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艾灸按摩肝俞穴的作用与功效

 tb蚕宝宝 2017-06-10

肝俞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肝俞穴位位置图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肝俞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或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肝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1]。

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肝俞穴的作用

肝俞穴意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肝俞穴功效: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主治病症

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

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等。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证,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其它:月经不调等。

穴位配伍

肝俞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胁痛;

肝俞穴配太冲穴治目眩。

肝俞穴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肝俞穴配百会穴、太冲穴,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晕。

肝俞穴配肾俞穴太溪穴,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肝俞穴配大椎穴曲池穴,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3~0.5寸。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肝俞穴解析

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附注:肝的背俞穴。

肝俞穴为经穴名(Gānshù BL18)。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俞是肝的背俞穴。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

特异性:肝俞穴为肝之背俞穴。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备急千金要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白翳。

《针灸大成》:黄疸,鼻。

研究进展

胆石症:取肝俞、胆俞、脾俞等,用推按运经仪治疗63例,配合服用硫酸镁、稀盐酸、油煎鸡蛋,结果均有较好疗效。

胃脘痛:针灸肝俞、胆俞、脾俞等,治疗50例,有很好疗效。

淋巴结核:割治肝俞、膈俞,治疗211例,有较好疗效。

眼睑下垂:针灸肝俞、膈俞,有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