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说》 :倾听是为了理解,而不是为了争辩

 阿祛628 2017-06-09







现在有一个按钮,按下后就可以给孩子定制一个完美的人生。如果你将要为人父母,你会为孩子按下这个键吗?

 

这是奇葩说第16期的辩题。

 

和大多数人想的一样,在场的100名观众里,80%的人一开始都选择不要定制。

 

其中的核心观点大致相同:

 

我们认为的完美,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完美,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出于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这当然也是我看到辩题时的想法。

 

但在听了蔡康永选方时的一番话后,我的立场突然就不那么坚定了...

 

他说“其实我一直都反对定制,但我知道心里同时又有另一个小声音在说‘定制吧、定制吧’。


所以今天,我要坐去正方,我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们那么想要定制,却又不敢承认呢?”

 

看得出来,这句话在定制与否的问题上,本身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但是它描述的心理过程,却值得反思:

 

一个问题,如果你得到的答案是顺应直觉的,是和大多数人相同的。那你的思考还有什么价值呢?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但是当你的认知,你的言行和任何一个路人都相差无几的时候,不就正说明了你的内在思考逻辑其实也一样平庸寻常吗?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去年群众对“拐卖人口和强奸妇女判死刑”的呼吁。

 

当大家都在盲目高呼“重法止盗”的逻辑时,专业人士的思考却是这样的:

 

真正震慑犯罪的,不是重刑罚,而是极高的破案率。如果犯罪惩罚没有形成阶梯,所有犯罪都一律死刑。

那么无论是被拐卖的儿童,还是被强奸的妇女,面对终究难逃一死的罪犯,生存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减小了...

 

经济学思维的话题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比如,我们经常看新闻说,某地牛奶滞销,奶农宁可把牛奶倒去河里也不给穷人。大家一时骂奶农无德。

但没有人想过的是,如果人们有了更多的免费牛奶,那当地的市场不是更加难做了吗?

 

又比如,我们总在嘲笑骗子发给自己的诈骗短信低能,认为这样的内容不可能骗到人。但骗子的精明之处恰恰在于:

它使用最简单的骗术,筛选出了茫茫人海里最容易受骗的那群人,大大降低了后期的施骗成本和难度。

 ...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

 

很多故事我们在听到解释的时候,其实是可以理解其逻辑的,但在开始思考的时候往往却想不到那一层。这里的原因,其实和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有关:

 

一般人都采用“先选定立场” 再来找“支持立场的证据”的思考方式。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之后的思考便戛然而止。

 

就像“立法”那个故事。

 

作为潜在受害者,我们先认定犯罪都该死,然后跟着煽动情绪,然后找出重罚止盗的证据,以此来呼吁国家更改对拐卖和强奸的定罪。


至于呼吁后带来的坏处,呼吁前存在的好处,因为认定自己是对的,也就不会自相矛盾的去思考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大程度上便是指,当情感驱动的人们选定立场后,往往在想办法自我说服,从而自动过滤了很多显而易见的客观条件。

 

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人们几乎都要做判断、选立场,但如果我们都在顺应直觉后自我说服的话,那思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之前文章也说过,下定义就等于停止思考。

 

而很多人永远不会成长的原因,便是永远不会自我质疑...

 


回到《奇葩说》的话题上来。


我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值得一看的节目。

 

而整个节目最有意思的地方,更在于它的评比制度:

 

选中一个辩题后。观众开始投票表态,选择站位。但决定最终胜负的,却不是某一方投票人数的多少,而是辩论结束后,哪一方的辩手让更多的观众改变了初衷。

 

要知道。

 

人们大多数的倾听,只是为了回答,而不是为了理解。

 

无论情侣争吵,还是朋友交流,真正的理解几乎是不存在的。更多的只是成本的权衡控制:为了A,牺牲B。

 

而奇葩说的好处,恰恰在于心理预期的不同。当我们不牵扯过多个人情感,去走进这样一个特别的节目时。

 

对于辩手,这是个强制性思考的过程,不再是顺应直觉的理所当然。对于观众,它更是一个区别于日常争论的、难得的倾听理解的机会。

 

而更特别的是,在这样的辩论节目里,我们既可以活成辩手,也可以活成观众...


 

结语:


说人人都该看《奇葩说》,其实潜台词还是“人人都该学会思考和表达” 。


这类节目,更多的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


当然,有的人也总在抵触“别人”的价值观,总不屑于看这些内容,习惯性的找理由拒绝和躲避。

 

这本质上还是一个“下定义就停止思考”的逻辑。而且相似的回答,记得之前已经说过了:

 

你的价值观,你的自由意志,从来不是生下来就有,也是吸收了“别人”给你的内容后加工而成。

 

营养尚且来自对食物的消化,绝食得人竟然还担心便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