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衫老祖:中国花重金建设这两网到底值不值?

 西家泉 2017-06-09
日前,中国有两大网络建设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卫星观测网。5月31日,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这一网络由三大地面接收站促成,即密云站、喀什站和三亚站。三个站的数据统一归集于北京总部和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国卫星遥感数据陆海全覆盖。目前,全网拥有21部大口径卫星数据接收天线,支撑20以上国内外卫星数据服务,具备对我国资源一号卫星系列、资源三号卫星系列、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系列、实践卫星系列、高分辨率对观测卫星系列、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和国际重要陆地观测卫星的运行性数据接受能力,以及与之配套的站网运行管理和数据传输能力。

  二是国家级海底观测网。投资20亿,2022年建成。届时将实现对东海和南海水域全方位监控。包括两种监测,即海洋监测,主要监测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物质海流监测,主要通过观测海流分析可能出现的物理性实体的侵入情况,比如核潜艇的运行情况。观测载体很多,包括潜航器、潜水器、浮标、船舶、飞机、海底固定器物等。

  建成这两大网络,不论是经济意义还是军事意义,都十分突出。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海洋捕捞、船舶航行、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预测、测绘、救援等等方面,是国民经济之眼。更重要的还是安全和国防意义。

  综合分析我国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的最大威胁来自海上,包括东海和南海两个方向。而能够构成威胁的军事重器也是两个,一是航母作战群,二是潜艇,包括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性核潜艇。以中国目前的武器装备,中国具备摧毁这两大军事重器的足够手段和能力。前提是,中国军队能够及时发现并辨识敌友。两大网络投入运行,可为我军及时捕获敌方动向提供强大支撑。

  就卫星观测而言,中国能力强大,再加上500米口径的超大射电望远镜,连空中飞跃的麻雀都能看得见,像航母作战群这样庞大的海上器物,很难逃出中国强大的卫星观测网的视野。问题是,如何把观测数据及时传输到地面及地面指挥决策系统,就不能只有卫星而没有数据接受站。所以,建设全覆盖的地面接收站及数据处理中心,是卫星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卫星比作眼睛和嘴巴的话,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网就是肠胃。没有这个肠胃,卫星网络再庞大、看到的东西再多,也是白菜胡萝卜;有了卫星地面接收站,这些白菜和胡萝卜才能转化为维生素和蛋白质。自1982年12月开始,中国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地面站密云站,覆盖了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0%。中国从2007年开始建设接收站网,一手抓密云站扩建,一手抓喀什和三亚站新建。喀什解决的是西北缺乏遥感数据的问题,三亚则解决的是我国南海疆域的遥感数据问题。这样,中国彻底拥有了自主的卫星观测体系,成为国防重宝。

  美国拥有强大的核潜艇部队。据有关报道,美国拥有现役核潜艇75艘,其中战略核潜艇18艘、攻击性核潜艇57艘。在太平洋一线,拥有核潜艇37艘,其中,战略核潜艇11艘,攻击性核潜艇26艘。这些潜艇拥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是真正令人恐怖的杀手锏部队。所谓明枪好挡,暗箭难防。打航母易,打潜艇难。尤其是美国潜艇具有噪音低、难感知的特点,如果不能很好的遏制核潜艇的使用,中国完全有可能输掉整个战争。所以,建设一张完善的海底观测网,与太空、空中和海面监测体系一道构成全覆盖、无盲区的海平面以下目标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海底的任何风吹草动,进而将核潜艇的一举一动都纳入掌控范围,是未来决战决胜的关键所在。为此,中国不惜投资20亿建设一张海底观测网,不是太值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