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女儿的父母们,请不要再那样做

 依悸 2017-06-08

某妈妈和朋友忧心忡忡地谈论自己的女儿:“这孩子性格太懦弱、内向了,被别人欺负了只会哭,遇到事情总要我们出头去替她处理,看来以后上大学、结婚也不能走远,在我们身边才放心呢。”

做妈妈的,就像母鸡一样,总是希望将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这爱是如此伟大和无私。但她忘了思考一个问题:女儿生来就是这样的吗?

不,她也曾经无畏而勇敢,像一头可爱的小野兽,只要在妈妈的怀里,就对世界没有任何畏惧。

小时候,比她大几岁的邻家哥哥来抢她的玩具,她毫不犹豫地把他推开,大声说,“这是我的,不给你。”

是当妈的,赶紧过来夺走她手里的玩具,“你是女孩子,不能这么坏脾气,给哥哥玩一玩怎么了?”

过年了,有长辈送来一套玩具,是各种塑料工具,她很喜欢,整天拿着螺丝刀和板子进行各种组装,假装自己是一个工程师。

爸爸看到了,“女孩怎么能玩这些东西呢,不适合你。”拿走工具,换成芭比娃娃,硬塞到她怀里。

家里换了新房子,她也有了自己的房间,一家人在一起商量装修的风格,她说:“我喜欢蓝色,像大海一样。”

父母不以为然,“蓝色是男孩的颜色,女孩的房间应该是粉红色的,多浪漫啊,像小公主一样。”

选衣服,她喜欢白衬衣、牛仔裤,但妈妈常年给她买蓬蓬裙和各种蕾丝花边的外套。

她笑得大声一点,父母马上提醒,“女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张狂呢,要笑不露齿懂不懂?”

她参加了学校足球队,妈妈反对,亲自来学校找班主任,“我家的是个女孩,这么激烈的运动不适合她。”转身给她报了个舞蹈班,“女孩子还是要注重仪态,将来气质好,找对象容易。”

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她被剥夺了太多选择权。父母一次次地,用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暗示她,“你是女孩,你就要活得像一个女孩。”

像一个女孩是什么样子呢?最终她领会到了,“那就是弱者的样子。”

所以她就活成了一个弱小的、羞怯的、保守的女人。她和她的父母们,都相信,这是她生来就有的样子。

几年前,我在北京的单向街书店做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在交流的时候,有位男读者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女性的能量就应该体现在温柔和包容上,如何才能让女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量呢?”

我反问他:“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想过没有,所谓女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并不是天然如此,而是社会教育和暗示的结果呢?”

他表示,自己从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是的,这是很多人都忽视的问题。即使那些家有女孩的父母们,他们深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们变得更美好,却总是按照各种约定俗成“女孩就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抚养她们。

'女孩就应该温柔。”

“女孩不漂亮没人爱。”

“女孩别太要强。”

“女孩早晚都要嫁人。”

“女孩不用活得太累。”

“女孩上大学不要离家太远。”

'女孩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

对女孩的教育中,总是充满着比男孩更多的限制和暗示。“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要这样那样”,这一层层的耳提面命落下来,落到女孩的身上,变成了一个无形的牢笼。

被困在单一价值观的世界中,女孩从小到大所接收到的也都是单一的信息。父母让她们相信,做公主等待王子来拯救就是女生身上所能发生的最好的事情,她们从开始就被剥夺了探索自己其他方面才能的机会。

最后,男女之间在性格上、思维方式上、人生发展格局上的不同,并非完全由生理因素决定,更多的是人为的改造和压抑。

女孩当然可以温柔,问题是不应该让温柔成为性格的唯一选项。

女孩当然可以渴望结婚,问题是不应该让嫁人成为权衡人生成败的唯一坐标。

宋美龄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头脑还有性别之分。”她身为女性,却有钢铁一般的意志,这完全得益于她那对开明的父母,给了这些子女无差别的教育机会。

任何人性的美好和美德,首先应该是男女共通的,坚强的女人也可爱,温柔的男人也动人。人为的割裂男女的教化,搞区别对待,这不仅是对女性独立意识的限制,对于男性的身心发育,也是一种阉割。

在美国有一个女孩叫艾琳娜,她是中国人,不过自小就被父母从孤儿院领养出来,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中,和大多数美国孩子没什么不同。

到了10岁,她发现了自己和美国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为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她是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没有竞选总统的资格。而她刚刚确定自己未来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美国总统,她可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豪迈地宣布了自己的这一誓言。

她对养母芭芭拉倾诉了自己苦恼,“这很不公平。”

“那你想要怎样呢?”

“我想要修改这条法律。”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芭芭拉没有阻止她,而是支持她付诸行动。

艾琳娜带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参加了州议会委员会的听证会,试图说服州议员通过决议,要求国会修改宪法。

也许州议员们会把艾琳娜的呼声当做是小孩子的胡话,但在艾琳娜的家人眼中,这是很严肃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任何人……没有人可以把这种梦想剥夺。”

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放飞一个人的灵魂,让他的人生可以拥有最多选项,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想要成为的任何人。

即使到最后,大部分人都不会实践自己童年的梦想,这没关系,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不设限的人生。梦想在前面引路,自由的心灵在身后紧紧跟随。

有女儿的父母们,请不要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塑造女儿的未来。教育不应该被分成阴阳、雌雄,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应该被设定为一种模式,一种可能。

当孩子的个性被父母充分尊重,他们才会变成自己可以变成的,最好的那种人。

本文文字原创

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