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 | 徐景藩:谈中医读书方法

 LWGP55 2017-06-09

国医大师 | 徐景藩:谈中医读书方法

徐景藩教授,全国白求恩奖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之一,从医70 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徐老的成才之路告诉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学**中医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诚如徐老自己所言:“梅香苦寒来,医海苦作舟”。本人有幸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侍诊左右,受益颇丰,2005 年起又参加十五攻关课题“徐景藩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体会益深。本文冀通过总结徐老的中医读书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徐老的成功经验。


一、 选书原则
1
熟读经典 


徐老认为,所谓“经典”,“经”者“纵”也,“典”者可查考也。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之源泉,熟读经典乃中医学**之门径,不读经典,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徐老认为必读的经典著作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论》、《神农本草经》等,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选择性地背诵一些重要的条文,做到读熟、读透,并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不断体悟,加深理解。


2
 涉猎各家


徐老说,很多初学医者,自以为读书不少,有“初学三年,可行天下”之感,而时间日久及至遇到复杂症候,则往往穷于应付,始知自己的疏陋贫乏,正所谓“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许多医家集一生之心血,把毕生的经验都溶入到了自己的著作中,并有创新发展。因此,徐老强调,除经典以外,尚须涉猎各家,博采众长,去芜存精,为我所用,不断拓宽自己的临证思路。但由于中医书籍众多,而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徐老认为,读书也应有选择的阅读,分必读和选读,必读的如有《医宗必读》、《临证指南医案》(每个病证医案后面的“按语”都是各个病证病机证治、经验要领的概括)、《脾胃论》、《丹溪心法》、《类证治裁》等等。选读的如《景岳全书》、《兰台轨范》、《张氏医通》和丁甘仁、张聿青、柳选四家、陈莲舫等人的医案等。


3
兼读文史


中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特殊的医学,博大精深,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在中医学方面有所成就,历代名医无不通晓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有的甚则还精通诗书琴画,他们不仅是个医家,也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究其因,徐老认为所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实乃同出一源,有其相通的地方,可谓一通百通。因此,中医界才会有弃文从医、弃官从医的现象,并能成为一代宗师。这都缘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徐老从自己的学医经历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徐老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了《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瓊林》等启蒙教学,早晚写字、读书,坚持不懈,徐老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古汉语文言文有了较快的提高。小学时又有机会学**了一些音乐知识,并读了四书、五经,如《论语》、《孟子》、《老子》、《大学》、《中庸》等,五、六年级的课余时间,又读了《三国志》、《列国志》、《东汉演义》、《水浒》等,并补**自学《古文观止》等,这些对自己的学医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读书步骤
1
循序渐进 


徐老强调,学**中医理论,必须循序渐进,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不可急于求成。徐老自己的读书步骤是先读《药性赋》,参考《本草从新》、《本草纲目》、《中医临证药物学》等。《药性赋》字少,易读易记。两个月读完背熟后,读《汤头歌诀》,在此期间和以后较长的时间里,仍然阅读中药学方面的参考书,就像滚雪球那样,越积越多。随后读《内经知要》,参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集注》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时,也阅读相应诸家的参考书籍。

 

2
坚持临床


临证实践是学医的重要步骤,也是学**中医的主要特点。徐老从学医的第一天起,到学成之日止,天天实践,年年临证,贯彻始终。在随父临证学**期间,除了春节过年三、五天病人较少外,一年365 天,越是大冷、大热天,越是忙碌,总是在看病、抄方,重点病人另作记录,父亲在诊病时重点提示、讲解,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现在,徐老仍坚持工作在门诊、病房的第一线,临床遇到许多复杂、疑难问题,还及时翻阅、查阅相关书籍,找到答案,读后理解并有所创新和突破。读书只有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没有临床,一心只读“圣贤”书,则尤如空中楼阁,空有理论,是解决不了临床实际问题的。


三、读书方法
1
边抄边读 

 

徐老的读书方法,是沿用前辈的方法,把练毛笔字和朗读的原文、条文结合起来。读第一本书时,边抄边读,并抄写第二本书的原文、条文。读第二本书时,抄写第三本书。这样,读的书都是手抄书,自己写的字,亲切、易读、易记。抄写的方法是一张一张单页毛边纸,工笔蝇头小楷,抄写毕后,装订成册。读时用鹅毛管蘸红印泥点断,作为标点。这些抄写本,至今尚保存完好,常常温**、诵读,温故而知新。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先后写字的进步情况,还可以作为教育子女、学生的教具,鼓励年轻后学者树立“恒心”,写好字,读熟必读的医书,打好中医理论基础。

 

2
老师指导


学**中医基础理论时,父亲就是老师,其教学方法是:一是订进度,大致按每本书需读的时间,作出规定,徐老总是略为提前完成;二是讲解,启蒙书讲的细一点,如对《内经》则重点地讲解,并联系临证实际加以指导、分析,并提出哪些必背,哪些可以不背;三是背诵和提问,按时进行考核、“验收”;四是指导读哪些参考书籍。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祖传”的,却是比较科学、正规的启发式、渐进式教学法,也是中医师承教育比较切实有效的方法。父亲以启发、督促为主,徐老则以按时读好,参阅他书,加深理解,自学为主。由于思想上贯穿一个“恒”字,加上徐老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所以在中医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医教相长


1959 年秋,徐老就参加并筹建了内科教研组。当时,《中医内科学》教材分为四段,每人一段,在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备课、试讲、评议讨论。并要求从临床实际出发,广找参考资料,充实教材内容。课堂教学都是分班小教室上课。讲课期间有见**,讲完后有教学实**,讲课期间还要轮流到教室里参加“夜自修”答疑、辅导。为保证教学质量,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采取的是“一贯制”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既讲课,又答疑,谁讲什么课,谁负责这些病种的见**和教学实**的带教工作。这种“一贯制”的方法,老师虽然辛苦一些,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医疗、教学工作的实践,工作与读书、教学相结合,这样,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如疑难病、重病,或常见病、一般的病证,如何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和防止复发等问题,在临证时必须对每个病例、同类病证,认真地思考,联系理论,加以分析,详加辨证,确立治法,常法与变法妥善结合处理,内服与外治有目的地相互配用。凡是有效或无效的病例,有点滴经验、体会或教训之处,及时用专门的笔记加以记录。如此反复,理论和实践均可不断地有所提高,使自己的思路逐渐得到拓宽,引证的依据逐渐充实。多年来,徐老通过讲课、编写教材,搜集了大量文献和临床资料,对中医的许多病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通过医疗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医教相长,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时至今日,徐老仍鼓励我们要多参加课堂教学,特别是在附属医院工作的医生,更应重视课堂教学,教学的过程,是理论与临床相互提高的过程,医教能够相长。


4
勤于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数十年来,徐老养成了多动笔、勤于记的**惯,他总是对学生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作笔记的好处有很多,它不仅是收集、积累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好方法。因为作笔记的过程,必定要对材料进行咀嚼、消化,反复进行思考,所以它可以促使人们学得透、记得牢、想得深。作笔记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至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它是实践、学**的总结与提高。谈及怎样才能做好笔记,徐老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虎头蛇尾,一曝十寒是做不出成绩的。只要勤于作笔记,那怕点点滴滴,天长日久也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2) 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人虽然也写了很多笔记,但多是漫不经心,东鳞西爪,事后连自己都懒得翻阅,这种笔记用处不大。

 

(3) 要分类编排,便于随时翻检。资料多了就有一个检索的问题,最好能做到按图索骥,一查即得。可以分类摘抄,也可以先抄入流水簿里,然后再分类整理,也可以抄入活页纸,及时加以编排,还可以把每一条拟出小标题,再按标题上的文字排列。此外为了便于核对、引用,增加材料的可靠性,还应较详细注明材料的来源(作者、书名、版本、卷页等)。

 

(4) 做卡片。小的卡片,可随身携带,分门别类,徐老自己做的卡片有数千张,放在口袋里,随时查阅,非常方便。

 

5
虚心求教


徐老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时,当时内科上级医师,都是从沪宁各地特别是苏、锡、常一带聘来的知名中医,如孟河马培之的传人马泽人,无锡的肾病学家邹云翔,吴门曹氏传人曹鸣高,丹阳名医张泽生、颜亦鲁先生等等,他们均乃江苏两大中医流派的传人,有着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如查房、讨论病例、讲座等等活动中虚心向他们学**以外,徐老还一一登门商借各位老师的“门诊方笺存根”,回来认真阅读、摘录,再对照《临证指南医案》、《丁甘仁医案》、《医醇賸义》等名著,找出各家的学术经验特长。向各位老师借阅方笺学**,真是非常宝贵的活教材,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学**提高的好方法。

 

6
熟读精思


徐老体会,学**中医除了要多读书,还要多背书、熟读书,该背的要背,特别是对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嚼透、消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不熟大不一样。比如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在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可熟能生巧、别有会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理则一。此外,读书还要精于思考,不可一味地相信书本,要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去判断,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读书要有选择地去读,读好书,读有用的书。

 

7
温故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云:“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徐老常以此作为自己读书的座右铭。但徐老认为“温故”不是简单地复**已经学过的东西,而是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思考琢磨,一步步由浅入深,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感性到理性,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之,而且要能在“温故”的过程中“知新”,发现新问题,树立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当然“知新”还要有树立终身学**的观念,养成追求新知识的良好**惯,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要关注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要让自己的知识常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徐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年过八旬,徐老每年都会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来反复阅读经典及其他相关著作,每读一遍,徐老都会有“如遇故人”之感,并有新的体会。

 

8
坚持自学


医生需要终身学**,数十年来,徐老从小就养成了自学的好**惯,徐老在行医的头3 年中,病人不多,但能坚持“坐冷板凳”,坐得住。诊余之时,订立计划,紧张地阅读了很多中医古籍,继续学**“古文观止”、“四书”等文学书,还补**了英语、数学。后来又参加华东人民广播电台“俄语广播学校”,连续不断地收听、读写,一个人自学,既有恒心,又有兴趣。所以徐老虽然没上过中学,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靠自学学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当有机会来临之时,才不至于错过。1952 年参加了卫生部中医研究班的招考,以优异成绩录取。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仍坚持自学,不断汲取前人学术精华和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临证水平。

 

以上总结介绍了徐老的中医读书方法,冀对中医传承、教育、学**及后学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徐景藩陆为民、徐丹华、罗斐和整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国医大师临床研究”系列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粹(第2版)一书第五篇部分,内容略有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