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pgl147258 2017-06-09

谢邀。

古代没有钟表,无法精确掌握时间。在白天的时候,还能通过观察太阳高低,确认大致的时间。但到了夜里,这个事儿就很头疼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倒无所谓,反正天黑就关门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但对于另一些需要夜间工作的人,比如读书人,官员或者手工业者,掌握时间就比较重要了。

当然,古人已经发明出了一些计时工具,比如用点香计时,比如沙漏,或者夜观星象等。但这些要么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要么设备安排和维护比较麻烦,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采用打更这种模式,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更夫敲锣和喊话,让还没睡觉的人知道现在大致几点了。

至于打更的人怎么掌握时间,那就好办了。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这些计时工具,比如更香,点燃一支是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时辰到了再点一支,很容易掌握现在多少时间。负责定时的人观测到时刻变化,告诉更夫,再由更夫敲锣告诉所有人。这样,一个地区只需要维护一套计时设备,通过打更实现时间共享,这也算古代科技不发达时候的一种信息广播平台。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别看小小的打更,那可还有许多讲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

晚上不能睡觉

,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参曾经是打更的,可他却培养出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打更的思绪。

“打更”,在古代本人认为不单纯是为了报时,更主要的是应该为了防火、防盗、防入侵、报平安一项功能。时间的判断应该更多的是采取观天象和日常经验的积累。

谢邀,供参考!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打几次都是几更天。一更天估计是夜里八点到夜里十点,二更天估计是夜里十点到夜里十二点,三更半夜估计十二点左右到凌晨两点。四更天是凌晨两点到四点。

衙役派巡防队员和打更的一块有夜班的,一来是报时间,一个是防土匪,还有一个喊郎中。

在古时候,没有警察110。打更的受县衙雇,的每天夜里打更,相当于现在的巡防队员。夜里要是遭遇土匪,看见跑回衙门报信。衙役们可以抓土匪,有赏。

在古时候,没有医院120。打更的可以通知药店。打更的相当于是电话,传话的作用。因为古代夜里不像现在有夜市,玩一夜都没人管。古代很不方便出去尤其是女人,找大夫上门看病,靠的是打更的来喊大夫。

在古时候,不光有土匪还有小偷。小偷穿的夜行衣,小偷怕喊。打更的代理警察的角色,相当于代理警察。

古代没有手表,木有闹钟,也木有手机,虽然也有点香滴漏等夜间计时工具,但毕意会麻烦每一家人。为了给广大人民提供公共报时服务,由此产生并延续了夜间打更报时制度,从事打更这一职业的称更夫,俗称打更的。天天值夜班虽然吃亏,但大家都知道了时间,同时兼顾了社会治安,真是辛苦我一个,幸福全村全城人啊。所以吃亏是福,值得尊敬。


打更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报时方法。做为长期以农耕生产、手工业加工和物资交流为主要生活内容的社会形态,打更体现了一种社会性的聪明和福利。打更并不简单,古旧时打更人或称更夫的一群类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在许多地方更夫的职能不仅限于报时,他们极其熟悉当地的天文地理和人情风俗,他们多同时还负责监督自辖区域的防贼防盗、防火防洪,报告天文天气状况,注意异常情况、警惕匪情,为夜行者和待晨的人壮胆提气,甚至替人发出求助信息传递消息,协助发布官方和民间的通告,等等?。打更的职业很辛苦,待遇可以官银派放,也可聚资奉养,无论四季如何基本昼伏夜出,披星戴月。所以更夫多为独身无牵挂、忠厚负责任、吃苦耐劳的勇敢人。为了保证报更质量避免街邻乡户报怨,除了微醺以外,他们上火燥辛辣的食物吃较少,好更夫挑灯出更,击器不扰犬吠,开嗓已惊游魂,能招远游夫归乡,欲使轻妇紧锁房。更夫之间互相信任,更段时间里不开玩笑,隔街跨村间相互一听便知对方是谁、是什么状态,以及是否发出了警告“暗号”,?。古时更夫在当地和邮差一样是极受尊重尊敬的人!他们在古老黑夜中给“失聪不便”的人带来安抚,提前预警报案,帮助人们躲避灾难,??不仅打更文化很是深奥,更夫也是极有故事的哟!

打更是为了让人记住时间。古代打更人有沙漏,滴漏等多种计时器。他们漏完一次是一个时辰。因为不是谁都有空记录时间,谁都有条件计时,但很多人都有计时的需要。城市里也不可能家家养公鸡,这就出现了打更人

古代夜晚打更报时是次要的,古代对时间的观看主要时白天看太阳的位置,古人对时间的观念不强,由于工作的性质不需要准确的时间,夜晚休息更不需要时间了,反正天亮就醒了。打更的是夜巡,防火,防贼,防匪,出现异常情况就会敲锣报警,人们都会起床救火或抓贼抗匪。

古时的打更,也就是现在的巡逻、值夜。他的主要职责:

一是报时。过去人们家里没有计时工具,要知道时间全凭更夫的梆子和锣声。

二是报警。更夫在沿街巡逻中,如果发现匪患、火灾时,可通过急促的锣声和喊叫声及时的向人们报警。

三是震慑盗匪。盗匪知道有人巡逻值夜,怕被发觉,就不敢轻易下手行窃了。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