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享雨伞就是个笑话!

 蓝媒汇 2020-12-01

作者:张熹

来源:蓝媒汇

当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还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共享雨伞”的业务悄然出现了。共享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人们认为好像任何东西沾上了共享二字,就肯定能受到追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几家共享雨伞玩家入局,在投资人的目光中,这天上下的不是雨,是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啊!而100把共享雨伞在上海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也让人们看到了共享雨伞这一商业模式背后存在的漏洞。

1

下雨天了怎么办?打伞啊。

于是“共享雨伞”行业就这么诞生了。

5月21日,春笋共享雨伞获得5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投资方未透露;5月24日,共享e伞获得创始人自投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5月28日,共享雨伞JJ伞获得数百万天使投资。

关于怎样看待创始人自投天使融资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网上评论点赞数最多的回答是通常乞丐想讨到更多钱的时候都会往自己的破罐子里放个50元、100元的。

共享e伞的创始人赵书平可绝不是乞丐。

他靠服装行业起家,2004年,赵书平创立了四野服饰,2007年,他赚了1000多万元;2010年,赚了2000多万元。但自2013年起,受某宝的影响,服装厂的销售额每况愈下,2016年亏了1000多万元。

他感觉做服装已经没利润可赚了,他觉得共享经济是风口,做点什么可以往共享上面蹭呢?汽车?重资本,太贵啊;食品?不行,有卫生限制;自行车、充电宝已经有人在做了啊。

正在赵书平一筹莫展之际,赵书平选择了下楼遛狗,那天深圳下着毛毛雨,他看见有人打着雨伞,他心想这天上下的不是雨啊,这是在下钞票哇!

于是,共享e伞就这么诞生了,幸好深圳不像北京这样的雾霾天气,否则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可能就是共享口罩或者共享氧气罐了。

据赵书平自己的介绍,除了自己前期投入的1000万,还有上亿的融资投入其中了。如今,共享e伞已有超过15万用户,在深圳、广州、珠海共投放了7万多支雨伞。每支伞的使用率在晴天约为 30%,在雨天约为 300%。

平均每支 e伞的成本约为 90元,投入成本大约在 30个雨天之内就可以完全收回。团队正研发新产品,或将增加GPS定位、收音机、太阳能、充电宝等功能。

这些听起来有些“天花乱坠”的数据,共享雨伞看上去好像稳赚不赔,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2

有人说,共享物品的经济模式基于高频,其盈利点也需要用户的高频使用。

共享雨伞的使用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南方的夏天梅雨季节,某些多雨的城市用雨伞尚可算是“高频”,而到了北方呢?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长时间不下雨的话,用到雨伞的情况并不多怎么办?看似简单门槛低的共享雨伞,投放却受季节和地点等因素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基本上等于“看天吃饭”,而且雨伞属于易耗品,在某些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吹半年的沿海地带,频繁使用的话不知道得刮坏多少把,折损要怎么计算,是否能覆盖成本也成为疑虑。

都说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模式类似,单车尚且存在丢失、损毁率等问题,更何况一把小小的雨伞,还是以共享e 伞为例,目前,共享e伞有一支将近400人的团队,其中有约300人属于e伞的运维人员。他们组成了天使送伞队,担任投放、返修等工作。

以每个人每天100元的人力计算,300人的团队一天就是30000元,一个月就是近10万元。这还是按照最低的标准来计算。到后期随着业务的扩张和投放地点的增多,又需要更多的维护人员。

5月31日,共享雨伞OTO在上海陆家嘴投放了100把雨伞,由于无押金、无付费、无GPS定位的“三无设计”,这100把雨伞第二天就全部消失,一把都看不到了。由于没有GPS定位,OTO公司表示我们也不知道伞去了哪里。不是因为国民素质低下,而是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就显得荒诞。

如果有一天,满大街的雨伞随意地挂在公交车站或路边的栏杆上,这样不仅容易造成丢弃,还是形成一堆垃圾,影响城市环境。有人质疑共享雨伞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商业炒作,或许当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烧钱过后,共享雨伞的泡沫也将破灭。

更多热门文章

vivo一口气赞助两届世界杯,中国企业在赞助上总是人傻钱多?

马蓉躺枪、天价日薪,618“猫狗”大战如此炒作真的好么?

扒一扒互联网大佬的童年,每个都是“奇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