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威严金字塔到侵略者眼中的肥肉:曾经的文明古国埃及因何沦落到“人见人欺”?

 关陇之 2017-06-09

经“网易历史频道'授权转载,有删节。

说起木乃伊、金字塔,我们会想起那个遥远的文明古国——埃及,这里诞生的古埃及文明灿烂而辉煌,古埃及曾是横跨亚非两大洲的大帝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战略要地,是中东博弈中的重要一环。在近代,西方列强在对外扩张时都想把这一战略要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便实现自己向东扩张的梦想。

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曾经强大的埃及发展陷入了停滞,国势江河日下,最终在法国和英国的轮番入侵下彻底变为了殖民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沉重而富有警示意义的埃及人民血泪史。

埃及吉萨金字塔群

奥斯曼帝国治理下的埃及——动荡而停滞

1609年的奥斯曼帝国省份划分与疆域,红色的即是埃及省

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对埃及实行帕夏(土耳其语,即总督)管理体制,帕夏由奥斯曼帝国素丹册封,是帝国各省省督,一般由土耳其人担任。奥斯曼帝国治理下的埃及分为12个郡,郡主都是马穆鲁克人(阿拉伯语,意为被占有者,即奴隶),他们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的埃及统治阶层。奥斯曼帝国推翻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后,与埃及旧势力作了妥协,马穆鲁克人的部分政治权利被保留,仍是埃及地方上的统治者。

但是马穆鲁克人不甘屈居于从伊斯坦布尔空降而来的土耳其帕夏的统治,他们渴望光复自己的王朝,因而两者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马穆鲁克人多次想通过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但都没有获得成功。

马穆鲁克人持久而激烈的反抗使得埃及政局动荡,经济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奥斯曼帝国的政令难以通行,政治一片混乱,百姓苦不堪言,因而埃及国力江河日下,给了西方列强可乘之机。

拿破仑远征埃及

18世纪末,英国依靠其强大的海军,不但主宰了东西方的贸易航道,而且还对正在与英国交战的法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法国海军远不如英国海军)。为了争夺巨大的东方市场,并切断英国—印度贸易航线这一英国的生命线,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东西方贸易航道上的战略要津与亚非两洲的交通枢纽——埃及。

1798年法军在埃及的行动地图

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3.5万军队与近400艘战舰从法国南部的土伦港出发,在摆脱了英国海军的监视后,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登陆。进入埃及后,拿破仑为了博取埃及人的好感与拥护,大言不惭地宣称法国是埃及人民的“解放者”,是为了消灭马穆鲁克与奥斯曼帝国而来的。

金字塔下的法军正与奥斯曼帝国驻埃及的军队以及马穆鲁克军作战

拿破仑身先士卒,穿上埃及的民族服装,缠起阿拉伯头巾,开办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份报刊,宣传“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甚至佯称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试图拉近自己乃至法国与埃及人民的距离,诱惑埃及人民放弃抵抗,甘愿接受法国人的统治。

然而随着欧洲战况的日益恶化与法国经济走势下滑,拿破仑不久就露出了他远道而来的真实动机——盘剥和榨取埃及的财富来驱动法国的战争机器。为了筹集法国四处征战所需要的庞大军费,他在埃及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税收政策,强行搜刮,致使埃及工场倒闭,商铺关门,工匠失业,民不聊生。更令埃及人民无法容忍的是拿破仑的统治比马穆鲁克与奥斯曼帝国更为凶狠专制,其在埃及实行残酷镇压政策,埃及人民稍有不满情绪和反抗举动,立刻招致严厉镇压。

开罗人民起义反抗法国统治

1798年10月,在拿破仑进入埃及仅仅五个月后,开罗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法游行与武装起义,清真寺宣礼塔上响起了向“异教徒”进行“圣战”的宣礼声。在埃及的宗教中心——爱资哈尔清真寺聚集了大批参与游行的市民和农民,满腔怒火的开罗人民自发地走上了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法军的搜刮政令,反对法国的占领。

对此,拿破仑毫不犹豫地下令镇压并炮轰起义军指挥中心(正如他在巴黎的街道上下令开炮那样)。在炮火声中,数千名手无寸铁的平民丧生,爱资哈尔大清真寺也遭到洗劫,更有数以万计的民众被捕杀,开罗人民的第一次反法起义就这样被残酷镇压了。

在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埃及人民没有放弃斗争,而是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法斗争,他们采用游击战术,从“农村包围城市”,骚扰法国军营,偷袭法军粮仓要地,继续抗击法军侵略。

法军与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开罗附近的吉萨交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800年3月,开罗爆发了第二次武装大起义,参加此次起义的人数更多,超过了5万,除了开罗市民、宗教界人士以外,埃及的一些上层人士与军官,甚至原先马穆鲁克人也参加了起义队伍。开罗郊区的农民还自发进城,带来粮食与水果支援起义军。第二次武装起义活动遍布全城,人们在大街上筑起街垒,打击法军,有些地方还办起了兵工厂,自己生产武器准备同法军进行持久战。

法国当局慌忙调兵遣将,经过长达数月的残酷镇压后才扑灭了这股燎原之火。这次起义更加沉重地打击了法军,加速了法军撤离埃及。1801年3月,开罗再次掀起反法斗争浪潮,再加上英国与奥斯曼帝国联合进攻在埃及法军,终于迫使法国势力在9月份退出了埃及,埃及人民的抗法&抗殖民斗争暂时胜利了。

英军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彻底击败了法军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法军撤退后,埃及重归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但新任帕夏穆罕默德·阿里与奥斯曼帝国中央貌合神离,他力图通过现代化增加埃及的国力(埃及的“洋务运动”),发展工业,兴办教育,强军富国,推行一系列西化的改革,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并征服苏丹、利比亚乃至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叙利亚。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穆罕默德·阿里治下的埃及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1831年至1841年间在叙利亚爆发了两次大战,奥斯曼帝国几乎崩溃。

奥斯曼帝国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画像

奥斯曼帝国即将崩溃的消息令欧洲列强们惊恐不已,他们害怕埃及由此消灭奥斯曼帝国,崛起为西亚北非的一股新的强大势力,打破中东的势力均衡。为此,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对埃及进行了武装干涉,拯救了奥斯曼帝国。

因此,埃及只好放弃了这一雄霸中东的打算,并且在1840年的《伦敦条约》中放弃了在西亚的权利,退回北非,只保留埃及帕夏(后改为赫迪夫,奥斯曼土耳其语,意思也是总督)的世袭权和苏丹的终身统治权,维持埃及的事实独立,名义上臣服于奥斯曼帝国。1843年,埃及更是放弃了进口税和政府垄断权,埃及的债务开始高筑,国库严重空虚,穆罕默德·阿里听后狂怒,吐血六天,最后成疾,1849年终因心病和神经错乱而病逝于开罗。

穆罕默德·阿里及其后人统治下的埃及,深绿色是埃及本土,浅绿色是埃及征服的苏丹,亮绿色是苏丹的一部分,后割让给意属北非

此后,英国为了控制埃及这一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战略要地,开始竭力向埃及渗透,大量英国的廉价商品纷纷涌入埃及市场,猛烈冲击着埃及的手工业生产,埃及的民族工业被冲垮,经济迅速崩溃。至1876年,埃及的外债已经高达9100万英镑,埃及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都得用来支付外债的利息,国库只剩下四堵墙了。

埃及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的首批过往船只

埃及政府为了偿还债务,只得再将工矿企业、河道、铁路、邮政与海关等作为抵押品。同时英国先后在埃及取得了修建铁路的特权、水上航运权与运输权等,并和法国共享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权与经营权。

但是这些抵押品仍然无法使埃及政府摆脱财政窘境,1876年埃及政府只得宣布财政破产。为了逼迫埃及政府还债,英法迅速干涉埃及内政,乘机委任英法公民掌管埃及财政大权,同时让英法公民出任埃及政府部门的部长,并享有否决权,列强由此控制了埃及政府,这就是埃及历史上的“欧洲内阁”时期。

自1878年起开始担任英国驻埃及总督的埃弗林·巴林,他实际控制了埃及的财政与政治

“欧洲内阁”成立后,为了让埃及偿还债务并榨干埃及的财富,大力推行搜刮政策。“欧洲内阁”授意埃及政府动用武装军警,对农民横征暴敛,强令农民预交两年赋税,几乎将广大农民和农村搜刮一空,农民生活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为了进一步搜刮钱财,“欧洲内阁”还采取了裁减埃及军队和革除埃及军官职务的做法,将由此省下的埃及国防开支移来偿还债务。

在“欧洲内阁”的搜刮政策下,埃及人民饱尝辛酸,困苦不堪,反对外国统治者的呼声日益高涨。以艾哈迈德·阿拉比为首的一批埃及爱国军官和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这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口号,赢得了埃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拉开了大幕。

1881年9月艾哈迈德·阿拉比在开罗群众的欢迎下进入了王国

1881年9月,阿拉比率领爱国的埃及军队官兵包围了王国,迫使埃及赫迪夫(埃及当时的世袭最高统治者,相当于国王)解散了作恶多端的“欧洲内阁”,设立国会。随后经过内部的政治斗争,埃及祖国党成为内阁主体,阿拉比则出任陆军部长。

英国与法国自然不甘罢休,已到手的埃及肥肉怎么能又自己站起来跑了呢?为了继续在埃及进行统治,英国在1882年派出军队驶入亚历山大港,同时唆使赫迪夫成功逃奔英国军舰,请求英国保护。赫迪夫在英军保护下立刻宣布阿拉比是埃及的叛国贼,紧接着英军向阿拉比发出通牒,让他停止抵抗,放下武器,解除武装并拆除亚历山大港的炮台。

正在与英军作战的埃军

阿拉比严词拒绝了英军的通牒,于是英军开始炮轰亚历山大,2.5万名英军随之攻入亚历山大城内。之后,英军又攻占了苏伊士运河区域,直逼首都开罗。在开罗保卫战中,阿拉比的积极布防与顽强抵抗使得英军在北线进攻受阻。但在东线,由于埃及政府轻信了外国人不使用苏伊士运河的诺言,防备疏忽,加之埃军内部叛徒出卖了军事机密,使得英军利用防线上的漏洞,最终攻入了开罗,俘获了埃及民族内阁的成员,阿拉比被流放至英国殖民地锡兰(今斯里兰卡)。

由此埃及基本完全由英军控制,为了避免其他列强插足埃及事务,英国对外依然宣称承认奥斯曼帝国是埃及的宗主国,对内则进一步实行一系列的殖民政策,全面控制埃及:政治上,英国先是取缔了埃及民族内阁,解散国会,在埃及政府各部门中安插英国人,延续了欧洲内阁的一些做法;军事上,埃及军队的重要职务都由英国人担任,埃军被英国全面控制;经济上,英国摧毁了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时期便发展起来的自给自足的民族工业,强迫埃及大面积种植棉花,使之成为单一经济作物的国家,不得不进口粮食;文化上,英国殖民者强迫埃及人学习英语,禁止教授阿拉伯语,并关闭了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另外,作为英国殖民者维护统治的暴力工具,驻埃英军的巨额军费由埃及人民来承担。

1898年的埃及军队,中右正对镜头者为埃军最高统帅英国人赫伯特·基奇纳

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德奥同盟国,英国政府借机宣布对名义上仍是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的埃及进行了保护,50万英军迅速开入埃及。1914年12月18日英国正式发表声明“将埃及置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下”,埃及由此成了英国的“保护国”,彻底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更苦难的明天在等待着埃及人民。

英国利用经济与军事双管齐下的手段,逐步地控制了埃及,将其变为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的一部分,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由此在历史上暂时地消失了。

参考资料:

1. 'Herbert Kitchener, 1st Earl Kitchener'.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onlin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doi:10.1093/ref:odnb/34341.(Subscription or UK public library membership required.)

2. Cleveland, William L.; Bunton, Martin (2009).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4 ed.). Westview Press. p. 104. ISBN 978-0-8133-4374-7.

3. Panayiotis J. Vatikiotis, The history of modern Egypt: from Muhammad Ali to Mubarak (1991).

4. Cleveland,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Westview Press, 2013)

5. Vatikiotis, The history of modern Egypt: from Muhammad Ali to Mubarak (1991).

6. Tarek Osman, Egypt on the Brink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3.

7. Ziad Fahmy, Ordinary Egyptians: Creating the Modern Natio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38–39.

8. Mak, Lanver. The British in Egypt: Community, Crime and Crises 1882-1922 (Volume 74 of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Historical Studies). I.B.Tauris, March 15, 2012. ISBN 1848857098, 9781848857094. p. 87.

9. Mak, Lanver. The British in Egypt: Community, Crime and Crises 1882-1922 (Volume 74 of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Historical Studies). I.B.Tauris, March 15, 2012. ISBN 1848857098, 9781848857094. p. 87-88.

10. Mak, Lanver. The British in Egypt: Community, Crime and Crises 1882-1922 (Volume 74 of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Historical Studies). I.B.Tauris, March 15, 2012. ISBN 1848857098, 9781848857094. p. 89.

11. Holes, Clive (2004). Modern Arabic: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Varieties. Georgetown Classics in Arabic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 ed.).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 44. ISBN 978-1-58901-022-2. OCLC 54677538. Retrieved 2010-07-14.

12. Bonné, Alfred (2003) [First published 1945].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East: An Outline of Planned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War.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Sociology. London: Routledge. p. 24. ISBN 978-0-415-17525-8. OCLC 39915162. Retrieved 2010-07-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