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两大海枭,黯然落幕——失败的海权探索之路

 茂林之家 2017-06-08

欢迎光临《社会科学报》小屋~

可以说,人类早期的陆权文明古中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一系列世界性的转折事件发生后,海权的兴起严重挤占了陆权大国的生存空间,中国正首当其冲。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海权似乎未曾苏醒或者发展壮大过。

观点|两大海枭,黯然落幕——失败的海权探索之路

而海权发展慢人一步的我国,一直在南海、东海等问题上表现的比较被动。但少有人注意的是,在元末和明末,同时出现了两支足以对天下局势造成影响的海盗力量,或者进一步说,海商力量。而两者尽管兴起之地不同,发展道路不同,但最后的结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无疑是非常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

明末的郑芝龙,因为他儿子郑成功,在我国历史上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而相应的元末,在史书上被记载为 “黄岩人,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的方国珍,知名度就要小很多了。无论方国珍是怎么的胸无大志,首鼠两端,其都是首义之人,到最后也是割据势力的三家之一。不管在今人、古人的著述中,方氏功过如何,他实际上在乱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观点|两大海枭,黯然落幕——失败的海权探索之路

首先看方国珍,在前人给予他“首鼠两端”的名片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却另辟蹊径,从客观历史环境角度研究方国珍性格形成的原因。他承认,方国珍屡次反元、降元,暴露出了他胸无大志,苟且偏安的性格。但是,他更认为路桥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造就了方国珍。

“路桥多山、靠海,集山民、农民、渔民、商民于一地。方国珍身上集中体现了'四民’的性格:山民的强悍刚硬,渔民的敢闯敢干,商民的精明狡黠,农民的小富即安。” 总体来看,方国珍敢于首先与元政府对着干,但是这种造反的意气并不是所谓“驱逐鞑靼”,而仅仅是为求自保,或进一步,为求利益。而他所求的利益,也不是逐鹿天下,方国珍几乎在一开始就没有问鼎之志,只想“躲在小楼成一统”,管好他的浙东三路,即心满意足。

总的来说,方国珍政权的主体部分位于浙东沿海的三个路,温州路、台州路与庆元路,即今天的宁波、舟山、台州和温州。但是温州路最南部的平阳州始终没有被他真正征服。另外,他的势力实际上也蔓延到了绍兴路,而在绍兴路,方国珍对上虞和余姚州实施了有效管理,对于嵊县和新昌则只是有所染指。

观点|两大海枭,黯然落幕——失败的海权探索之路

红线是疆域范围,划线是势力延伸之处

方国珍最著名的事情有两桩,一是不停的造船,谋求后路。别人问你这是干啥呢,他就回答,“倘有兵来,吾即乘舟浮海去耳。”

二则是当“纵横术者”章子善游说方国珍,为方规划率领“海军”(水师)从长江口溯江而上,以南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时,方国珍很率真地说:“吾始志不及此。”

讽刺的是,到最后,方国珍造的船也没有用上。他最后依靠献出三路之地,得以保全,虽然其家族、下属下场都不太妙,但自身还算是得以善终。正如宋濂为其墓志铭所作: “公以豪杰之姿,庇安三路、六州、十一县人民。天兵压境,避而去之,曾无一夫被乎血刃,其有功于生民甚大。” 实在说,方氏于地方是有功劳的。有意思的是,在元末波澜壮阔的数十年间,唯独方国珍的地盘疆域大小,没怎么变化。开始是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他在意的是他海上实力所能影响到的区域。而与吴越国不同的是,方国珍并不是不能打出去,而是根本就不想打出去。

而明末的郑芝龙,其发家固然与方国珍不同。但当其成为一方军阀之后,其选择与方惊人的相似。国珍在元、朱(元璋)、张(士诚)乃至陈(友定)之间摇摆不定,货比三家。郑芝龙同样不明不清,清顺治元年(1644),南明弘光政权为了征用郑芝龙的力量,封他为南安伯,镇守福建,调其弟副总兵郑鸿逵率舟师驻守镇江。二年(1645)五月,弘光政权败灭,郑鸿逵拥舟师不战,闻风而走,在杭州遇见唐王朱聿键,将其拥奉入闽。

随后,黄道周力主北伐之事,郑芝龙就是不愿意给予支持,最终导致黄兵败身死(当然,黄道周本来也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也是对的)。之后,郑芝龙一直与清廷眉来眼去,屡屡暗中通信。最终清廷于福建长驱直入,在仙霞岭、分水关这样的险要之地,轻松跨越。

而从郑成功十数年后,屡次对南京发起的征伐来看,当时南方各割据力量实际上对于清廷的威胁不可小觑。有一点必须要强调的是,郑成功后期的主要力量,有相当大数量是再磨练出来的(虽然随着施琅和施福的回归,郑成功接受了很大一批他父亲一流的军事遗产)。

虽然即使郑芝龙一直矢志抗清,我们也不能说南明就能咸鱼翻身,但是他对于整体明清的战略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凭借老郑家的海军力量,清廷在南方是非常难受的。当然,与方国珍极其类似的性格使得郑芝龙不会愿意倾所有家底帮助明朝复兴。而最后,自身在投降之后,也成为清廷案板上的鱼,想什么时候斩杀,就什么时候斩杀。

观点|两大海枭,黯然落幕——失败的海权探索之路

然而,方国珍与郑芝龙毕竟是不同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分别是,郑芝龙在当时实际上是中国海商集团的降清派的代表人物,在郑氏集团内部,抗清派的势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降清派更大。只是因为郑芝龙抓住了军队,才压下了这股风潮。同样的事情在方国珍集团内部,并无发生。

那么清廷挟裹郑芝龙上京以后,一个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摇摆的海商集团毅然决然的倒向了抗清一面,当时郑氏内部不少人的意向实际上是不明的,但看到郑芝龙的下场后,无疑都对清廷心灰意冷。

那么最后的结局就是,东南沿海地带的海商集团走上了与中央的对抗之路,并以明郑的形式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但是失去大陆支持的海洋势力,光凭借台湾孤岛,是很难大有作为的。最终碰上的,可能就是一种双输的结局。这种局面虽然在康熙后期得以扭转,但历史的车轮出现偏差,又岂是那么容易改变?

(文中资料参考明史,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