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病祸害了鲫、鲢、鳙等鱼,死亡率可达100%!高发季如何诊断和防治?

 金惠养殖 2017-06-09



近期,各地鲫、鲢、鳙等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暴发性败血病等恶性鱼病频发或开始发病蔓延,可以说,该病是我国淡水池塘鱼类养殖中危害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发病率最高、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那么,到底该如何诊断和防治呢?


鱼类暴发性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

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时间为3-11月份,6-9月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在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24℃以上流行严重。


该病从发现死鱼至大批量死亡仅1-3天的时间,死亡率可达30-90%。危害对象主要是鲤、鲫、鲢、鳙、团头鲂、鳜、乌鳢、鲮等鱼类,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不仅精养池塘发病,网箱、网拦、水库养鱼等也有发生。


  • 一、流行季节


流行季节在4~10月份,流行高峰期在5~8月份。其病情来势猛、流行面广,加之并发细菌性烂鳃、赤皮等疾病,严重威胁渔业生产。

    

  • 二、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颌、眼眶、鳃盖及各鳍条充血,体表充血呈斑点状出血,鳃苍白或紫色,鳃丝肿胀,多黏液,眼突出;有些病鱼腹腔积水,肠道有炎症,肛门红肿,胆囊肿大等。

该病可划分出四种病型:


①急性甲型。

急性暴发,呈出血性败血症状,1~2天内迅速致死。发病预兆,先在池塘等水域沿岸,集结许多鱼、虾及鳑鮍鱼等小型鱼类,其下颌、鳃盖、腹部充血,肛门红肿,游动缓慢,鱼体背变深黑色。继之,白鲫、鲢、鳊、鲤、鳙等依次暴发,病鱼失去平衡,上下翻滚,鱼体各部出血致死。


②急性乙型。

鱼体水肿,鳞片突起或竖立,腹部膨大积水,体表有水泡及脓肿症状。发病预兆与甲型类似。


③慢性型。

鱼体外有出血点、水泡及溃疡,并逐渐形成疖疮等。


④潜伏型。

鱼体外观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至潜伏后期,出现食欲减退、厌食等。


  • 三、病原及病因分析


鱼病工作者经过长期试验研究,对引起此病的病因及其致病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此病是环境恶化引起的。

由于水质败坏、缺氧等原因导致病菌大量乘虚感染鱼体,加上温度适宜,促使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破坏鱼体的肝脏、肾、脾等组织,血液中红细胞被溶解。


②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③主要是液化产气单胞菌引起的,环境仅是致病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分离该菌认为,属革兰氏阴性菌,兼厌氧性,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④是由病毒与病菌共同感染引起的。

先由病毒感染,继后由病菌扩大传播。


⑤该病的迅速暴发及蔓延,与生物媒介体的传播相关。

病鱼池内生物,尤其是鱼体寄生虫,是传染鱼类暴发型出血性败血病的媒介体。


⑥人为干扰造成的。

由于拉网等操作不慎,特别是夏季的热水鱼捕捞,使鱼体表受伤,感染致病。


综上所述,从专家们所作的病菌分离、培养、接种感染以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来看,此病主要是在环境不良情况下,由细菌感染造成的。但由于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不彻底,有复发性,而且有些病例应用抗生素无明显疗效,故不排除病毒感染的因素。


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的诊治

  • 一、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

 

  • 二、症状与诊断 


1.临床症状 


发病鱼表现厌食或不摄食,继而静止不动或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靠近岸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可见病死鱼从池塘上中游随风浪漂浮至下风头。 


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眶、胸腹鳍基部及体侧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处拖粘液便。在高温季节急性感染发作时,有些鱼外表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即死亡。严重病鱼肌肉充血,呈深红色,与草鱼出血病“红肌肉型”相似。  


2.剖检 


病鱼鳃丝或体表有时有大量寄生虫;内脏严重充血、出血或贫血;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肠壁充血,肠内无食,有黄色粘液,肠道内积水或有气体;鳔壁充血;肝脏肿大,颜色淡,呈花斑状;胆囊肿大;脾脏肿大,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或糜烂。 

    

  • 三、防治措施 


(一)预防 


1.池塘挖除过多淤泥,彻底清塘消毒。

 
2.苗种一般采用药浴法后下塘,用2%氯化钠溶液药浴5分钟,或用0.5毫克/升二氧化氯溶液药浴10-20分钟,或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加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药浴10-20分钟,杀灭细菌和寄生虫。

  
3.发病时节,每隔15天定期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或季铵盐类等进行水体消毒。 


4.发病时节,全池泼洒底改或改水剂,以保持有益菌的优势,控制有害菌生长。改善池塘水质,消除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净化水质。


5. 发病时节,每隔15天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复方恩诺沙星1.5-2克,喂服2-3天,可有效预防出血病发生。 


(二)治疗:采取综合疗程治疗方法。 


1.杀灭体表寄生虫。


施用敌百虫,硫酸铜等等杀虫药剂。或用三合剂(敌百虫、高锰酸钾、食盐)全池泼洒,使池水分别呈1ppm、0.8ppm、5ppm,隔天一次,用1~2次。 


2.杀灭体内外的病原菌。


全池泼洒施用漂白粉(使池水呈1.5ppm),强氯精(池水呈0.3~0.4ppm),二氧化氯,苯扎溴铵,聚维酮碘以及既杀虫又杀菌的药物。 


3.调节水质。
    

全池泼洒底改或改水剂,以保持有益菌的优势,控制有害菌生长。改善池塘水质,消除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净化水质。


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方法

  • 1、流行情况及发病特点    


每年春季3~5月份及秋季8~10月份为流行季节,以秋季8~9月份最流行;发病特点为急性、暴发性、大批量的死鱼,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发病3~5天内,死亡率80%~90%,甚至可达100%。


当水质恶劣变化,pH值低于6.5时极易引起暴发流行,且在发生过该病的水域,第二年养殖鲢鱼也易复发流行。 

(花鲢头部充血)


  • 2、水质环境 


水质清瘦、水色灰白、透明度30厘米以上,pH值6~7之间,水中浮游植物稀少,有机碎屑多,浮游动物多,其中以轮虫占优势。 


(花鲢鳃盖与下颌部充血)


  • 3、病症 


常出现'暗浮头'现象。发病初期,鲢鱼常浮于水面下10厘米缓慢游动,对人影反应灵敏,病情严重时则反应迟钝或无反应,表现木纳,昼夜浮头,白天太阳照射也不下沉。 


外观检查:


刚死或即将死亡的鲢鱼,鳃盖外表粗糙无粘膜,鳃盖内膜有血丝,颌下部有条状或散点状红斑,嘴唇外突呈紫色,臀鳍基部发红,尾鳍有白边无粘液,严重的有蛀鳍。剪去鳃盖骨,可见鳃片红肿,粘液增多,鳃丝乌紫分瓣呈木梳齿状分离,表面有一层蓝白色光膜。网状鳃耙布满红色血点,严重的呈灰白色并腐蚀成缺刻。


解剖病鱼腹部,可见胆囊、肝、肾颜色变淡,肿大易碎;肠道内无食物,但充满粘液;肛门膨大红肿。 


镜检:


鳃丝外部附一层白色的薄膜,有波峰状孢子群,鳃小片末端红肿,有血窦,压破后有大量单体微孢子虫出现。腹腔内大量积水,且有溶血现象。 

              (下颌与鳃盖充血)          (口腔充血)


  • 4、预防措施 


彻底清整消毒,冬季捕完鱼后,清除水库底过多的淤泥,并进行曝晒。雨季来临前的3~4月份,趁水库水位较低、水体较小,可用生灰石25~40g/立方米进行全池泼洒。


对发生过该病的水库,7天后最好再用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强力消毒剂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用量均为0.3~0.4g/立方米。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鱼种放养。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水或15~20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分钟。 


鱼病流行季节,定期用20~30g/立方米生石灰、二溴海因或三氯异氰尿酸0.3~0.4g/立方米进行全池泼洒。


由于鲢鱼暴发性出血病常与寄生虫病一起发生,因而在每年4月底以前,还需用双效灵0.03g/立方米加硫酸铜0.3~0.4g/立方米全池泼洒或硫酸铜0.3g/立方米加0.5g/立方米晶体敌百虫进行泼洒。


  •  5、治疗方法 


用暴血平20~25mg/亩进行全池泼洒,半小时后再用硫酸铜0.4~0.5g/立方米全池泼洒,隔天再用暴血平全池泼洒,以加强疗效。 


每亩用漂白粉1.5g/立方米、食盐1.5g/立方米、尿素0.75g/立方米、敌百虫0.6g/立方米四合剂混合溶化后全池泼洒,3天内2次。

 
每亩用二溴海因0.25~0.30g/立方米连续泼洒2天,病情较重时可间隔2天后,再用0.3g/立方米超碘季胺盐泼洒1次。 


  • 6、注意事项 


用药时水库水体的体积应计算准确。误差要求在10%以内,可依据水库高程与库容曲线确定库容量。

 

用药方法要科学。外用消毒药的用量可根据水质肥瘦、水温高低来调节,但不得超出常规用量的20%;施用时一定要泼洒均匀,并在深水区多用药,既要保证用药效果又要防止因用药不当而产生药害,避免死鱼事故的发生。泼洒硫酸铜后,还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防止缺氧。


转载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