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随赵振兴先生学医五年有感
2017-06-09 | 阅:  转:  |  分享 
  
志在中医心系百姓——随赵振兴先生学医五年有感

整理了下,精彩之处:

先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常用点按穴位、敲打脊背、提升颈腰、针刺等简便方法治病,常立见治疗效果让人感到惊奇和佩服。



中医临证之初,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完成由望闻问切到组方用药的转换过程



1整体治病,以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为基础,以提高人体正气为目的,恢复人体自身调解功能而康复。



2局部治病,以针对性治疗病症为关键,但时刻不忘保护人体正气。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有表证,先解表后调里或表里双调。



4六腑多对病用药,以通为要;五脏多治未病,以平和协调为要;经络血脉通畅不瘀滞,肌腠水道宣透不凝结,气不滞血不瘀痰不凝饮不停何病有之。



5劳逸过度和营养物质的盈亏是内伤的主因,环境是外邪致病的主因,情志是疾病转变的催化剂,而养生则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6妇科病气郁血滞寒凝多;当今小儿食积有火,胃肠寒凉,脾虚内热,咳嗽发热,脾不运化多。



先生的治疗原则是:衰竭病,先要留人后言治病,病虽未祛生命还在,玉石俱焚绝不可取;急危病,先治标可保命,后治本除疾患;常见病一般病,对病对症治疗是常法,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性病疑难病,看脾胃看情志,辨寒热辨虚实,气看运化血看瘀虚怪病看痰饮,协调五脏通畅六腑,抽丝循序慢调理。



先生的用药观是不药而治为首要,七情致病引导治,思虑过度劳动治,过逸成病运动治,营养过盛饮食调治,不良习惯强迫治,先物理后药物,先食疗再药物。



先生的用药原则:衰症,先保胃气不治而治;急危症,对病用药准而不杂;慢性病,守方祛邪莫忘本;反复发病,寻本确因标本同治。病若单纯则药要对症味要少,疑难病用药虽杂味味有对应。久病药后无变平稳即是效,新病服药不效查舌脉。药量因病而定,药味据症而用。



先生的组方原则:有是证用是方(药),用专方(药)治专病;先定主证药,再议兼证药;先看脾胃再言药,融会贯通是。先生多年来反复强调“组方要精炼,药味不宜多,尽量在十味之内组方,原则上不超过十五味。”



先生临证组方用药的特点是,讲究方药的协调性和药物的平和性,经常用平常方常见药治难症愈大病,组方“平和中正而愈病”是先生用药治病追求的最高境界。随师五年有余,峻猛之药少见使用,贵重之药极少使用,我曾问之,先生说:“使用峻猛之药,对加工质量、煎服方法、佐使之药要求很高,中病即止又很关键,医者有时很难掌控,虽对症治病多有见效,但偾事者也不少见,所以临证能用稳妥之药治之是上策,特别是老年病人。用贵重药,老百姓是难以承担的,而平常药是可以愈病的,非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使用贵重药。”



先生组方用药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针对性用药,每个药组和每味药的最终组合,每味药量的多少,都是针对人体的病症而去的。



先生反复强调“中医当今最急需的是培养出一批耐得住寂寞,坚持在临证一线治病,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中医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一次看似偶然的对话,使我走上了随师抄方学中医的道路,那是2004年9月初的一天,我到石家庄市中医院找赵振兴大夫看病,他问我周六周日在家做什么,我说很轻松,随意转转,看看书无啥要紧的事,他说可否随我抄方,我说当然可以了,从此我开始走进中医之门。当然在此之前,应该说我与赵振兴大夫是有缘分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民主选举人大代表,赵振兴是石家庄市新华区的候选人,我作为区内选民,通过相关资料知道他是一位很年轻的医生,待患者如亲人,医术也很不错,因为与他是同时代人,当时留下了较深印象;九十年代初,因工作压力大,身体有些不适欲做调理,走进市中医院后,无意中看到一诊室前排满了人堵塞了走廊,故去挂号就诊,由此认识了赵振兴大夫,并看到了其工作强度有多大;但真正见识其医术的高超,其人品的高尚,是在二000年以后随父亲多次看病的过程中才有了深刻的体会,相互间才熟识起来。我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嘱咐我:“赵大夫是可交心之人,如有可尽力之事一定要尽心去做。”我的祖辈曾行医,耳濡目染的影响使我相信中医的治疗效果,个人有时也读点中医药书籍,也常有学个三招两式保健养生的想法,才有了今天随赵振兴先生学中医的机缘。



当我近距离与赵振兴先生接触后,其人生的酸甜苦辣才逐渐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人们能看到的多是知名专家、全国劳模、人大代表的荣誉称号,听到的多是赞扬声和感叹声,但又有几人知其艰辛和付出的代价,又有几人知其面对人生中的许多无奈或困难时的恢弘气度和达观的心态。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下决心放弃仕途(公社团委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进入医学院大门,走上学医行医之路那一刻起,就决心一生坚守在医生的岗位上不变,因他深知位置的变化会使人的精力分散会对医术有很大影响,后来又有的几次仕途机会他都坚决放弃了,zhengfu鉴于其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在2006年授予了石家庄市中医院“名誉副院长”的虚职头衔。他热爱医生工作,他用自己对医生职责的事业心,以患者是自己的父母姊妹孩子的态度和一个还债人的心态,使其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不论家中有多少困难,他始终坚持早晨七点半左右到岗,不论几点下班都要把已挂号的患者看完,这就是其坚持三十多年的工作原则,可谁又知其家中有八十多岁年老体弱的老母亲需要人赡养,十年来爱人视力不好也需要人照顾,他每天在克服多少困难去坚守自己的岗位去为患者服务。当有人问其累不累,知情人又知其拿钱不多问其冤不冤时,他常说“五百年前我家欠下大家的,让我来为大家服务,是还债来的,那是应该的,这样想还有什么想不开的,想开了就不存在冤不冤的问题,只是年龄不饶人,有时真的感觉很累,只得限制挂号量,还请大家理解。”即使在限制挂号的情况下,当他面对老病号、外地病号时,天天都要做加号处理,午后一、两点钟走出诊室是平常事,极少有机会正点下班回家。



先生是老百姓认可的知名专家,在省会三甲医院里,他的病号最多挂号最难,也是省会挂知名专家号为数不多的医生,年门诊量二十多年来一直名列省会前茅,但他从不为经济利益所动,始终坚持简便廉验的中医治疗方法。在医院里,先生的病号最多但检查费却最少,不到必要时从不让患者做任何检查;他的单方平均药价最廉且药味最少,其用药方小价廉有效则是每个就诊者都能体验到的,这就是先生行医三十多年的基本原则。如:一位呕吐二年的患者,经多位中西医治疗花了不少钱也未能治愈,他仅开四副药,缴费才七、八元钱,患者不相信又到诊室询问,告知无误才离去,药后呕即止,其到医院表示感谢时,感慨地说“看来找对医生比什么都重要”。又如:一位晚期肺癌病人,专业医院已拒绝手术,认为存活期最多还有二、三个月,第一次来看病是背进诊室的,面色苍白,喘息困难,时咳痰涎常有血痰,十指头肿大如乒乓球,无人扶持不能坐立,但经过先生简单的手法治疗和语言沟通后,竟奇迹般的自己走出诊室,在服用先生中药后不久,生活恢复了自理,又活了一年八个月,生前还去了趟五台山。逝去前曾感受风寒,仅卧床一、二天,就在夜睡中毫无痛苦地悄然而去,整个治疗费用仅八千元左右。



先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常用点按穴位、敲打脊背、提升颈腰、针刺等简便方法治病,常立见治疗效果让人感到惊奇和佩服。提升颈腰这个看似简单的治疗方法,是先生在仔细观察一些正骨师和一位武术师的治疗方法后,加上自己的体验心悟并加以改进,使其形成了独成一法的简单有效的治疗颈椎、腰椎病的方法;先生对身体各部位的疼痛和不适,常用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法,几处穴位的点按就常可立见治疗效果,而点穴抻拽舌体的治疗方法,对打通心脉瘀结更具奇效;针刺本来是先生学医之初就已练就和掌握的治病方法,可惜的是先生门诊量的过大和大医院的中医临证已极少处理急症病号了,先生已很少使用针刺方法治疗疾病,常改用点按穴位的方法代替针刺方法,故几年来仅见到一例重症咽喉肿痛已说不出话的情况下用针刺放血法治疗,针后症状马上缓解。这些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始终贯穿在先生的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色,也是先生多年学习前人的经验加上个人体悟的结晶,具有极大的临证应用价值。



人们时常对先生条理清晰的准确辨证和一气呵成的报药名药量而惊叹,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是付出了多少艰辛换来的。他曾让我看到胳膊处被蚊虫所咬留下的瘢痕,那是刚到中医院时在路灯下读书入迷,虫咬后不自觉地挖破多少次留下的;他从上大学时就养成了每天早晨读书1~15小时的习惯,一直到2000年因爱人视力下降孩子上学无人做饭而无奈放弃了,改为每周写几页给学生的备课资料(个人临证经验),并已坚持十年。先生当年为了学习师傅的经验,每天提前到岗打好水擦好地,科室的脏活累活都抢在前面去干,服务性的工作几乎全包了;他对老师那更是毕恭毕敬的,不论多么苛刻的师傅,他都能用一颗心让其感到中医后学者的诚心和执著,故此中医院的多位中医前辈认为孺子可教,很多不传之秘才倾囊而授,有几位老前辈在故去前将其有价值的资料和珍贵医药书籍赠与先生;同时先生还对本院的三十多位老中医和省会二十多位老中医的用方特点和规律进行过研究,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其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委屈只有自己最清楚。先生时常讲“吃苦是享福,享福是受罪。”对这句话开始我并不明白,后来才悟得一些其中的辨证关系,人天天能为他人服务确实辛苦受累,但实际说明你比他人健康,还能做工作多干活,还可以积累工作经验还可以有收益,这样才有活着的价值,这样你才有幸福和快乐的资本,其实人活在世上,幸福本来只是一种感觉,健康才是实实在在的快乐,肯舍得和敢于放弃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先生还时常告诫弟子“吃亏是福”,许多事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些事看似吃亏实则避祸,人若主动吃亏常常得到的是人们的尊重,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回报。



先生自进入中医院后,不离临证一步是其始终坚持的为医原则,每天心中挂念的是患者,想的是治疗方法,寻求的是中医之术。每天大量的临证,天天面对复杂多样的疾病,使其医术逐渐锤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很多人看似轻松的几分钟交谈中,就已完成了问诊、简便手法治疗、出方等全部诊疗工作。面对赞扬和大量的病号,先生不敢有丝毫松懈,他说我日日如履薄冰,天天从新开始,不敢有一丝大意,每天越是最后几个病号我越是谨慎小心越会集中精力,放松一点就有可能留下遗憾;为了看完每天的就诊者,每天七点半左右就到诊室,几乎每天只要坐在医生岗位上,就要连续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去厕所,一直坚持看完病人。先生虽然天天如此工作,治疗效果有口皆碑,但还是有不同声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听到“他病号多不就是服务态度好吗?也有治不好的病人”的说法,当我与先生谈及此事时,他淡淡一笑说:“没有看病的真本领,光靠微笑服务肯定是不行的,患者找医生不是看你的头衔有多大,而是看你治病的本事有多大;服务态度好任何时候都没有错,但你就是笑歪了嘴,可治不好病,那病号是不会买账的是不会找你的;有治不好的倒是句大实话,再好的医生也有治不好的病,我真的很感谢这些人,这既是一种压力更是动力,就凭这句话也逼得我不敢吃老本,不敢离临证一步,不敢不读书学习,我的医术才会不断长进,才有今天用药的随心所欲啊。”他说“我除了坚持天天临证与读书外,还养成了每日反思病案的习惯。坦言之,我这样努力除了有外部的压力,有医生的责任心和良心,有病者的需求,有对医术的追求外,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能为普通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使我下决心放弃仕途,走上了学中医做医生的道路。还有当年父辈的教诲,使我学会了舍得,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声音,懂吃亏是福而能坦然面对世间一切,学会专心致志地追求中医之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则成为我人生的最大愿望。”先生面对金钱、地位、名誉、房子、舒适等,都可以放下和舍弃,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他正在诊治的病人。



先生在进入中医临证之初,同样面临过病号对年轻医生不信任的尴尬局面,但他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暖热每一位找他看病的人,他常说:“当一个医生用他的真诚去为病人服务时,很多患常见病的人就会优先去找他看病,而真心的沟通是医患之间理解的桥梁,尊重他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病人并千方百计治好每个就诊者,他们就会是你的义务宣传员。病人的口碑,比任何宣传任何头衔来的都实在。”先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形成了自己的病号群,在进入医院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年门诊量就进入到医院的前列,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年门诊量一直在万人次以上,一九九六年最高日门诊量曾达118人之多,年门诊量一万六千人次以上,行医三十余年诊治患者四十余万人次。2001年曾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其工作量之大和付出的艰辛则不言而喻。去年,一位二十多年前的病号带着小孙子来看病,喊其爷爷好时,先生随口感慨地做一打油诗自嘲:“人到爷爷辈,干的孙子活,从早忙到黑,挣钱并不多,头晕腰也酸,整天挺乐呵,清晨到诊室,问候声声多,百姓需要我,再累心也乐。”当时在场的人听到前两句时是一片愕然,听到中间则是一阵阵心酸,最后是不由的感叹感慨声。先生时常讲“人生的价值就是能为社会服务,医生的价值就是能为人治好病,治不好病你啥也不是,作为医生在任何时候都要摆正位置,它既是一项高尚的职业,同时又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治疗效果的好坏才是一个医生价值的真实体现,当你把工作做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时,累也是一种快乐。”



先生由在校学习医学理论到临证行医之初,也面临过许多困惑和不解,他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走出中西医结合的围城,才彻底放弃以现代仪器检查结果和化验结果的诊断为治疗依据的方式。先生清醒地看到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研究的同是人体医学,但由于治疗学的基本理念有着本质区别,对人体器官功能认识的差异,认识疾病的切入点也不同,使用的药物性质不同,确认药物使用的依据又不同,这些差别都清楚地告诉人们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但是先生从来不反对中西医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配合治疗疾病,而且对西医同行非常尊重;他只是不赞同有些医生过多的进行各种检查化验,泛滥性地使用抗生素和过度地使用放化疗方法治病;他不赞同的是中医用西医的理念和根据西医的诊断结果去对病使用中药,这样的治疗方法是有悖中医基本理念的,是很难凸显中医药的疗效,这种治病方法,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难以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实践证明这样的治病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先生始终认为当你做了一名中医后,就要做好中医自己的事情,把中医自己的地种好才是本分,才能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益处。先生走的是一条坚持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道路,他用治疗效果证明中医药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



先生在行医过程中,大约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彻底放弃重书本理论治病的思维方式,下定决心走重实践重方证重药证的中医临证治病之路,认准疗效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硬道理这个理,当年作出这个选择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考,是中医前辈的告诫才下定决心。事实证明这条路选对了,少走了不少弯路,中医药的理论源于临证治病,只有临证治病有效才可以说明中医药理论存在的价值,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实验室的药物成分研究,可扩展医生对药物应用的思路,但还不能完全诠释中药的奥秘;小白鼠的实验结果也并不能完全证实中医药治病的机理。中医药的理论研究,需要的是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和不断的创新与变革,先生希望多方位的进行中医药理论研究和探讨,希望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药物研究上有一种质的突破,先生也一直在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中医临证之初,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完成由望闻问切到组方用药的转换过程,先生说“这个过程谁也逃不过”,确实是个很难的过程,不论你的中医理论基础有多扎实,从医之初能否跟个好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先生曾多次深情地谈到中医院的几位老前辈对他的教诲,先生始终认为坚持跟师临证是完成由学到用的转换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条捷径之路。在随师的过程中,观察和心悟是非常重要的,而尽早进入临证状态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注意观察老师的问诊方式,记录所用方药与确认的病症,便于事后思考老师的辨证用药过程,不明白的一定在事后向老师请教,搞明白了就是一大进步。在积累一些初步经验或体悟后,要尽快临证,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多临证,只有通过积累一定的临证经验后,你才可能正确判断病症才能用药出方。跟师临证是学习中医的最佳选择,跟师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学习到老师的用药特点,看到老师常用的效方验方和面对各种病症的辨证过程,学习到老师的问诊技巧、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和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处世方法。跟师学习是传统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不仅中医如此,西医和其他领域的学习同样如此,只是中医显得更为突出,当前要做一个好中医,跟师学习的必要性就显得更为迫切。在随师学习中,到了可以辨证用药阶段时,除了能牢记方药治疗范围及加减变化(包括药量)外,能学到方药未言明之处和明白方药治疗的特定现象(或症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时就能体会到跟师尤其是跟上好老师的重要了。积累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用心则是质变的催化剂,最终能否行医是以辨证和用药不犯方向性错误作为分水岭的,当你通过跟师学习掌握了上面的临证要点,随症可以拿出自己的治疗方案时,你就应该可以独立行医了。



先生是wen革后期的“工农兵”大学生,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当年能够圆一个人的学习梦曾是多少人的奢望,先生终究有幸受到了系统的医学教育,离开学校时带回的是几箱子医书和读书笔记,先生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后来的行医打下了坚实基础,直到今天,先生对药性赋、汤头歌诀都可随口而出,朗朗上口,让人佩服不已。先生谈起那段经历时,坦言工农兵大学生的先天不足,但能否出成绩,关键是看后天,看你的用功程度,百姓看的是疗效,并不单看你是啥文凭啥头衔。他说“做事要踏实,做人要实诚,当你有了真本事后,人们就不提你是否‘工农兵’了。”



先生在初到医院的两、三年里,默默地不挑不拣地服从领导安排的任何工作,悄悄地做了很多人认为白费力气的事情或不愿意做的工作,但先生认为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会受益匪浅。毕业分配到医院不足半个月,就参加支援唐山地震灾区医疗队,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后来还参加过战备深挖洞,汗流浃背不言苦;还参加过支农医疗队,下乡获鹿县风雨无阻。在下乡巡诊时,在和患者沟通时,先生有意识地收集了很多当地的方言俚语趣闻,先生对石家庄附近一些村镇的趣闻轶事时常娓娓道来,让人惊讶其社会知识面的宽阔。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其运用心理调适和语言治病的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先生在急诊室时,学会西医的急救方法;在药房时除熟悉草药外,还对本院的中药方剂,尤其是本院名医的用方和医院的中药制剂都有意识地进行了搜集;在病房时除关注中医治疗方法外,对西医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尽可能掌握。先生不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受到当地百姓、病号、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随着临证经验的积累和热情地为每一位就诊者的真诚服务,先生在五、六年的时间内就形成了自己的病号群,并和妻子一起为几位荣转军人和孤寡老人送医送药送生活用品(其中照料孤寡老人武小雷长达25年),受到社会公众的好评。先生每年诊治患者万人次以上已二十余年,连续不断的高强度工作,一直在考验着先生强壮的身体,近十年来,先生的身体也多次出现不适,虽家人和亲朋好友用各种方式提示其注意,可先生始终坚持周一至周五出诊不变,坚持每天大门诊量不变。先生说,我是一颗螺丝钉,拧在那里就要在那里发挥它的作用。先生说,我是一颗不起眼的小草,但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一岁一枯荣,但它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先生说,我是一粒松树的种子,虽然很小又压在石头下,但它发了芽可以顶起很重的压力,还可以透过石缝而悄悄地长大,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但它的根系发达又受到了大自然的沐浴,可使其茁壮地成长,能够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考验。先生说,我也可以是朵鲜花,但绝不去争芳斗艳,路边的鲜花常常会被路人采走或践踏,但我在僻静的地方躲在丛中笑,在绿叶的呵护下可以笑到最后而且会笑得最灿烂。先生说,我是一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汁,我要在医生的岗位上,做百姓信任的医生。



先生在行医之后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医到做辨证医生阶段。先生大约从学医到辨证看病并形成自己的病号群,成为医院的主力,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当时除了看常见病外,主攻的重点是中风病和肿瘤病,先生于1986年编写了《中风病荟萃》,同时先生自拟治疗肿瘤病的“活血散结方”也被《千家妙方》下册收录。第二阶段是做明医阶段,做个明医理明药性的医生,在看似平淡中,从容治愈大病难症,也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大量病号的就诊和老年病科的建立,使其面对的不仅是工作量的压力,而且面临更为复杂的多病种的大量疑难病和老年病,是这个阶段的考验成就了先生的医学生涯,成为医院和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成为老百姓认可的知名中医专家,是老百姓公认的好医生,所看病种除了外科手术外,其它各科几乎无病不治。第三阶段是随心所欲阶段,旁人治不了的病一到先生手中,往往著手回春。先生对大多数疾病的认识和用药几乎达到了不须思考的境界,当一个病人走进诊室,先生通过直接望闻,就对其性格脾气,大概的病因有了掌控,通过问诊和切脉的验证,整个的治疗方案就可确认,对疾病的形成原因就可以明确地告知患者,而心理调适治疗,嘱咐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及简单的手法治疗,常在相互间的交流中就已完成。在先生诊室里,看到的是一种轻松的气氛,一种平等的对话,经常听到的是朗朗的笑声,听到先生谈一些人生哲理和保健养生方法。先生常在几分钟内就全部完成了诊疗工作,问诊时间虽短暂,但诊疗程序却从不缺项,而通过望舌缨线诊断情志病则为先生运用语言治病和用药提供了支持,已引起同行关注。当面对情况复杂的病人时,先生是绝不珍惜时间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会从多角度多方位询问病情,慎之又慎反复斟酌相关因素然后用药,而绝不会有一丝马虎。许多人说,找先生瞧病是种享受,药未吃病也见轻,看先生治病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养生的知识,平等的对话常常让你忘记自己是病人,常常恢复了心态的平和。许多人说先生治病“神”了,但请你想一想,一个人坐诊三十余年,诊治病者四十余万人次,如果医术不精湛,不付出巨大的艰辛何以能完成。先生认为,不论任何人只要用心去做事情,经验积累丰富了,操作熟练到一定程度时都会“神”的,许多人只是用心不够,不能坚持下去,任何事情只要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肯定会出成绩的,一定会比其他人出色,当然方法一定要对头。先生说:“当一个医生不仅仅是用医术去治病,而是用一颗仁爱之心去治病时,患者和他的心是相通的互动的,治疗上是相互配合的,疗效常会凸显。”



先生治病的思辨方式和用方用药方法,一直是我学习的一个最主要内容。我时常看到先生的用方用药与他人区别很大,对先生治病用方用药之理之据,一直是我随师以来欲学欲解之谜。我曾从先生送我的《常用方药》中找到一些依据,也曾从中医书籍中得到一些答案,最后是从先生给学生的备课学习资料中,看到先生的很多思辨方式和用药方法。坦言之,虽师倾囊而授,我也用了五年的时间抄方读书学中医(本人自2005年4月铁路改革即离岗),虽看到很多诊病要领,也学到很多中医药知识,但也只是勉强到了不犯方向性错误的地步。



根据我五年多的观察,我认为先生对疾病的总体辨证是:先要辨清病的基本矛盾,抓住病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具体辨证是:发热病要辨明外邪为何邪,内伤是何因,据症定邪伤;杂病则除辨明外邪内伤外,首先辨明病在表在里在脏腑还是经络,同时还需辨明是在功能性阶段还是器质性阶段,辨明是有形物质致病还是无形物质致病,在此基础上再做“阴阳寒热虚实”分类和“气滞血瘀痰凝水停”的细化,通过辨证分析确认致病原因和病位所在。



先生的辨证程序是:宏观看体质,微观看差异;外因看邪气,内因看运化;情志不能忘,最后定主次。



先生的治疗观是:1整体治病,以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为基础,以提高人体正气为目的,恢复人体自身调解功能而康复。2局部治病,以针对性治疗病症为关键,但时刻不忘保护人体正气。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有表证,先解表后调里或表里双调。4六腑多对病用药,以通为要;五脏多治未病,以平和协调为要;经络血脉通畅不瘀滞,肌腠水道宣透不凝结,气不滞血不瘀痰不凝饮不停何病有之。5劳逸过度和营养物质的盈亏是内伤的主因,环境是外邪致病的主因,情志是疾病转变的催化剂,而养生则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6妇科病气郁血滞寒凝多;当今小儿食积有火,胃肠寒凉,脾虚内热,咳嗽发热,脾不运化多。



先生的治疗原则是:衰竭病,先要留人后言治病,病虽未祛生命还在,玉石俱焚绝不可取;急危病,先治标可保命,后治本除疾患;常见病一般病,对病对症治疗是常法,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性病疑难病,看脾胃看情志,辨寒热辨虚实,气看运化血看瘀虚怪病看痰饮,协调五脏通畅六腑,抽丝循序慢调理。



先生的用药观是不药而治为首要,七情致病引导治,思虑过度劳动治,过逸成病运动治,营养过盛饮食调治,不良习惯强迫治,先物理后药物,先食疗再药物。



先生的用药原则:衰症,先保胃气不治而治;急危症,对病用药准而不杂;慢性病,守方祛邪莫忘本;反复发病,寻本确因标本同治。病若单纯则药要对症味要少,疑难病用药虽杂味味有对应。久病药后无变平稳即是效,新病服药不效查舌脉。药量因病而定,药味据症而用。



先生的用方用药是非常有规律的,读懂方药、验证方药、用对方药是先生一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每一个方每一味药都有一定的治疗范围,并具备其特定性;药味的变化,可以改变方义可以改变主治病症;药量的变化可以发生性质的改变,使药物的作用发生根本性变化,因为很多药物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先生不仅重视传统的药味定性和前人的用方用药经验,而且对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的成果也非常重视,对他人的经验也很重视。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穿山龙一药有类似西药激素的药理作用,先生很快应用于临证,确认其对激活人体的正气有确切作用,在确认了应用范围后,用于临证取得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又如:先生针对头部疾患多次以石楠藤为君药组方,此法源于《现代实用中医药》,后见皖西名医张琼林化裁应用,但均用石楠叶,而先生选用石楠藤,因藤药力较叶大,同时先生将其原方加以化裁增减,扩大了头部疾病治疗范围,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头部疾患治疗方案,由此可窥到先生灵活运用方药的功力。先生由博采众家之长到不拘一格的用方用药,为治疗疑难病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天大量的就诊者,又让先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对某方某药的验证,并很快形成自己的用药规律和治病特色。



先生的组方原则:有是证用是方(药),用专方(药)治专病;先定主证药,再议兼证药;先看脾胃再言药,融会贯通是。先生多年来反复强调“组方要精炼,药味不宜多,尽量在十味之内组方,原则上不超过十五味。”



先生临证组方用药的特点是,讲究方药的协调性和药物的平和性,经常用平常方常见药治难症愈大病,组方“平和中正而愈病”是先生用药治病追求的最高境界。随师五年有余,峻猛之药少见使用,贵重之药极少使用,我曾问之,先生说:“使用峻猛之药,对加工质量、煎服方法、佐使之药要求很高,中病即止又很关键,医者有时很难掌控,虽对症治病多有见效,但偾事者也不少见,所以临证能用稳妥之药治之是上策,特别是老年病人。用贵重药,老百姓是难以承担的,而平常药是可以愈病的,非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使用贵重药。”



先生组方用药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针对性用药,每个药组和每味药的最终组合,每味药量的多少,都是针对人体的病症而去的。先生说:“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效方良药,我一直在学习和探求,一直在对每个方每味药进行反复的验证,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停顿,我用方用药的特色和疗效就是这么形成的。”



先生还反复告诫学生“医无止境,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仅仅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还要牢牢记住,许多方,许多药,许多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很多未能真正理解更未能发挥其全部作用。前辈当年的一些教诲,我很多也是在二、三十年后,在临证中才体悟到其内涵和深刻性的,故学习和临证是一天也不可放松的,同时还应注意多向思维。”



我是在2007年底,开始着手整理先生给学生的备课资料,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了近40万字的资料。在2008年中秋节前后,我看到了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辑录完成的《医学只言片语汇》。这本集子记录了先生进入医学领域15年期间,处处留心积累的一点一滴学问,积少成多汇为小溪,是先生辛勤汗水的反映,凝结的是先生的心血。我在反复阅读后,感到其价值在于真实,源于前贤、师授和临证顿悟,多是经实践验证之言,无长篇大论且言简意赅,辨病辨证论方论药做人做医无不涉猎,实为一本医界罕见,涵盖内容丰富而又值得品味把玩的,极具实用价值的有关中医药知识方面的记录。



当我整理完《医学只言片语汇》,并征得先生同意公开时,感觉先生的辨证用药虽然很多源于此,但总为不能反映出先生平日经常使用的方药而遗憾。我反复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提出将其弟子杨勇中医师,根据先生的备课资料整理的“常用方药”编入《医学只言片语汇》,先生非常愉快地同意了。



我在这次编辑先生“常用方药”的过程中,一改过去只知死记硬背的方法,采用反复读一字一句读并查找相关药性的方法,在看清关键词关键病症的基础上,再去记住药味药量,记住特定症状,记住病名,记住加减变化的方法而渐渐产生了新的体悟,有了一种豁然开窍的感觉,自认为找到了读懂方药的方法,找到了应用先生“常用方药”的切入点。读懂方义是用方的基础,一定要读懂,要反复读要反复理解;而记住每一个方每一味药所治疾患的特定病症,可能是临证组方用药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常用方药”反映了先生的用药思路,是经先生反复验证过的效方良药,其方解非常清晰,点明了关键点和主治病症及加减变化,对药量的使用变化又非常明确,当你读懂“常用方药”,能抓住关键点时,照方应用于治病,就可知其疗效所在,知其临证施治过程的简炼和准确。现仅举“健肝汤”一方为例,此方源于山西中医研究院,是治疗肝炎转氨酶升高的效方,但先生扩大了应用范围,成为治疗肝病的基本方,只需照方加减对病用之即可见效。“常用方药”告诉人们的是对病对症治疗的有效组方,是先生辨证用药的经验总结,大多可直接对病对症用之。



我过去时常向先生提出中医药要系统化、大众化、清晰化的问题,而先生谈的最多的则是理念问题、积累问题、实践问题、读书问题、体悟问题。现在我明白了许多,先生不是不想系统化大众化清晰化,而是每天难以释怀的大量就诊者,让先生只能将主要精力用于中医临证,而中医理论的研究又非一时一日可以解决,只能将经过验证的经验用备课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先生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中医当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解决临证疗效问题,当今能够运用中药治病的中医已不是很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已渐成年轻一代‘中医’的主流,用西医的诊断用中药治病很难代表中医,培养一批坚持用中医的理念用中药治病并有治疗效果的医生,才是当前中医发展的首要任务。”先生曾调侃说:“自己是现代大医院里的民间中医。”先生谈到“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中医理论和坚持临证,你可能已经看到,当把我的近十年的备课资料按系统分类整理后,许多问题就有了基本轮廓,已经尽可能在临证方面做到清晰化了,只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最终确认和补充。”先生还谈到“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中医的理论问题与用药依据,至今仍有很多难解之点,又非一句话可以说得清楚,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够完成,我在做一些工作,真得不知道能否讲出新意,能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关键是不知切入点是否找得对,是否经得住实践和历史的验证。”先生反复强调“中医当今最急需的是培养出一批耐得住寂寞,坚持在临证一线治病,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中医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还有二年多的时间,先生就正式退休了。先生为了兑现当年对本院中医前辈的承诺,面对高薪聘请面对优厚待遇从不动心,而无怨无悔地服务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先生非常感谢当年前辈的提携和教诲,感谢医院提供了为患者服务的平台。先生说“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是他们的信任成就了我,才使我成为一个为百姓服务的医生,使我的医术不断进步。”



二年后,先生就是自由之身了,相信他会放下“各种荣誉称号”的重压,适度放缓工作节奏,能够善待自己,去寻求一种平淡的生活方式。先生会为家人尤其是为同甘苦的妻子多尽点心,共同找回生活中的情趣。当前,先生最想做的就是多用点时间陪陪年迈体衰的老母亲,做点实事,尽尽孝心,可天天面对众多患者,常为忠孝不能两全而左右为难,我看得出先生在极尽全力为患者服务,在用自己特定的方式去为母亲大人祈福祈寿。



先生多次向我谈到一个愿望,就是向中医学子传道授业,为中医培养一批临床人才,使真信真懂真用中医的年轻人接续中医临床的班,也让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中医事业薪火相传。



先生还想圆一个梦,就是在大量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去探讨中医治病之理,在自己精力充沛之年完成经验总结并结集出版,为中医事业的复兴尽一点微薄之力,也为后学者提供些借鉴。



我和先生都是和新中国一同成长的那一代人,为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是我们当年的理想和愿望,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协助先生完成夙愿的。







石壄



二○一○年三月十八日

指教,实在是不敢当啊。在下拜赵振兴先生为恩师,跟随侍诊学习,收益颇多,自感还是非常浅薄,中医路上愿和您一路相伴,共同学习,欢迎到在下的门诊做客、指导。

QQ:675167690。

燕赵名老中医人才集聚,刘保和、李士懋、刘亚娴、赵振兴、赵玉庸、薛芳,这都是些实力派名老中医,还有青年中医像张德英,那是很有实力的,是经受了群众考验和认可的,建议有志于中医的青年如果条件便利值得去看看学学,我的游学经历中石家庄这部分对我影响很大,在以上老师处所学获益颇多,现在临床经常用到这些老师的一些经验!

先生我是见过的,确实在石家庄先生的门诊量是最多的,经常有病人半夜为抢号在挂号口打架,先生的舌缨线诊法好像楼上的没记上,先生当初比较征服我的正是他的看舌缨线,这是我以前为所未闻的,但是从先生那以后,我看舌象时也注意看舌缨线了

整理了下,精彩之处:

先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常用点按穴位、敲打脊背、提升颈腰、针刺等简便方法治病,常立见治疗效果让人感到惊奇和佩服。



中医临证之初,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完成由望闻问切到组方用药的转换过程



1整体治病,以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为基础,以提高人体正气为目的,恢复人体自身调解功能而康复。



2局部治病,以针对性治疗病症为关键,但时刻不忘保护人体正气。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有表证,先解表后调里或表里双调。



4六腑多对病用药,以通为要;五脏多治未病,以平和协调为要;经络血脉通畅不瘀滞,肌腠水道宣透不凝结,气不滞血不瘀痰不凝饮不停何病有之。



5劳逸过度和营养物质的盈亏是内伤的主因,环境是外邪致病的主因,情志是疾病转变的催化剂,而养生则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6妇科病气郁血滞寒凝多;当今小儿食积有火,胃肠寒凉,脾虚内热,咳嗽发热,脾不运化多。



先生的治疗原则是:衰竭病,先要留人后言治病,病虽未祛生命还在,玉石俱焚绝不可取;急危病,先治标可保命,后治本除疾患;常见病一般病,对病对症治疗是常法,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性病疑难病,看脾胃看情志,辨寒热辨虚实,气看运化血看瘀虚怪病看痰饮,协调五脏通畅六腑,抽丝循序慢调理。



先生的用药观是不药而治为首要,七情致病引导治,思虑过度劳动治,过逸成病运动治,营养过盛饮食调治,不良习惯强迫治,先物理后药物,先食疗再药物。



先生的用药原则:衰症,先保胃气不治而治;急危症,对病用药准而不杂;慢性病,守方祛邪莫忘本;反复发病,寻本确因标本同治。病若单纯则药要对症味要少,疑难病用药虽杂味味有对应。久病药后无变平稳即是效,新病服药不效查舌脉。药量因病而定,药味据症而用。



先生的组方原则:有是证用是方(药),用专方(药)治专病;先定主证药,再议兼证药;先看脾胃再言药,融会贯通是。先生多年来反复强调“组方要精炼,药味不宜多,尽量在十味之内组方,原则上不超过十五味。”



先生临证组方用药的特点是,讲究方药的协调性和药物的平和性,经常用平常方常见药治难症愈大病,组方“平和中正而愈病”是先生用药治病追求的最高境界。随师五年有余,峻猛之药少见使用,贵重之药极少使用,我曾问之,先生说:“使用峻猛之药,对加工质量、煎服方法、佐使之药要求很高,中病即止又很关键,医者有时很难掌控,虽对症治病多有见效,但偾事者也不少见,所以临证能用稳妥之药治之是上策,特别是老年病人。用贵重药,老百姓是难以承担的,而平常药是可以愈病的,非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使用贵重药。”



先生组方用药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针对性用药,每个药组和每味药的最终组合,每味药量的多少,都是针对人体的病症而去的。



先生反复强调“中医当今最急需的是培养出一批耐得住寂寞,坚持在临证一线治病,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中医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