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由礼义而至政法

 dizzt 2017-06-09

中国战国末期,列国争雄,根源皆出自生产力的大发展。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快速进步,造成了大量新兴政治势力的产生,他们势必提出要走上历史舞台的要求,改变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的制度,就是首要之务。



--- 礼崩乐坏,皆因生产发展 ---


《战国策》中的一则记载,可以作为战国后期生产力大发展的旁证。


赵国名将赵奢,曾在阏与(yan yǔ)之战中大败秦军,并受封为马服君 ( 他是纸上谈兵赵括的父亲,生前曾断言说赵括不可为将,但后来赵王不听。 )。他在生前,曾与齐国名将安平君田单 ( 火牛阵复齐七十余城 ) 论兵。


田单说: “ 将军您的用兵策略确实高明,但让我有点不太敬佩的只是您使用的兵力太多。我听说古之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归服。现在将军您每次却一定要凭借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员才能作战,这是我所不佩服的。我认为使用的兵员多,百姓就不能很好地耕种,还要从别国买入大量粮食,并进行远距离的输送,还不一定能保证军队供应,这是国家自破之法,我不会这样做。”


应该说,田单所说很有道理,所以他的前辈、同样是齐国名将的司马穰苴,就说过 “ 国虽大,好战必亡。 ”


无他,国力消耗跟不上而已。在现代国家中,二战中的德国、日本,且不论其他方面的原因,单从军事上说,都犯了这个错误,扩大战场的后果世人皆知。


而在当代国家中,符合这一点的典型就是美国。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科索沃战争、轰炸利比亚、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及东乌的介入,大大小小的仗打下来,哪怕是几乎全胜,国力也经不住消耗,显露出明显的颓势。


再来看赵奢是怎么回答田单的,他说: “ 古代海内有万国,城的大小不超过三百丈,人多不超过三千家,用三万精兵去打这样的国家和城池,当然不会有问题。可当今之世只有七国,随处可见的是城可以上千丈,人可以上万家, 三万兵怎么够呢? ”


赵奢进一步说:“ 就以你们齐国为例,当年动用了二十万兵力攻楚,五年才结束战争;之前我们赵国出动二十万兵力灭中山,也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现在齐、韩两国互相敌对,却又势均力敌,有谁敢对我夸下海口,说他能用三万兵力去援救这两国呢? 当今之世,如果用三万精兵,恐怕连城邑的一个角落都围不住了吧?至于在野外作战,那就更不用提了。”


田单听了之后直流汗,同意了赵奢的看法。


赵奢、田单都是史上名将,在唐朝建中三年 ( 西元782年 ),时任礼仪使的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战国时代被列入的名将中,就包括了赵奢与田单,同时代的还有孙膑、廉颇、李牧和王翦。


所以,并非是说田单 “ 兵多耗国力,乃自破之道 ” 的看法不对,只是他忽视了战国末年国家力量对比的态势发生了变化,也忽视了战国末年生产力水平的大发展,此时战争需兵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也。


同样,放到今天来说,以现在世界的生产力水平,战争所需要参与保障的各类人员、物资和财力只会更多,所以前面说,美国就是一个典型被战争消耗亏空的大国。


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导致原来以 “ 领主-农奴 ” 为主体制度的战国政治体制,已经不能够随之适应——也就是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


所以,以孔子肇始、孟子阐发的仁义礼仪之道,就自然岌岌可危了。



--- 人性本恶,荀子以人胜天 ---


就在此际,荀子应时而出,长期在齐国稷下学宫任祭酒的他,与多国之士交流碰撞,提出了 “ 人性本恶 ” 和 “ 以人胜天 ”说。


面对传统儒家礼义已经不适合战国现实的实际情况,荀子自称上承孔子原义,称人生来皆有欲,所以有欲必有争,有争必有恶。


荀子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正是见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出了 “ ” ,只有知礼学礼,人才能变恶为善。


基于学礼知礼,又可把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王公、大夫、士;一类是庶民。士以上属于知礼类,知礼为善,对此类中的非礼者,应以礼义约束之;而士以下属于不知礼类,不知礼为恶,对此类中的非礼者,应以刑罚制服。这也是对 《 礼记 》 中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说法的进一步阐发。


荀子还认为:自然有常理,人掌握其理,利用工具,就能够治理外部的恶劣条件,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进而,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胜天,是因为集体  ( 合群 ) 的力量。


因此,只要制度合理、各安其位、共同努力,利用人群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天地,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而不是把人类的命运寄托在虚无飘渺的老天和神灵身上。


礼,就是确保人类群体的制度合理、各安其位、共同努力的基本保障。可以说,荀子的礼义,已经与原始儒家的礼义不同,更带有法家的意味,也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需求,因此最终被秦国等国广泛采纳。



--- 两徒一师,李韩法家大成 ---


荀子教出了两个大名鼎鼎的徒弟——李斯与韩非。


李斯更长于实务,入秦为相,手握巨大权柄。


韩非长期居韩,更多阐发法家学说。可以说,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总结了诸子常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先后吸收了荀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传统的法家、名家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刑名法术之学。


他主张废弃儒家所说的人分两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学说,改为一视同等地用刑。


韩非以前,传统的法家、名家原本有三派——法、术、势,各有侧重。


李悝、商鞅属法派,著法经、定秦法,强势变法,要求国君制定法令,从上到下无人不得不守法。最终商鞅变法所得罪的传统贵族领主进行反扑时,商鞅自己在逃亡时,也受限于自己之法。


当他逃至边关,欲宿客舍时,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鞅,见他未带凭证,告诉他按照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拒绝留宿。商鞅只好又逃回自己的封地,最终在贵族讨伐他的争战中失败而死。


可以说商鞅是个 “ 作法自毙 ” 的悲剧人物,但也可以说商鞅的变法非常成功。


申不害、尹文属术派,所谓术,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代表性的术包括尹文提出的 “ 形名 ” ——言行。


所谓形名之术,就是让君主考察臣下的言行是否相符,“ 法 ” 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 “ 术 ” 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


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已成风气,这一残酷现实告诉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


申不害在韩变法,十五年使韩国富强。但缺点是,申不害和韩昭候一死,少了善于用 “ 术 ” 之人,而 “ 法 ” 之威权又未行,韩国转衰。


慎到等人属势派,所谓势,就是凭借权位 ( 今天来说就是体制 )的力量。权重位高者,自有可用之人聚焦,一言之出,必有响应。既不需亲力亲为,又不需一定要等待大贤出现——上溯三代之时,则往往需有待大贤,比如商汤得伊尹,周文王得姜尚等。


慎到认为,春秋战国之时,君王借权位之势,执术驭下,群臣守法,则自然可治天下。


在慎到看来,势在法、术之上,主张君王先取势,再以势行法和尚法。关于术,慎到认为尚能不尚贤——就是用有才能的人,不必用道德高尚的人,嗯,这个在今天已经很不讲政治。


连荀子都批评他 “ 思想散乱、提倡尚法而实则无法  ”。简而言之,如果体制内都充斥了有能而无德之人,能指望这些人去行法守法吗?所以这里面有矛盾——根本上是 “ 怎样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 和 “ 谁来监督李达康和沙瑞金 ” 的问题。


韩非子集法家、名家的法、术、势三派学说于一体,用荀子 “ 人性本恶、人可胜天 ” 的思想为基础,采用老子的术,商鞅的法、申不害尹文的形名等君王驭下之术、慎到的势,构成了完整的封建专制统治学说和政治理论,符合战国末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强势登上舞台的历史需要。


所以,韩非子之说,被自秦开始的无数中国封建王朝所采用。



--- 重术轻道,法家往往害身  ---


历史上的法家,通常重术轻道。


比如韩非十分推崇老子,但在其解释道德经时,一味用其刚强之术,完全不提老子道家的根本之道是守弱无为。


即使是更早的申不害,他作为道家重要分支 ” 黄老之学 ” 的代表人物,也只重视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形而下之术,而忽视形而上之道。


因此,申不害之外,商鞅、李斯、韩非等法家的代表人物,无一能保自身,最终的结局都不好。


商鞅的结局前面已经说过。韩非则是被秦王仰慕,千方百计逼到秦国,却被李斯嫉妒害死。而李斯自己,先与赵高政治合谋,后死于赵高之手,被腰斩惨死于咸阳。


后世秉承法家思想之人,但凡要行国政,就一定要有抬棺材趟地雷的思想准备,如果不是后来向既得利益集团妥协早早下台,下场肯定不会好。


即使是开国之主,威望和能力震古烁今,也只能在生前施行,一旦去世,时间不用太久,妻子都未必能保住。


相比之下,周初吕望、汉初张良这样的,更偏于道家,在继承黄老之学的同时,又秉承了道家的柔弱思想,所以才能功成身退。


所以说,法家尤其难得,让人百感交集、一言难尽啊。


中国历史上,只要法家之人一出,必然雷厉风行,往往国家之沉疴迅速得以救治或得到大幅缓解。但与此同时,法家出手必然横扫一大片,有无数人陪葬或被误伤。


以笔者观之,法家之行事,如猛医果断割肉治疮,下刀之时,一定会多割掉周边的一些好肉,割的时候也一定会痛彻心肺。如果此时病人身体底子尚好,就可度过一时的虚弱,迅速转危为安;如果病人本来就已经风烛残年,则一刀下去,疮治好了,人也玩完了。


所以,法家最容易树敌,往往结局堪忧。但话又说回来,真正的法家之士,行事时,又是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后路和保身之道考虑过多的,那些考虑好保身之道的,往往不是真正的法家之士。


法家之士之让人又爱又恨,就在于此吧。


桃李堂主:嗯,最近的形势,嗯,只能这么写了,点到为止,请大家慢慢揣摩吧。


欢迎点赞和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