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因做错这一点,陈友谅怎么也不可能赢得了朱元璋

 铁血老枪 2017-06-09

【一二二三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欢迎转载分享盗文抄袭必究!

红巾军时期的朱元璋

朱元璋自至正十二年追随郭子兴起兵濠州,到至正二十七年十月誓师北伐,期间近十五余年的时间,均是在江淮一带以应天府为中心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相互征伐。

江淮三雄之中以张士诚势力为最大,以陈友谅军力为最强,朱元璋处于二者包围之中,“地狭粮少”。然而形势突变,三强争霸最终的结果却是实力最弱的朱元璋获得胜利。

对于张士诚,朱元璋的评价不过一句“士诚自守虏,不足虑”,从未将其放在眼里,但对于陈友谅,朱元璋却不敢轻视半分,甚至在击败陈友谅后高兴的说到:“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赏识和忌惮是因为二人性格、能力极为相似,此外陈友谅实力一直强于朱元璋,是三雄之中最有可能兼并长江以南进而统一全国的势力。

一代枭雄陈友谅雕塑

史书记载,陈友谅虽出自渔家,但其“姿貌丰伟”、气宇轩昂,又初通文墨,这点与参军即刻获得郭子兴赏识的朱元璋的经历极为相似。此外陈友谅极为善用权术且疑心极重,《明史》记载其“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大将赵普胜即是因其见疑而被杀,而朱元璋也正是通过权谋手段除掉郭天叙以及其遗留部属邵荣等人,此后更是对嫡系将领多加试探,功高如徐达也是一辈子战战兢兢。

1

那为何二人能力、性格甚至缺点都如此一致,陈友谅仍会在实力占优的形势下遭致失败呢?具体的战略战术分析前人已分析完述,笔者不愿拾人牙慧,这里我们从陈友谅做错的一件事情来一窥究竟。

至正十七年,掌握天完政权实权的丞相倪文俊发动政变,意图杀害天完皇帝徐寿辉自立,然而谋杀未果,反被其部将陈友谅斩杀,陈友谅凭此一跃成为天完政权中的实力派。

天完皇帝徐寿辉本为一布商,在彭莹玉的主持下建制称帝,但实际只不过是一个被推上前台的傀儡而已。而后彭和尚兵败被杀,徐寿辉虽为君主失去了主心骨后再无人尊崇,已经掌握实权且有雄心壮志的陈友谅自然也不愿意久居其下。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进攻朱元璋之际,因迁都一事与徐寿辉发生矛盾,最终按捺不住将其骗至太平府锤杀,自立为帝,国号称汉。

天完政权傀儡皇帝徐寿辉

至正二十年前后天下未定,形势未明,陈友谅在尚未解决其他割据政权之时便急不可待的杀主自立,鲁莽的为自己背上弑君的罪名,在后续的征战生涯中此事常被对手利用指责。

反观朱元璋对韩宋政权之所为便高下立判。至正十五年二月建立韩宋政权的韩林儿,遣使册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元帅,郭子兴妻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仅为三把手左副元帅,听闻封赐后的朱元璋十分生气,大骂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即便如此,他深知依附于强大的韩宋政权的好处所在,便接受封赐对韩林儿归制称臣。

而后朱元璋一直在名义上听从韩宋政权诏命,甚至在至正二十三年韩宋政权被元军和张士诚围攻之时,亲自率军北上参与救援。但是这时的天下大势已经发生改变,朱元璋羽翼渐丰且元廷根基彻底动摇,已是孤家寡人的韩林儿成了烫手山芋,朱元璋这时才令德庆侯廖永忠于江面凿船将其杀害。

2

朱元璋对待“其主”韩宋政权的方式相较于陈友谅而言堪称典范。陈友谅心急之下草率将徐寿辉杀害,徐手下大将纷纷转投朱元璋,整个江西几乎尽为他所有,此外完全占据蜀地且此前臣服于天完政权的明玉珍下令于夔门驻扎重兵,完全断绝与陈友谅往来,转而修书与朱元璋交好。

陈友谅此仓促之举可谓大错之举,不但背负了弑君的名声,杀害徐寿辉后更是形势逆变,这个阶段可谓是陈汉政权最低谷时期。而朱元璋则极好利用了同为傀儡的韩林儿,韩宋政权为其拖住元廷大量军力、安心在江淮发展、解决张陈势力提供了极佳的战略机遇。

元末势力分布示意图

纵观历史英雄人物,能成大事者永远都是谨慎细微、时刻提防之辈。无赖力薄如刘邦,宽仁厚待如刘秀,谋略深沉如曹操,权术疑重如朱元璋,征战生涯遭遇的对手所具备的性格能力并不逊于他们。不同的只是这些成功者无不时时小心翼翼,事事均经深思熟虑后方才实行,倘若有过失便会立即修正,如此才能成为史书上令人拍案叫绝的战略谋策。

后人常将朱元璋的好运气归结为天命所归,事实上这不过都是对手所犯下的错误被其正确利用罢了。陈友谅草率弑君只是其所犯下错误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此后突进应天府、围攻南昌城更是昏招连连,一手好牌被彻底打烂,身死受辱也就不足为惜。

参考文献:

[1] 陈梧桐.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的经过和原因[J].

[2] 申万里.陈友谅的形象及相关问题考略[J].

[3] 张翔凤.略论朱元璋、陈友谅政权的性质与鄱阳湖之战[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