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县——宁晋

 大陆泽文化 2017-06-08

千年古县——宁晋                

      上古时期,古河水延太行东麓向北流过,在古邢国的区域的东侧形成了很大的湖泊,这就是黄河史上最古老的大陆泽,被称为“九河下梢”宁晋就位于大陆泽畔。宁晋,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北距首都北京36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仅64公里,县域有1107平方公里。宁晋是邢台市辖县大县之一,有3000多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是邢台各县市最古的县城之一。
    古称杨地
       宁晋有一个最古老的地名,这就是杨地。《水经注》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一部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河道和水系。这部书的作者为郦道元(472-527年),是以晋代郭璞(一说为东汉时期的桑钦)所写的《水经》为底本,对原有的137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流经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了注解。同时还增加了1100条河流,田使这部书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为详细的地理历史著作。后代有许多大学问家对这部著作进行再注释。如王先谦、杨守敬、及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在这部书中,对古河水流向及流经地进行介绍,有关大陆泽和宁晋的记载是这样写的:“杨纡,大陆泽也,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数数几笔简单明了将宁晋的地理位置明确无误的表述出来了。由此我们知道宁晋县在历史上曾经称作杨纡城。
       是不是还有更早的记载,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在春秋时期,宁晋称为杨地,建杨氏邑,已经有2800年的历史了。《尚书·尧典》中说,上古时期,唐尧在禅位给虞舜以前,曾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发生地就是在叫杨的地方。至今宁晋县还有一个叫尧台的地方。《太平寰宇记》说宁晋“春秋时晋杨氏邑”,考《左传》中有记载说,当时的晋平公把杨地封给了大夫叔向。后来又将杨地给了僚安做了杨氏大夫。僚安(?-?),姓不详,僚氏,名安,晋国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为什么要封四人为大夫?在文献中记载有一句说的很明白:“其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邢台历史文化辞典》对此事也进行了记载,并收录了辞条。
        到了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后不久,赵烈侯迁都邯郸,疆域扩大,杨纡地方也随着成为赵国的地盘。
    安宁晋福
      宁晋古称杨地,在历史上有没有杨城?据《宁晋县志》记载说:杨城,在今城旧址,曾出土隋代大业年间墓志曰:杨城南有曹村,魏孝昌年间碑石也是这样记载的,杨城应是在古杨国之故域。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国制度,改革以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宁晋为巨鹿郡之杨氏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杨氏城邑置杨氏县,在将杨氏城南的一片地方又设置了廮陶县。在杨氏城东北部又设置了禾成侯国,汉文帝九年,即公元前171年废除。神爵四年(前58年)在杨氏城东置历乡侯国。西汉新莽时期杨氏县改名为功陆。
       东汉时期,杨氏县与廮陶县同属于巨鹿郡。三国时杨氏与廮陶县属魏郡,曾废郡封国。后在太和六年国徙为郡,郡治在廮陶。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诏令天下“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年),西晋统一天下,分为十九州,杨氏县与廮陶县属冀州。到太康年间又将杨氏并入了廮陶县,仍属冀州巨鹿国治领。
       北魏年间廮陶县属定州巨鹿郡。永安二年(529年)州县“析置合并”在杨氏旧址置廮陶县,县治在杨氏旧城,属南巨鹿郡。到了北齐年间,设州废郡,廮陶县并入了廮遥县,归属南赵郡。
       隋文帝建立政权后,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隋开皇三年(583年)廮遥县复名廮陶县,改属栾州。开皇十六年又析广阿县,即今隆尧县置大陆县,到大业二年,省入象城县,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复栾州为赵郡,廮陶县又属赵州。
       隋唐之前的赵郡,是李氏起家的地方,李渊的祖辈发迹于邢台一带的赵郡辖地,也就是今天的隆尧、宁晋。唐代初年,廮陶县先属于赵州。后又改属栾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唐政权改行政区划为十道,设河北道,廮陶县属河北道的赵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唐宗室认为距祖陵不远的廮陶县读音谐音“应逃”感觉不祥,故将廮陶县改名,取《易经》乾卦中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和“晋”卦的进纳之意,合“安宁晋福”取名为宁晋,并划归属河北道栾州辖管。至此杨氏县与廮陶县成为宁晋县的历史地名,存在了1000多年。
       自唐改廮陶为宁晋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到今天又是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中间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动,但其县治地理位置没有多大的改变。
    凤凰城说
      宁晋城还有一个别名,称作凤凰城,美好的名字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宁晋城东南有个村子,因村里住着凤凰,人们就称这个村子为丹凤村。有一年发了水把村子也冲没了,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凤凰仙子看到这凄凉的景象十分伤心,仙子飞到城里给县官的妻子托个梦,当夜县老爷的夫人梦到一只五彩斑斓的金凤凰落在大堂上,头朝南尾向北,抿右翅展左翅。一会儿变成一个美丽俊俏的大姑娘,对夫人说,我是凤凰仙子想在这里安家落户,求您给县老爷说,把县城修成个凤凰城吧。知县夫人听到这里刚要说话,一支煞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夫人把梦给县老爷说了,县老爷便找来风水先生算计,就找来工匠开始修城,城修好了,只见南关是凤头,街南口有对圆口井,那是凤凰的眼睛,南门口到南关是凤凰的脖子,南门到北门是凤凰的身子,北门外东、西、北三关成品字形,那是凤凰的尾巴。后来县老爷又在城东修了一个月城,就像凤凰的展开的左翅。风水先生叫工匠北关修了座草桥。
      城修好后,宁晋县每年便有一个考中做官的,做了官的人为了光宗耀祖就在城里修坊立碑,久而久之宁晋县的好牌坊便传了出去。
      为什么每年都有考中的学子,原来凤凰仙子每年在草桥透一个凤凰蛋,已经有九十九蛋,考上九十九个官。皇帝看见朝堂上都成了宁晋官员了,便找了一个明眼来到宁晋城,在城外就听到了读书声,可是进了城看了又看没有发现学堂,可一出城又听到读书声。心里很纳闷便围着县城转了两圈就看出门道,回到京城向皇帝呈报,如果不想办法宁晋再出官就要出皇帝,那样就改朝换代了。于是皇帝就让明眼想办法,这个明眼来到宁晋县城想了三天三夜才来了主意,第四天他在大街上见人就说,宁晋出了这么多官,怎么这样小气,在城关只修了一座草桥,也不嫌别人笑话。还说宁晋富,凤凰好,草桥应该修成大石桥。后来人们便听了明眼的话,把草桥修成了大石桥,石桥修好了明眼人又用生石灰填了南关的两口井,这样石灰烧瞎了凤凰眼,而凤凰到了透蛋时,因看不清路把凤凰蛋透到石桥上,这样凤凰蛋摔坏了,后来宁晋城再也不出官了,凤凰城只留下了美好传说故事。
    尧台试舜
       在尧时期,有一次发大水从上游漂来一个大笸箩,上面坐着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个小孩子就是舜。到岸上后舜把老人安置下,就上树摘果子给老人吃,又从水里去抓鱼。后来还抓了野羊进行驯养挤羊奶给老人喝。有一次老人又想吃鱼了,可半天也没有抓住鱼。舜就说:鱼兄啊鱼兄,妈妈要吃鱼了,为表述我的真心,愿者自呈,说完一条大鱼就跳上船来,舜抱这条大鱼感觉很可怜,不忍心把鱼杀死吃掉,便把鱼儿又放回到水里。一会儿见远处一个白胡子老头向舜走来,给了舜许多龟版,上面有好多好多文字,说去读这些可以养活老人和百姓。舜读后就按龟版上说的采集了种子,在岸边种上荞麦、谷子、豆子和玉米,过了一季这些就丰收了,人们用粮食养活自己。年轻的舜也成这一带的圣人。
       舜有个弟弟叫象,父母十分的喜欢就偏爱他,舜常常因象而受到责罚,象长大了为了独吞家产就想办法来害舜,有一个舜在修补粮仓,象就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还有一次象把舜推到了井里,没有想到舜又避过了这一难,舜没有去惩罚弟弟,而是用孝心去对待父母,以兄弟情谊来关心象。后来象被感化了并悔改自新与兄和好,再也不害舜了。
       舜的事传遍大地,尧帝知道他的忠孝,就试着让他去安邦治国,尧把舜请进宫殿中说,如今天下有饕餮、檮杌、共工、浑敦四大凶怪,害得百姓不得安宁,我近六旬又不善征战,你能不能为我分忧,为百姓除害。舜听后就回答说,为民除害我当全力以赴,给我三年时间全力除净,尧帝听后十分高兴就让舜去办。
       舜接了尧令,召集了三百壮士,制造了箭、予、棒、刀四种武器。在太行山和燕山一带用箭射死了饕餮;又挥师南下在三苗的地方用予除去檮杌;随后带领壮士来到昆仑下设陷井棒打死了浑敦;接着回到东方地方用刀战死共工。舜完成了任务,三年的考察,尧帝看到舜的成长德行可以服天下了,就在大陆泽畔筑了一个高高台子,在这里祭告天下尧舜禅让,让舜来摄政天下了。
今天在宁晋县的尧台村还有一个土台子,许多老人说这就是那个禅让台。
    纪昌学射
     《列子》有一篇文章叫纪昌学射。原文是这样写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甘蝇的人,善于射箭,培养了一个徒弟叫飞卫,这个弟子肯吃苦爱钻研,出师后射箭的本领比甘蝇的名气还要大。居住在宁晋纪家庄叫纪昌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武艺,想找一个老师深造一下自己的技艺。于是就去找飞卫学习箭法,飞卫说,你要学习箭法先要学会不眨眼睛,回家去练,学会后再来找我。纪昌听后就回到家中天天站在织机前看媳妇织布,用眼睛一动不动盯着穿来穿去织布的俊子,他的媳妇还笑话他,你就这样学习射箭啊。纪昌听后认真的说,要想成为神射手,就要这样练基本功。纪昌不仅盯梭子,还让媳妇用锥子试着扎他的眼,眼看着扎到自己的眼睛珠子了,纪昌的眼睛也没有眨一下。
       这样,纪昌整整练了三年。
       练成后纪昌又找到了飞卫。飞卫听了纪昌的学习经历后说,这还不行,还要继续练,要盯着一个小东西,如果能指小东西看成大东西,你再来找我。纪昌听后又回到家里,用牛尾巴拴了个虱子,吊在窗棂上天天用眼睛盯着,媳妇看他这样练就笑话他说,就这瞅虱子就可以练成射箭师了?纪昌回答说,这是基本功,就要这样练。
       就要这样练,一练又是三年。开始时纪昌看虱子看也看不清楚,一年以后虱开始变大了,第三年虱就像车轱辘一样大,纪昌高兴的拿着弓箭去射,一箭就从虱子的中间穿了过去,而那个拴虱子的牛尾巴毛连动也没有动。于是纪昌就去找飞卫把练眼力的结果给他说,飞卫听后,高兴的对纪昌说,小伙子,你真正学会了身箭,不用我来教你了。就是这样,纪昌也成了有名的射箭师,取得了很次战功。
       后来,人们为纪念纪昌,就把纪家庄改名为纪昌庄,《宁晋县志》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并说今天的纪昌庄村西的草厂村就是当年纪昌练习射箭的地方。
     左车故里
       李左车为秦汉之际的名将,祖父为战国时赵国的李牧。李左车的事迹主要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是秦楚期间著名谋士、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出自于李左车。
      相传宁晋是李左车的故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赵郡李氏,出自昙次子玑,字伯衡,秦太傅。三子:云、牧、齐。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
       赵郡,即“赵州赵郡”,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较详尽的说明:“赵州赵郡,望,武德初(618年)治柏乡,四年(621年)徙治平棘(今赵县南部,有遗址尚存),五年更名栾州。贞观初(627年)复故名。”辖八县、平棘、宁晋、昭庆、柏乡、高邑、临城、赞皇、元氏。唐代的“赵州赵郡”领八县,就是说,“左车故里”就在八县之内了。《新唐书·赵郡李氏》云:至左车十七世孙“楷,字雄方,晋司农丞,治书侍御史,避赵王伦之乱,徙居常山。五子:辑、晃、芬、劲、叡。叡子勖,兄弟居巷东;劲子盛,兄弟居巷西。故叡为东祖,芬与弟劲共称西祖”。且“自楷徙居平棘南”后,“通号平棘李氏”。而辑子“慎敦,居柏仁(今隆尧隶巨鹿郡)”,辑与弟晃迁回“故垒(里),故辑、晃皆称南祖”。现今宁晋县北陈小南里村有雹神庙和大清乾隆二十一年的李左车故里碑,碑文说:“东里、西里、南里、北里为李左车故居地”。“赵郡李氏”有辑、晃、“南徙故垒”的说法,今宁晋有“左车故里”碑,可以证实故里在宁晋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204年,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三年,命韩信率兵越过太行山攻打赵国,当行至井径口时,李左车献计于赵王和陈余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 陈余刚愎自用不愿采纳李左车严守井陉口并断汉军粮道的计策,而是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拒绝。其结果导致赵王歇、陈余大败。这场战役结束时,韩信下令,对广武君李左车“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李左车被俘后,军士献韩信前,韩信亲自“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给李左车极高的礼遇。垓下之战,刘邦与项羽交战,李左车献计设十面埋伏,逼项羽乌江自尽,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前196年,韩信被刘邦所杀,李左车受刘邦猜疑,为表白自己当庭辩解。未果,遂愤而自刎,以身殉国。李左车死后,汉高祖刘邦为表其忠烈,追封他为“阴灵侯”,建庙祭祀,并封其为“雹神”。
      明代时,说是崇祯皇帝路过这里,突然受到了冰雹的一阵猛砸,后来知道这里是李左车的故里,就下旨拨白银为李左车重修雹神庙,监工的官员从中贪了银子,就用了九九八十一块青砖和一块大石头建了一个小庙,然后就回朝禀告皇帝说,给李左车修了石头盖顶的九九八十一间无梁大殿,就这样把皇帝给忽悠了,后来大家都知道宁晋的小南里李左车故里有祭祀李左车的无梁大殿,纷纷前来祭祀,才发现原来建的是一座小庙,所以就又有了“大和尚进不去,小和尚出不来”的说法。至今这座雹神庙还保存在小南里村的东口,原在庙中有“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款的雹神像。
       自建庙后小南里周围再也不下冰雹了。
    僧倜和尚
      北魏时宁晋县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和尚,这人就是僧倜。
      僧倜,《邢台历史文化辞典》中是这样说的:钜鹿郡廮陶县(宁晋县)人,俗姓孙,名无考。幼年时,天资聪颖,习文练武。及长,博览经史,精通百家,拳脚敏捷,骁勇无敌。北魏正始五年(508年),被征为太学博士。不久,拜钜鹿景明寺僧实为师,落发修行,法名僧稠,研修止观法门,领会佛家经典。为使修行提高,遂出游遍访名师,拜谒高僧,延昌二年(513年),至赵州,从师习十六特胜法,后至嵩山少林寺,拜谒少林寺创建者佛陀扇多(跋跎)禅师。跋跎禅师圆寂后,僧稠继承其职,成为少林寺第二任寺主。为护法安寺,他将拳术武艺传授众僧,少林习武之举,渐成寺规。北魏孝明帝三召入朝,拒而不赴;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僧稠年逾古稀,北齐文宣帝久闻其才德超人,召他进京讲学,仍然不赴;文宣帝连续派人,多次召他入京,感其意诚心切,应诏。文宣帝御驾出城亲迎,仪式隆重,入朝后,尊为“国师”,拜师学禅,后为他在邺城西南黑龙山修建云门寺,敕命为云门寺主,兼任石窟寺主,两寺有弟子近千人,其间,帝王往返,烟火极盛,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四月十三日,僧稠端坐圆寂,终年80岁。
       前不久,在河北邯郸武安山中的定晋岩发现一块唐碑,这块碑石中记载着僧倜的事迹,并演说了僧倜禅师在定晋岩山的种种传说故事,其中就有僧倜锡杖分虎的故事,相传僧倜在山中修行,见有二虎相争,打斗正是激烈。为了避免必有一伤,僧倜纵身一跳来到两虎之间,以锡杖把二虎分开,虎见来者力大斗势渐解,避免了必有一伤的结果。
    孙公献鲤
       宁晋城南关有一座古桥,大家都称这座桥为古丁桥,桥旁还有一座木牌坊,牌楼的正中有匾芯,一面写的是“古丁桥”,另一面写的是“孙公献鲤处”,在西关还盖有一座小庙,庙里有个货郎担形象的老头坐在那里,左右各有一小童侍立,左边的拿着货筒,右边的举着拨郎鼓。出了庙门可以看到一付对联是这样的写的:
  降二青己酉地一身入化,献双鲤于丁桥万民得安。
       在很早以前,宁晋城关西门住着一个孤老头子,天天担着货郎担四处卖货,待人和气老少无欺,乡亲都称他孙货郎。
有一天孙货郎见车道沟里有两条小长虫,已经冻的蜷蜷成团,孙货郎一怕车把小生命轧死,又怕冻死,就放进货柜里喂养起来,还为它起了大青、二青名字,经过喂养孙货郎与大青、二青也熟悉起来,卖货走到那里,二条长虫就带到那里,没有事了孙货郎就感大青二青的名字,两条长虫就应声探出头来看着孙货郎。许多日子过去了,长虫也长大了,而孙货郎也老了,再也无力走街 穿巷了,于是孙货郎决心放生,选择在城西的芦苇地里让大青二青去云游。
        几个月后,乡亲说西门外有两条长虫出没,过往的行人被害,那长虫吃人吃的身子都发红了。老货郎听后心里想,莫非是大青和二青?便赶忙跑到西门外,高喊着大青二青的名字。随着喊声两条长虫带着风声窜出了芦苇地,看到孙货郎后十分的亲热,孙货郎见着大青和二青,见身子粗了许多且全身发红,知道乡亲们所说不虚。孙货郎十分痛心便引大青和二青于一个枯井旁,让长虫自己窜入井中,随后让人用石板盖上井口上,孙货郎坐在石板上就死了。
       许多年后,有贼造反一路杀烧过来,快到宁晋时这个贼首领突然做了一个梦,说自己姓孙,满头白发和气的对他说,你到了宁晋不要伤害百姓,到时我一定送你两条大金鲤鱼报答你。
       第二天,那个贼首领来到了宁晋县古丁桥,走到他梦境的地方,坐骑不肯前行,忽然从河里跃起两条金色的大鲤鱼落在首领的马前,这首领看到鲤鱼想起昨天晚上的梦,急忙下令让兵卒停止入城,绕过宁晋,他的部下不解,首领就把梦中之事说了一遍。这样宁晋人就免除这次灾难。
       人们为了纪念孙货郎,就在修了古丁桥和牌坊,并立庙祭祀。
    宁晋七姓
       宁晋的姓氏文化很丰富,一些大的古老姓氏与望族多多少与宁晋有着关系。到了明代,宁晋的姓氏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明代初年的“燕王扫北”说起。
        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的明朝政权,他的娘娘们生了四个儿子,以长子朱标、四子朱棣最为优秀。一天马娘娘想将来会是那个儿子坐天下啊,于是就请来了军师刘伯温,十分恭敬地对他说,都说军师你前知五百年,后算五百年,那军师能不能告诉我,将来会是那个儿子坐天下啊。
        刘伯温谈谈的一笑,便说:这是天机,为臣不敢泄漏。
        马娘娘说:你只管说吧,我不治你的罪。
        刘伯温知道不说不行了,没有办法只好婉转的告诉娘娘。说:娘娘千岁,臣不能直说,那样会遭天谴的。这样吧,娘娘可以用一碗金豆放在皇子面前试一下,如果那个皇子伸手拿了金豆子,那个便坐不了天下。说完刘伯温就走了。
        刘伯温泄了天机便回了老家隐居起来。
        再说马娘娘听了刘伯温的话用金豆子试两位皇子,只见朱标一下子把抓了把金豆子,而朱棣连看也没有看。马娘娘气的把朱标手里的金豆子打飞,又狠狠的朝着朱棣的屁股上拧了几下,一时间两个皇子嚎嚎大哭起来,太监见马娘娘生了气,赶紧把皇子抱走了。自此马娘娘一心想把朱棣除去,有一年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作乱,马娘娘想到借刀杀人之计,以让四皇子建功立为名鼓动朱元璋让朱棣带兵出征,而马娘娘勾通兵部只给朱棣一万老弱病残兵卒。
       朱棣出了南京,一路上遇到许多事,人员也减了大半。后来朱棣请了一个和尚当谋士一边筹粮草招兵买马,另一方面让那老兵向家里写信,让子侄青年来军营里探亲,把年青的留下来,让年老的回到老家。这样经过一番整顿后他的军队开始有了战斗力,并通过与元军残留作战,逐渐发展了自己并在北京驻扎下来,后被立为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了,那时朱标也死了,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文成了皇帝,燕王听到之后非常气愤便起兵南下,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很快燕王的军队就杀到了宁晋一带,照例杀人放火,这样居住在这里的人跑的跑,死的死。那时曹伍疃有姓高大户人家中的佣人一路南逃,路上收留了七个孩子,一个妇女和七个小孩子想跑也跑不快,这一天他们来到古丁桥,眼看着燕王的兵卒就追上来了,就跑到了桥下藏了起来,说的也奇怪他们跑到桥下后蜘蛛就把他们撞破的网修补好。燕王的兵卒来到这里看四周没有人就向桥下去找,发现桥洞里黑呼呼的布满了蜘蛛网,看不到里面有任何人。
       燕王的兵卒走了,佣人和七个孩子幸免保全了生命,传说这七个孩子有两个姓王、一个姓张、一个姓孙、一个姓高、一个姓赵、一个薛。这个佣人和七个孩子就留在当地住了下来,七个孩子长大后娶妻生子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县里人丁较多的姓氏,就是宁晋人常说的“孙张两王高赵薛”七大姓。
       后来那个佣人死了,七姓孩子就安葬在曹伍疃村东南的地方,人们称它为孤女坟,每年清明时节七姓的后代都来这里进行祭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