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期课程学习

 tylzgl 2017-06-10

 阅读下面的案例,请分析:
一:这个女人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是什么?她的伙伴关系如何?工作情况如何?如果遇到了一个负责的好男人,她可以专心当全职太太,她的生活情况又会怎样?


      该女子心理特征是成人型青春期特征。具有典型的自毁型人格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是自以为是,不尊重自己和家人的价值取向。伙伴关系应该是很清高,难以有真正的朋友。工作情况是经常抱怨,挑三拣四。如果她遇到了一个负责的好男人,可以专心当全职太太,依然不会过得如意,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


 二:这位母亲的夫妻关系问题有何死结?您如何防止自己的女儿也走上这条路?(男生家长的题目:你如何防止自己的男生成为这样的丈夫?)

    这位母亲的夫妻关系的死结,她不愿意承认自己选择的男人是错误。我们家是有女儿,如何防范?

1.学习动物世界等BBC纪录片,了解雌性选择雄性是自然界最正常的方式。

2.通过电影课程,以及优秀女性的演讲,找到自己的榜样模仿。

3.万一她选择错误,就要接受自己的失误,勇于改正。


三:这个母亲的亲子关系有何问题?你从中吸收到何种教训?你们的亲子关系中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这位母亲的亲子关系,一直把孩子当做未成年人来对待。没有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自强,自信,自立。我吸取的教训就是,孩子受到挫折不可怕,要用养男孩和养女孩的方法分别对待。女孩培养贵气,男孩要有勇气。我们亲子关系中目前有的问题是我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比较另类,某些家长觉得我对孩子太严格了。


  四:从心灵层次上看,凡事都没有意外。一切结果,都是灵魂刻意的演出和选择。您能否从这个角度,说明本案例中孩子死亡的真实原因?为什么这个孩子选择了死亡?这种理由,和现实的通行心理学的“死亡原因”有何差异?你怎样才能防止自己的孩子“出意外”?


   心灵层次上解读男孩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用死亡的方式来警醒报复父母。和现实的通行心理学的死亡原因差异。我个人能力不行,暂时不回答。引导孩子学习到这个世界是带着自己的使命来的,需要为自己而活着。



 

  昨天和好朋友一起,在湖边散步,遛狗,她告诉我一件事情,她的一个案主,中年女性,美丽贤惠。遇到一个渣男,恋爱结婚,渣男反复出轨,女方不停原谅,期间生了一个漂亮的男孩,夹在中间受苦,后来,终于无法忍受,坚决要求离婚。男方苦苦的哀求,发誓悔改!女方说,给双方5年时间,如果5年内,该男子不再和别的女人厮混,就复婚。可是,男子离异后2年,立即与一小三结合,生了一个女儿,该女子大痛,每日以泪洗面,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上大学了,一米八零,英俊逼人,孝顺乖巧,总是不停地劝母亲,找一个合适的伴侣生活,对自己好一点,该女子不听,依然与前夫不断纠缠,痛苦不堪。
一天,突闻噩耗,儿子在网吧猝死,8个小时后才被人发现,死的时候,坐着仰靠在网吧的椅子上,8小时,不曾改变姿势,两眼不曾合上,英俊的脸庞,是一片迷茫,青涩,无望。
后面的事情就更没有意思了,母亲与网吧开始打官司,找网吧索赔她的孩子。



共生模式2
     请阅读后面的文章,并完成后面的作业。
一:共生模式几乎是现在在这样一个中国的少男少女都很“娇气”的时代,您将如何与非家庭成员的下一代良好相处?比如你的儿媳,女婿等。

   如何与非家庭成员的下一代良好相处?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娇气,不指责,不评判他们的做法。但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们。我是这样行走在星球上的。



 二:高铁车厢撒尿事件的心理和思维分析:
对话:“您能不能抱着您的孩子去卫生间?不能让孩子在地上撒尿。”这时候,孩子的妈妈的第一反应很有意思,她说:“你作为一个大人,怎么能和一个八个月的孩子计较?”
1:请从这句回答中,分析这个女人的心理和人格特征,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从小的家庭环境因素,人际互动特点。


  该女人缺乏安全感,不会尊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


我当时就很奇怪,我心里想:“我不是跟你的孩子计较,是在跟你计较。”然后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就出现了,跳着脚和我吵:“我媳妇抱着孩子上厕所,要是摔骨折了、摔伤了,你赔钱啊?”
从丈夫的回答中,
2:分析这个男人的心理和人格特征,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从小的家庭环境因素,人际互动特点。


   该男子缺乏和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从小生活在母爱泛滥的家庭



3:请判断这个孩子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青春期可能出现的问题?


   判断该孩子的未来发展趋势,极度以自我为中心。青春期可能出现和父母开撕的现象



4:分析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模式可能是什么?他们的家庭未来情况大致情况如何?


  该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模式可能是用吵架和暴力,以及利益诱惑进行的。未来大致是孩子不会干事情,在家啃老。还会对父母指手画脚责骂。


三:“共生心理模式”,在你的身边和家庭中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这种模式,会对孩子的青春期模式发生什么样的影响?你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共生模式”?走向人生的成功?
   共生模式之(杭州父母自杀事件,学堂“宝宝”孩子事件(孩子比妈妈都高了还在叫“宝宝”)。

1.孩子都十岁了,母亲还称呼“宝贝”。

2.无论你犯了什么错误,妈妈都会原谅你的。

这种模式会让孩子在青春期肆意的放纵自己的行为。

如何帮助孩子 ?

1.练习武术

2.断其后路,

3.阴阳制衡。青春期她的阳多一些,我们就阴一些



四:你如何才能让你的孩子未来远离“共生家庭”?避免跟共生家庭联姻,带来您的家族不幸福的人生?


1.首先增加孩子学习识别“坏”的能力。知道江湖和庙堂。

2.自己努力学习提升,和孩子一起练习武术锻炼意志力。

3.把家里的共生模式进行去除,经常性进行反省。



  五:你认为中国妈妈为什么会以孩子为中心?你如何才能解脱与孩子的“共生模式”?
为什么中国妈妈会以孩子为中心?


1.从小受到的教育,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老公。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当自己经历了社会的磨练之后,发现自己的各种不如意,不愿意从自己改变,决心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模式。

3.缺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意愿,懒。孩子小时候只能全部依靠母亲,自己都没有学习如何当母亲,就已经进入角色。

4.作为家庭的重要一员,父亲的参与度不够。家庭的第一关系没有理顺。


   

青音:武老师您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不仅仅是我、我周围很多朋友都会经常说起的现象——现在一些做了妈妈的女人很了不得,从怀孕开始就特别宝贝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台湾人,她之前怀孕的时候说:“我怀孕的时候去医院,看到很多的姑娘特别娇气自己,好像全家都很宝贝她,她觉得很不得了。同时我们能看到朋友圈中一群‘丧心病狂晒娃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女性。”好像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就非常骄傲、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那么为什么女人有了孩子之后会呈现出这种状态呢?


   

武志红:我们先来说说这其中较为合理的部分。做妈妈对女性来说是很重要的生物性能力,比如女人的子宫就是在为生孩子做准备,生了孩子就相当于完成了很重要的人生使命。这其中的满足感是可以理解的。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多囊卵巢综合症”,这个会导致生育方面的一些困难,还有说法说,这样的疾病经常是和没有什么性生活、没有生孩子有关系。通常医生会认为当女人生孩子后,这个病的症状可能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所以我们会说,关于生殖器的部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不使用,它就会出问题。而关于生育方面,如果不去生育,似乎也会出现相关的问题。这是很深的本能的部分。
另外一部分是我所知道的是,对很多女性来讲,当她有了孩子她会有圆满感。这里的圆满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活着需要连接——“我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属于某一个人,同时有一个人也是完全属于我的,我们两个人合二为一。”在心理学上,婴儿在六个月之前都处在这个阶段,叫做“共生期”,即“我完全属于你,你也完全属于我”。


      而我认为,中国人普遍在这个阶段上出了很大的问题,人们没有得到满足,女性没有得到满足的程度更加严重一些。当她们怀孕有了孩子,她这部分就得到了满足。孩子和她共生在一起,怀孕的时候便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就在我的身体里”。生下孩子之后,孩子也在追求“共生感”,所以妈妈的“共生感”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因此,我认为这两个部分是相对合理的部分。




青音:从生物学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女性还是因为没有人生,所以只好生人,生了人之后,孩子的人生就成为了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她在生孩子之前是没有强烈价值感的,她没有发现自己对某个工作很感兴趣且做得很好,也没有发现自己的某个部分很出色、值得被称道和羡慕,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平常的。
当她结婚之后,“突然”有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乖巧、漂亮,可以向外炫耀,于是孩子变成了自己非常骄傲的部分。


武志红:夸张地说,怀孕时孩子“寄生”在妈妈的肚子里,当孩子出生后,妈妈又“寄生”在孩子的人生里,而且这在中国很常见。比如在外国老师讲课时,包括我们在讲课时也会看到,有的人在做自我介绍时会说:“我是一个x岁孩子的妈妈。”
作为心理医生会很敏感地想到“那你是谁?”这其中有一个定语——因为有了孩子,我才存在,我是一个……的妈妈。而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是她被忽略的部分。


青音:我在很多妈妈微信群做互动时,经常提醒她们:“凡是那些微信头像是自己的宝宝、名字也是‘x宝妈’的女性,真的需要注意,你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你已经没有了自己,永远都是孩子,总是为如何当一个好妈妈而焦虑。事实上,你若不做好自己,是无法成为好妈妈的。”
我们都说爱孩子,天经地义。父母爱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体验,也很伟大。但是我每次用到“伟大”的父爱、“伟大”的母爱这样的词时,都会有一个迟疑,我们学心理的都会知道,这个“伟大”的背后有可能藏着很可怕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火车上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是在高铁的一等座车厢,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女士,抱着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往地上撒尿,第一次撒尿的时候我没有说什么,第二次的时候我很不满。
首先是因为这是高铁一等座。高铁一等座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地方,过道上也没有站着人,敞亮洁净的卫生间只有几步远,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地上撒尿?
于是,我心里的小侠女就出来了,我说:“您能不能抱着您的孩子去卫生间?不能让孩子在地上撒尿。”这时候,孩子的妈妈的第一反应很有意思,她说:“你作为一个大人,怎么能和一个八个月的孩子计较?”
我当时就很奇怪,我心里想:“我不是跟你的孩子计较,是在跟你计较。”然后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就出现了,跳着脚和我吵:“我媳妇抱着孩子上厕所,要是摔骨折了、摔伤了,你赔钱啊?”
我当时就回答他:“你在你们家客厅也这么随便吗?为了担心去卫生间滑到,就随地小便啊?再怎么说,车厢是公共场所,你这一次次往地上撒尿合适吗?”
我觉得孩子很可怜,因为孩子不会说话。如果孩子会说话,Ta一定不会愿意妈妈就这么让他小便。这个女人的逻辑很奇怪,她很愤怒,她觉得“你又不是妈妈,你怎么知道一个妈妈的心?”
这种场景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大人往往不会去管孩子,总是会和管教孩子的另一个大人去吵架,意思是“我为了我的孩子去吵架”。
那个时候她真的表现得像一个强悍的“母兽”,已经不能称之为母亲。这一强悍的“母兽”在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但这个背后是不是有对孩子过度的爱在其中?对母亲的这个身份有一点过度地骄傲了。


武志红:我先来解释一下我是怎么理解的。
你看她抱着一个小宝宝,让这个婴儿为所欲为,这个投射可以理解为“妈妈心里住着一个想要为所欲为的婴儿”,可能因为她儿时候没有被满足,或者满足过度,导致她现在卡在这个阶段,于是她就让自己的婴儿为所欲为,而这是个什么问题呢?


我觉得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是,很多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六个月的水平,六个月之前是共生期,也就是“我就是我妈妈,妈妈就是我”,同时有另外一个心理是“全龄自恋”。
全龄自恋”即“我就要为所欲为,日月星辰,整个宇宙都应该围着我转”。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都把自己的“为所欲为”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让自己的宝宝为所欲为,其实是他们想要为所欲为——我有了这个孩子,我想要Ta为所欲为,我就会觉得Ta很骄傲。我想这个感觉可能是这样来的。


青音:其实女人怀孕之后,她的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当她过度地投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她并不觉得那是孩子,那是她自我的一个延伸。她为什么那么骄傲、那么志得意满,是因为她觉得有了孩子之后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孩子就是最好的借口。
比如可以为了孩子不减肥、可以为了孩子不顾形象、可以为了孩子不去努力工作,当然她可能本来就没有努力地去工作,还可以为了孩子和老公去吵架。
以前没有孩子,她可能就是一个懦弱的人,不敢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但是现在她有了孩子,就有了一切充足的借口。
所以反思自己的话,为什么在有了孩子后会有这么骄傲的想法,那就希望你能好好反思一下,你真的是因为“爱孩子”吗?还是因为完全地满足自恋?


     武志红:其实刚才讲的,女性要警惕自己是否处在一个可悲的位置上,因为过去中国就是生育文化、传宗接代,以家族的权力系统为主,女人只是外来人,女人实际上是被当作一个生育机器来对待的。
但是如果你也把自己当做一个生育机器来对待,你没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没去过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人生,当你生了孩子之后,尤其是在大家族中生了一个儿子,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这样很可悲。
这就是你接受了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你也认同了自己就是个生育机器,这真的非常可悲。
青音:最后还想和所有的妈妈说一句,孩子是比照着你来活Ta自己的。所以,你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你过得越精彩,越有个性,越活出你人生的魅力来,你的孩子才能像你期待的样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妈妈们,请一起加油!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