在这块地上挖田黄,因而保留下来的最后两亩未经开采的田黄产地。以后我会专门撰文说明,还会采访到它的“地主”,精彩留待后篇。特别说明,视频和照片里面被竹栅栏围着的,就是这神秘的两亩地。




近几年,出于各种“保护”工作的目的吧,这一段的田黄溪现在已经看不到溪流的自然状态,基本是“水渠” “水库”的面目。对此,我就不多做评价了,好在我多年前拍了视频存证。




说完了“狭义”,再来说说“广义”的田黄溪:不但包含上游的“三坂”,还包括中、下游的碓下、搁溜、九友、溪管等等相对“二线”的田黄产地流段,一直延伸到连江附近的“捷门(石覃)”—括号里是组合字,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全流域。



这一线荒无人烟,中途有水库、荒草、溪流、瀑布阻隔,每个季节的水文、植被还各不相同,受到台风、山洪的作用,每几年都会有比较大的地质面貌改变。我曾在前辈章宇华先生带领下,与方子洲先生等好友,相隔数年两次走完全程,对照视频,发现地貌变化是非常厉害的,一些重要的标志物甚至在几年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视频中就有整个水库被山洪搬运下来的石头填满的画面。



讲到这后半段的田黄溪,就不得不说到“碓下田”,在田黄众多品种中相对品质一般。有意思的是,这个“碓”字是碓机的意思,也就是水捣器。而就在这一段流域,随处可见成型的冰臼,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至于“搁溜田”,是福州话的音译,可理解为“滚落田”的意思。从这个名字大家就不难推测“搁溜田”的成因,因为已近下游,“搁溜”到这里的田黄,经过沿途的碰撞、冲击,一般块头也就不大了。

文章篇幅有限,其他的田黄小品种恕不一一赘述。

特别提示:要走完田黄溪全程,至少需要一整天时间,一定要有专业向导带队,带够各种补给。不要在春夏季(水大、蛇多、蚊虫多)、雨季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