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臧志军:不要卷入他人的问题

 昵称815848 2017-06-08


不要卷入他人的问题



A校是一所在正在进行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职业学校,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重点在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等方向。目前,这个领域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公司的规模一般不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企业发展困难重重,与这样一个企业群体开展校企合作显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A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偏偏瞄上了其中的一个,这个企业主要为物联网、智能安防、网络布线等客户提供服务,与学校的专业发展定位较为吻合。但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其主营业务是代理美国某公司的产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如安防设备安装等,企业的发展对产品销售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并突出,难以开展学校所希望的深层次、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学校的专业老师与企业进行了数次沟通后认为,企业目前的“销售-服务”的经营模式只能维持企业的生存,无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建议企业走自主化的路线,通过掌握自有技术、研发自有产品来开拓新的市场。但企业表示这条路难以走通,因为企业规模很小,仅有的几名技术人员根本不具备研发产品的能力。


企业的这番表态对学校的专业老师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为老师在进入企业之前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相比有很大的劣势。但在这些中小微企业面前,学校专业老师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成了企业技术人员难以企及的优势。由于有了自信,老师们在专业主任的带领下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建了一个联合工作室,双方共同钻研市场与技术,在不长的时间内成功申请了一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紧接着,老师们建议企业把这项专利应用到职业教育市场中,开发出用于学校专业教学与技能竞赛的教学产品。目前,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发成功,并在上海的职业学校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企业也正在讨论把企业发展定位调整到职业教育教学设备与服务供应商的可能性。而学校则通过双方共建的工作室更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把部分学生吸收进工作室,使工作室具备了技术研发、现场教学、生产性实习等多种功能。


根据我的观察,学校的这些工作开展得很扎实,与企业的互动确实很顺畅。但在总结这些经验时却碰到了麻烦。老师们一直在纠结这个工作室形式的教学能不能被称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描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机制”。我很好奇,老师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实践置于“人才培养模式”或“校企合作机制”这样的框架中?


原来,“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机制”是教育部门在评估示范校建设成果时所用的分析框架,所以,学校在总结经验时当然要向之靠拢。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分析框架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形成了一种主被动关系,分析框架成了裁减事实的剪刀,无论教育实践多么地精彩纷呈,它们都要为设定好的几个特定问题服务,如果无法提供相关服务,这些实践要么会被漠视要么会自动消失。就像A校的案例,他们其实在试图突破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中国职业教育界的难题: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开展深层次、可持续的合作。他们的解决之道是“边发展边合作”,即先利用学校的人才与智力优势帮助、培育企业向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企业会因感激而主动与学校合作;另一方面,因业务范围与盈利模式的改变具备开展校企合作的物质与管理基础。学校所采取的策略显然与该专业所面对的特定企业的实际问题相关,但教育部门的分析框架却与实际问题无关,只与框架设定之初的那些特定问题有关。所以,当老师们试图去为“校企合作机制”填空时才不知道该填些什么东西,要知道,老师们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并未试图去构建什么机制,而只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


A校之所以成功地开展了校企合作,其经验可能就是“不要卷入他人的问题”,确切地说,没有卷入教育部门的问题,而只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他们一开始就以建设什么机制为目标,可能那些实际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换个角度说,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换个思路,不要再以上述的那些框架来捆绑学校,而应开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取代以预设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不要让每所学校都总结什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而要帮助学校回答他们到底解决了实践中的哪些问题。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