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丨没有“普通话”,古人怎么交流?

 小天使_ag 2017-06-09
2017-05-28 

来源:极简史(微信ID:minitory)


作为一个把普通话当母语的人

(真的!相信我)

史六在大学那会儿就一直羡慕别的室友

和家人通话时自带加密功能

然鹅

说方言的孩纸可能更想少学一门外语

不然也不会流传着

民国 or 新中国之初

粤语 / 四川话 / 陕西话 / 洛阳话等各种版本的

只差一票没成普通话的谣言

 


普通话这个名字是新中国以后才有的

但是在此之前

几乎历朝历代都会通行某种共同语

这多半是在“大一统”的思想下

基于政治中心的自然选择

 


先秦


最早能确定的共同语起源于周

 


周人用“礼”把有的没的一切事物

都按照亲疏远近的次序安排好

语言当然也是以天子所在为尊

周朝起先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

后东迁于洛邑(今洛阳)

官方语言大体上是河洛一带的方言

 

(大概就是这里)

 

周朝还专门有一种从事翻译的官职

名曰“象胥

每隔几年各诸侯国的象胥都要进京学习

然后回去教乡民官方语言



_____

 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周礼·秋官·大行人》


春秋战国时代

周王室逐渐没落

各诸侯国几乎都不怎么鸟它了


 

但诸子百家这时都在抢着推销自己

要想尽快成名

没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是不行的

更重要的是

说话得让更多的人听懂

因此共同语非但没被废弃

反而更有存在的价值了

 

孔子门下弟子多达三千

他讲学就得用周朝的共同语

而不能是鲁国方言


 

《论语》给这种共同语起了个名称

叫“雅言

“雅”即是“正”

_____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

 



两汉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虽统一了文字

但秦朝二世而亡

对汉语音系并无多少发展

这里略去不表

 

 

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

中原地区仍是绝对的中心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

曾打算定都洛阳

后来因为考虑到根基不稳

要做好军事防御

才选在了长安


_____

刘敬说上者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上即日驾,西都关中。

——《汉书·张良传》

 

汉代的共同语又叫“通语

基本继承自周代的雅言

融合了关中、河洛两地的方言

 


汉朝后来尊儒家为正统

孔夫子的主意更是要听了

于是但凡要学习儒家经典

雅言是一定要会的

 

不过

这个时候

文字一般只能记录词汇

例如汉代流行的《尔雅》是一部名物训诂之作

简单讲就是用雅言告诉人们

这个东西叫什么

那个东西叫什么

 


至于发音的标准

一般只能靠口口相传

难保不变味儿

 

就像这样

 

所以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到了汉末

通语已经不大可能是从孔子嘴里说出来的样子了



魏晋南北朝


汉末天下大乱

之后又是长期的南北分治

于是通语也分成了北派和南派

 

北方在东晋南渡以后

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场

一度相当地混乱

直到北魏稳定局面

出了一个华夏文明的铁粉

——孝文帝拓跋宏

 

这位鲜卑族皇帝

推广起汉语普通话来比汉族人都卖力

甚至把它和官员考核挂钩

要想保住乌纱帽

普通话必须得说好

_____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咸阳王禧传》


北派的通语虽仍以洛阳雅音为根基

但肯定会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至于在南方

掌握话语权的大都是从北方逃过去的世家大族

这些人以讲一口标准的洛阳话为荣

然鹅

他们免不了被南方人的口音拐跑

最终以南朝历代都城建康(今南京)为中心

形成了南派通语,又叫金陵雅音

南北两派虽都已不得雅言真传

但各自却都自视甚高,互相看不起对方


(开地图炮的传统真是早已有之)


_____

自兹厥後,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





唐、北宋


南北再度统一以后

唐宋两朝都以关中、河洛一带为中心

北派通语占据了优势,被称为中原正音

 

自东汉末年

反切法被发明出来用以标注汉字的读音

学习正音逐渐变得有章可循

隋人陆法言所著的《切韵》被唐朝官方定为正统标准

纳入科举考试范畴

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下

唐代的读书人吟诵诗文一般都要使用正音

例如诗仙李白虽然长于蜀地

但是赋起诗来得用长安话作韵才对劲

 

但就像现在人们常常觉得

说普通话就像穿别人的衣服

不如家乡话来得自在

古人也认为有些话只有方言才够味

但最多只能点到为止

_____

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如奇男子行人群中,自然有颖脱不可干之韵。

——释惠洪,《冷斋夜话》


唐人虽然有了韵书做教材

但仍有一事困扰

反切法是用两个常用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

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

 

这说白了就是以字解字

难免陷入死循环

口语一代代传下来逐渐变了味儿

也就跟原来的韵书对不上号了

于是只好更新换代

《切韵》之后有《唐韵》

到了宋代又修《广韵》


金元


靖康之后

金朝占据中国北方

宋室南迁

共同语又发生了第二次南北分化

 

金人将大批中原汉民迁往河北、辽东

甚至远至上京府(今黑龙江省阿城附近)

同时又迁女真、奚、契丹族人到中原



_____

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

——《金史··张觉传》

金人于天辅六年(1122年)驱燕山士庶,多有归中京、辽水者。

——《大金国志·太宗文烈皇帝纪》

(1128年)迁洛阳、襄阳、颖昌、汝、郑、均、房、唐、邓、陈、蔡之民于河北。

——《金史·太宗纪》

废刘豫后,虑中州怀二三之意,始置屯田军,非止女真,奚、契丹家亦有之。自本部族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

——《大金国志·屯田》


由此

在整个中国北方

多民族杂居并相互融合

 随着少数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汉化

汉语成了金朝上下的主要语言

原来通行的中原正音逐渐演变成

杂糅了各路腔调的北方官话

由于金元两朝都定都于今天的北京一带

所以官话的中心区也从中原向北转移

 


同一时期

宋人的情况与上次衣冠南渡大抵如出一辙

不过

由于受到外语的熏染较之北方要少

因此对唐代中原正音的继承更好些

例如对入声的保留就多于北方官话

 

等到了元代

“四等人制”让南人备受歧视

南音也更不受主流待见

只好等到明代才能再扳回一局了



明清


明初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

南京官话也跟着取得了优势地位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

北京官话理应重归正朔

但自安史之乱以后数百年

北方屡屡遭受战乱

到了明代

南方的GDP早已超越了北方

文化事业也甩开北方几条街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

甚至出现过一次科举取士

中榜者全是南方人,北方全军覆没的情况


_____

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

——《明史·刘三吾传》


北人在仕途上竞争不过南人

自然不易掌握官方话语权

因此

有明一代

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

标准的官话更偏南京一系

 

清军入关以后

满人对汉人多有忌惮

汉臣只能身处权力外围

官话自顾自地发展

大抵仍延续明代

 

直到清中后期

汉语在官场的地位逐渐超过满语

北京的政治中心的作用才发挥出来

至清末

北京官话已成主流

不过到这个时候

所谓的“官话”仍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

南腔北调各有特色

彼此之间只是大体都能听懂罢了

 

现代

宣统三年(1910年)

清政府决定制定标准,统一国语

可还没来得及开展工作

就被改换了天地

 

后续的事情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

1913年

政府召开“国音统一会

起初决定国音以北京音为基础

但是与会的很多南方代表表示不服

最后商定的办法居然是对每个汉字的读音进行投票

搞出了一套南北混合的人造读音

实践中根本没人这样说话

也找不到能教这种国音的教员

空有一套标准无法执行下去

 


最终在“五四运动”之后

生造的“老国音”被放弃

“新国音”以实际通行的北京话为准

 

民国时期的注音符号由独体汉字改制而成

这套符号目前在台湾省仍在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

由于国语已经推广了一段时间

普通话只是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1955年正式规定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前两句好理解

可是所谓“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其实也好办

只要去翻翻语文课本

里面的白话文都是按这个标准选的

鲁迅先生的遣词造句我们可能不太习惯了

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还是适合作为典范的

 


讲到这里

史壳郎才感觉到

新中国的普通话推广真的是前所未有

以前听毛爷爷、蒋校长那些乡音浓重的讲话

竟不知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国语”

 

这是一个有声音的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