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
2017-06-07 | 阅:  转:  |  分享 
  
诗歌(1)“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联
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
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
情来分析。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
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
的“阔”字,哪个更好?[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
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
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
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
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3)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
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
、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
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
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示例:问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
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
“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
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4)形象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
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
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①什么样的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
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
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基调活泼有趣。(5)语言特色型题设题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
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答题要求: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
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
,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
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6)
主旨型题设问方式: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
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
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或寄托了什
么情感?暗寓了什么?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
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
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7)技巧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
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
物寓理三种。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
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答
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示例一: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
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
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
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
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
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
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答]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END
献花(0)
+1
(本文系将之奈何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