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二次碾压”,公共引导是关键

 nizijun 2017-06-09

破解“二次碾压”,公共引导是关键

作者:然玉

近日,河南驻马店一名女子在斑马线上遭车辆两次碾压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疑似一名身穿浅色上衣的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低头时左侧一辆疑似出租车的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大约1分钟后,同一方向的另一辆SUV直接从她身上碾过,之后该SUV的司机停车前来查看。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到二次碾压的1分钟内,十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二次碾压,无人施救。相较于惨烈的结果,公众更加为之悲怆的,无疑还是此前所发生的一切。那份广为流传的视频片段,忠实而冰冷地记录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而这,俨然构成了某种最有说服力的存证,它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又是那么令人不敢相信。再一次,诸如“人心冷漠”“见死不救”之类的嗟叹四处弥漫,就如同此前许多次一样。

当然了,视频所呈现的信息,未必就是事件的全部真相。有目击者在接受采访时就说了,事发后曾有多名路人报警,只是没有人敢轻易移动伤者……倘若此话当真,那么指责现场路人“见死不救”之说,或许就显得没那么准确了。面对这一突发事故,路人们并不是无动于衷、无所作为,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保守的、最有限的、最没效率的“援助”方式。而从实际效果来,他们的这一做法和什么都没做,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彼时彼地,那么多行人,为何没有一人采取正确的措施、做出正确的应对?之于此,除了归咎于所谓道德责任的缺失,当然还有诸多可以说得通的解释。比如说,在行人所构成的临时性群体中,个体的道德自觉被极大稀释。谁也不认为自己就是该站出来的那一个,而总是指望有别人挺身而出。再加之作为人之常情的“避险自保”心理,更是导致那么多人无一愿意因挺身而出而惹上麻烦。

类似情形下,个体置之于群体之中,其所面临的道德负疚将大大减轻。事发之后,即便所有人都在指责现场路人“见死不救”,但是这种以群体为对象的道德施压,很大可能并不会让具体的当事人产生多少触动……事实上,要破解这种群体语境下的责任沉默现象,仅仅给出些空洞的道德倡议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为关键的,还是得从立法激励、公共引导等具象层面,给出可信赖、可复制的行为样本。

事实上,近些年来类似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例如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好人法”,或强调“见义勇为可以免责”,或承诺对义举善行给出重奖。然而,发生在河南的最新悲剧则表明,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公共部门所迫切需要做的,还是确立和推广一套普遍适用的“公众参与紧急援助”成熟范例。这其中,包括基本的急救医护知识、多人协作相互见证的“避险”举证方法等等。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从不会平白无故地去见义勇为。人性本无所谓高尚或卑微,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盘算取舍。所以,不要指望突如其来的道德觉醒,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从各个环节创造条件,让所有人都可以心无顾忌、心里有底地去给危难中人施以援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