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风采12:一个将著书与教鞭进行到临终最后一刻的超级

 闲品落花 2017-06-08
一个专能医治中风,
堪称这方面
大师级的人物。
他提出
潜镇摄纳四字总原则,
影响后世。
这位名医
十多岁就考上秀才,
很多人考科举
考一生都不上榜。
他博览群书,
过目不忘,
所以轻而易举,
一考即上。
当大家正寄望先生
在仕途上一展手脚,
结果他的母亲
患上了痹症顽疾,
久治不愈。

我发觉几乎所有的名医,
他能成名立万,
大都是自己或周边亲人
有病灾后刺激了他
奋发图强的斗志。
有人在病苦
面前手足无措,
哀嚎屈服,
有人在病苦
面前却发愤图强,
全副精神学习
医病保命之道。
无疑这就是
凡夫与超人的分水线。
这位名医叫张山雷,
人如其名,
决断人生方向
像雷电那么快。
他深感医药救人的重要,
立马弃儒从医。

自古以来,
学医就两条路和一颗心。
两条路即第一读遍经典,
百家言论,
二拜尽名师益友。
这位先生就是
这样朝夕钻研名著,
听闻哪位名医口碑好,
便前往跟诊学习,
态度极为谦虚低调。
池塘是一村中最低的,
所以一村之水归之。
湖泊是一个地方最低的,
所以一方之水归之。
大海是一个天下最低的,
所以全天下的水归之。
古人把水比作智慧,
你能悟到水往何处归,
你就能收罗天下智慧。
结果没有几年,
周边的名医
全部被他拜访透了,
由于他谦虚积极的态度,
每个名医无不倾囊相授。
这是不靠家传祖传,
直接靠自身崛起的典范。
有人说学医拜师难,
那是你态度摆得不够低。
结果先生一开诊悬壶,
马上名噪一方。
由于过硬的
医术和细心的诊断,
病人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先生感觉到双拳难敌四手,
自己一个人会医病,
不如天下学子都会医病。
马上同师父一起
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中医学校
——黄墙中医学校,
随后又创造兰溪中医学校,
有教无类的神奇。
先生感觉到众说纷纭,
历代著作如林,
要找到普及的教材不易,
便夜以继日,
白天临床诊病教学育人,
晚上孤等写作,
遍述教材。
结果他的这些教材讲义,
大受学子欢迎。
特别是
《医事蒙求》及《本草正义》,
反复重刊,
堪称教学精华。

结果从他手中出来的
临床医生有六百多人。
他的著作有
二十五种六十六册。
试想一下,
在那个没有电脑,
信息闭塞的年代,
全凭一根毛笔,
一片丹心,
青灯黄卷,
创造出等身著作,
何其壮观。
三尺讲台,
三根指头救伤病。
一颗丹心,
一片赤诚育英杰。
这就是
这位先生一生的写照。
我看后启发奇大,
心中澎湃,
先生因亲人得病,
奋发图强,
不算神奇,
先生四处拜师,
攻读百家言论,
姿态放低,
也不算神奇。
先生感触到
一个人能医病,
不如天下医子术精德高。
一个人能教学,
不如天下医师
皆能教育带人。
这种胸怀行持,
创中医学堂,
编写中医教材,
继千古绝学,
开万世太平的胸怀,
方称奇葩中的奇葩,
人材中的人材。
先生就是张山雷,
德如山高,
行动力像雷电那样快。
古人把风和雷
合成六十四卦的益卦,
意思是有了
像风一样开阔的眼界后,
行动力再像雷电那样快,
人的一生才真正得大利益。

先生一生未停止过创造,
知道临终前
他笑着看未完成的书稿,
自己为自己写了一首挽联:
一伎半生,
精诚所结,
神鬼可通,
果然奇悟别闻,
尽助前贤,
补苴罅漏;
孤灯廿载,
意气徒豪,
心肝呕尽,
从此虚灵未泯,
惟冀后起,
完续残编。
看到先生
临终一刻都不停笔墨,
看来我的创作之路,
更加不敢轻易言止。
纵观这些名医风采,
他们无一不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全力以赴,
不死不息。
所以我们有几部著作,
又算得了什么呢?
看了先生的行持,
顿时从头凉到脚,
清醒无比,
不会有半点
仗着几本著作骄傲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