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唐汉钧治疗疑难杂症经验撷萃
2017-06-09 | 阅:  转:  |  分享 
  
唐汉钧治疗疑难杂症经验撷萃

高尚璞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上海200032)

关键词:疑难杂症;发颐;网状青斑;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

中图分类号:R249.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01)04-0245-02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唐

汉钧教授从事中医外科医、教、研工作40年,学验俱

丰,以善治外科疑难杂症闻名遐迩,现介绍验案数则

如下。

1发颐(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张某,女,44岁,1999年12月19日初诊。主诉:

右腮部瘀肿5个月。患者5个月前出现右腮部瘀肿,

经抗生素治疗后缓解,但时有胀痛。本次又于12月

初局部红肿,再以抗生素治疗未效。现右颐瘀肿,波

及右耳前后,上至颧部,范围约4cm×6cm,触之较

硬,右颊粘膜红肿,张口困难,伸舌不能,自觉口干,

舌尖红,脉濡数。证属风邪外袭,邪浊瘀滞于颐部。治

疗以散风消肿未先。药用:白芷12g,菊花9g,金银

花、白芥子、夏枯草各12g,连翘15g,桔梗9g,穿山甲

12g,生黄芪、丹参、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

30g,生甘草9g。二诊2000年1月5日,服药后自觉

口干缓解,余症如前,前方加皂角针、独活各12g,生

薏苡仁15g,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功。三诊1月12日,

右耳前红肿稍有消退,颧部略肿,口可张,舌可伸,舌

尖红苔薄,脉濡。二诊方去白花蛇舌草、连翘,加陈

皮、姜半夏各9g,苏梗12g,以健脾化痰,截断病源。

四诊1月26日,耳前及颧部红肿明显消退,触之稍

硬,张口伸舌自如,本次处方于三诊方中加入象贝

9g,玄参15g,川朴9g,去皂角针,守方服药半月而

愈,随访10个月未复发。

按本病多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自洁能

力降低,细菌逆行侵入腮腺导管,造成腮腺的化脓性

炎症。本病属中医“发颐”范畴,明·王肯堂《证治准

绳·发颐篇》中云“问颧骨之下,腮颐之上,耳前一寸

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发颐。古云不治之症,属阳

明经热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

不食者死。”说明预后严重。唐师认为,本病多由伤寒

或温病后汗出不畅,以至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

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唐师治疗外证,推崇

《外科正宗》之“以消为贵”。本患者右腮结块赤肿,反

复发作,且坚硬不化,故以散风化痰,清热解毒为治,

可有望消退;若失治,势必酿脓生变。方中先以白芷、

菊花、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鹿含草

散风清热,白芥子、夏枯草、穿山甲、皂角针化痰散

结,桔梗引药上行;再以生黄芪、陈皮、姜半夏、生薏

苡仁、川朴、苏梗益气健脾,理气化痰而阻断痰浊产

生的来源。总之,本病的基本治则为去除余邪,扶助

胃气,清化痰浊,标本并图,消息以治。

2网状青斑

许某,女,30岁。1999年10月29日初诊。诉两

小腿瘀斑多年,每于冬季加重,夏季缓解,经多方检

查排除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现

两小腿伸面见青紫斑,压之褪色,压痛(-),表皮温

度较低。诉下肢怕冷,久立则下肢瘀紫加重伴疼痛,

舌红边有瘀斑,苔中剥,脉细。证属气血瘀滞为患。治

饮,恶心嗳气,食欲不佳,胃脘及两胁胀满,周身乏力,汗出恶

风,午后寒热往来如潮,大便干,小便色黄量少,望其面色无

华,表情淡默。舌红苔薄白,切诊脉弦。本病以少阳证为主,兼

见阳明和太阳二经证候,治疗当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以

为转枢。药用:黄芩、柴胡、半夏、淡豆豉、陈皮、竹茹、郁金各

10g,太子参15g,炙甘草、炒栀子、枳壳各10g,生姜3片,大

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药后大多数症

状减轻,但仍有不思食,大便干,心烦欲哭,失眠等,故在原方

基础上加全瓜蒌30g,炒山药、夜交藤各20g,炒枣仁10g。再

进7剂。三诊时病情明显改善,已不失眠,心情舒畅,饮食二

便均正常,病人可以读报纸看电视,早晨可自行出门散步,基

本恢复正常。根据病人要求,又继服原方1月余,病情痊愈,

已恢复到病前的身体状况。

按本例患者年届古稀,脏气渐衰,气血渐耗,精神不

充,阴阳不相协调,既易多汗乏力,时感寒热,又可致失眠少

寐;“人卧则血归于肝”,不寐则阳不入阴血不柔肝,木生火,

肝为心母,肝心俱病,则焦虑心烦,惊悸不安;肝与胆合,共为

表里,肝主升发,胆主枢机,开合转枢,为人体气机之本,若气

机不利而影响脾胃功能,可见胃脘及两胁胀满,不思饮食,呕

恶;郁久成热,热上则可口苦咽干,热踞于于则便干尿黄。病

情虽非外感所致,但与三阳证见的临床表现相似,故可以小

柴胡汤加减治之。加炒栀子、淡豆鼓、生姜、竹茹者,清热除烦

而止呕,加枳壳、陈皮者,行气以协助调达气机;病程既久,年

岁亦大,故以太子参、炒山药甘润养正,正盛则邪易去。小柴

胡汤既能协调阴阳水火枢机,又能畅达脏腑气机,对于牵涉

脏腑表里气血阴阳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病情,都可以本方治

疗。先肾所谓“六经赅百病”,诚信不诬,凿然有证。

编辑:董克伟

收稿日期:2000-12-08

作者简介:高尚璞(1971-),女,河北涿洲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药抗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研究。

·542·

第28卷第4期

2001年4月

辽宁中医杂志

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28No.4

Apr.,2001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疗宜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药用:生黄芪、太子参各

30g,沙参15g,牛膝9g,鸡血藤12g,白术、当归各

15g,桃仁12g,红花9g,泽兰、地龙各12g,川芎、陈

皮、姜半夏各9g,红枣20g,生甘草6g。二诊11月10

日,两小腿疼痛较前减轻,现自觉腰酸不适,于前方

中加入温阳补肾之品,加杜仲15g,桂枝9g,淫羊藿

15g。三诊11月24日,小腿瘀斑明显减轻,疼痛缓

解,腿足自觉温暖,仍以前法,方中加入木瓜12g,丝

瓜络9g,以增强舒筋通络之功。守方服药,整个冬季

无复发。

按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呈青紫色的网

状变化的血管疾病,往往是在冬季或受冷时发生,夏

天或温暖时消失。临床上本病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

是系统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本案治疗是在排除了系

统性疾病的基础上。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俗称鱼网

斑、大理石印斑。唐师认为,本病多因素体禀赋不耐,

腠理不密,风寒入络,营卫失和,气血不畅所致。根据

中医的气血理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又脾胃

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气血充盛全赖脾胃功能健旺,

故方中以生黄芪、太子参、白术、陈皮、姜半夏、红枣

调养脾胃,以资气血生化;再以鸡血藤、当归、桃仁、

红花、川芎、地龙、木瓜、丝瓜络活血通络,牛膝引药

直达病所;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真火,命门火衰

则形寒肢冷,方中杜仲、淫羊藿温补肾阳,一味川桂

枝温通十二经脉,使阳气得以运行,气血通畅无阻。

3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谢某,男,74岁,1996年10月5日初诊。主诉:

双足疼痛3年。患者3年前出现右下肢疼痛、发凉,

间歇性跛行,继而左下肢也出现疼痛。现双下肢疼

痛,入夜尤甚,胃纳欠佳,夜寐不安,二便调。否认高

血压及糖尿病史。3年中曾在外院间断服中药,未见

明显疗效。查体示:双足皮肤温度降低,右足肌肉稍

有萎缩,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舌淡红,苔白腻,脉

濡。诊断为: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证属:痰浊

瘀阻,脉络不通。治拟: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内服:

生黄芪、太子参各30g,白术、茯苓各15g,陈皮、姜半

夏各9g,苏梗12g,丹参30g,鸡血藤、忍冬藤、黄柏、

薏苡仁各12g,牛膝9g,水蛭、桃仁各12g,生甘草

6g。10月12日二诊,疼痛较前有所缓解,食欲增加。

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濡。治疗:前方加徐长卿15g,

当归12g。患者经治疗半年左右,疼痛消失,皮肤温

度升高,功能恢复。

按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动脉因粥样硬化病

变而引起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属中医的脱疽范畴。唐

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脾肾两虚,再加思虑过度与

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而致湿阻中焦,痰浊内生,阻于

血络,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脱疽的范畴应包括现代

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性坏疽

等疾病。二者在治疗上稍有不同:前者多发生于青壮

年,病机偏于寒凝血瘀,故早期治疗宜重在散寒去

湿,和营活血;而后者多发生于老年人,病机偏重于

痰浊瘀阻,故早期治疗宜重在化痰活血。

4多发性硬化症

丁某,女,40岁,1999年8月6日初诊。诉右手

进行性麻木2个月。曾一度怀疑为颅内转移性肿瘤,

在外院作CT、MRI等检查,发现脑白质内多个髓鞘

破坏病灶,遂诊为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症)。诊见:右

手麻木,右臂感觉减退,抬举无力,头晕,心烦失眠,

健忘,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濡。此属气血经络

瘀滞,不能上供颠顶。治疗当益气养血,通络补髓。药

用:生黄芪30g,党参24g,天麻、升麻各12g,桔梗

9g,当归15g,川芎9g,丹参30g,补骨脂15g,益智

仁、桑枝、地龙、桃仁各12g,珍珠母、生石决明各

30g,红枣20g,莲肉15g,生甘草9g。8月30日二诊,

守方服药20余剂后,诉神疲乏力明显减轻,但仍有

头晕头胀,足跟疼痛,因而于前方中加重补肝肾活血

之药,生黄芪30g,菊花12g,天麻、当归各15g,水

蛭、桃仁、红花、川芎各9g,淫羊藿15g,白芷、灵芝、

肉苁蓉各12g,丹参30g,野百合、天冬各12g,莲肉

15g,红枣20g,生甘草9g。9月12日三诊,药入颇

效,右手麻木、头晕明显减轻,睡眠佳,自觉体力恢

复,精神振,舌淡苔薄脉细,二诊方去白芷、川芎,加

陈皮、姜半夏、桂枝各9g,杜仲15g,夏枯草9g,藁本

12g,调理善后,守方服药1年余,症状基本消失。

按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

内散在的多发性脱髓鞘“硬化”斑块,临床以视力障

碍和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唐师认为,多发性硬化症

属中医痿证、痹证范畴,乃素体禀赋不足,后天调摄

失宜,或劳倦内伤,情志刺激,或病后失养导致气血

不足,不能上供颠顶;或痰、瘀、湿等实邪阻滞经络而

导致经脉失养。本病的特征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正虚主要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邪实以痰、湿、瘀为

主。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患

者气血亏虚主要责之于脾胃。且脾主四肢,“清阳实

四肢”,脾虚则清阳不升,故头晕、四肢肌肉无力、麻

木,方中以黄芪、党参、陈皮、姜半夏、红枣、莲肉实脾

气,桔梗、升麻用以升举脾胃清阳,藁本引药上达颠

顶。又肾为先天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

“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灵枢·海论》曰:“髓海不

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

中精气充足,则髓海得养,耳聪目明。故方中以补骨

脂、益智仁、淫羊藿、肉苁蓉等补肾填精。本病虚实错

杂,除有正虚的一面以外,还有痰、湿、瘀等邪实的一

面,因此,在治疗上除健脾补肾治本以外,还需祛邪

通络以治标,视病人不同情况,方中加入当归、川芎、

丹参、桑枝、牛膝、地龙、桃仁、水蛭等以活血通络;加

入白芥子、象贝、泽泻、茯苓、车前草、丝瓜络等以利

湿化痰通络。临床根据病情需要衡量标本缓急,酌情

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编辑:覃芳

·642·

辽宁中医杂志28卷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