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谭》下

 山佳国学谭 2017-06-10

二十五、何为“上德”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从本篇开始谈“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这段著名的话,提出了一个“上德”的问题。何为“上德”,古今中外之说芸芸。在下认为应该从老子对“道”与“德”的连贯性上来体会。首先,“德”只是体现在人类的求生存中。“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其次,“上德”就是“道”作用在人的本性、品德上的体现,可称为“人道”;再其次,“人道”就是“道”调整人类脱离动物、有别与动物的本性、品德。是用来制约人近似动物的欲望,是在人类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后,“道”调整人类脱离动物的本性,也就是人性——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么,其内容就是孟子所讲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此为“上德”也。

二十六、何为“下德”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针对“上德”就提出了个“下德”的问题。首先,人类的本性“善”,是有一个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过程的(现在仍然在完善过程中)。在人性善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欲望会冲破人性善的制约而泛滥,在一定的时期会丧失人性“善’的,形成了“道”衰败的社会;其次,在“道”衰败的社会,人们为了维系社会而不得不提出最近乎于“道”的“仁义”之“德”。也就是孟子所说“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再其次,由此人为的“仁义礼智”,再繁衍出众多的人类品德,来维系“道”已经衰败了的社会;最后,由于人类社会“道”逐渐的衰败,致使后来的人们便提倡仁义道德,其结果适得其反,越强调是越糟糕。就随之出现了“又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伪仁伪义。那就是:正如“道”篇所讲“大道废,有仁义”的“下德”。

二十七、上德、下德——何为有德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在弄懂了“上德”“下德”之后,再来看看老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具有“上德”的人,会遵循人“道”——本性善去行事。而不会人为的有意的去遵守,人为制定的品德——也就是“下德”,那也是有“德”的;没有“上德”的人,根本就不会遵循人“道”——本性善去行事。只好人为的有意的去遵守,人为制定的品德——也就是“下德”,虽然表现出没有失去人为制定的品德,但那是为了私欲而装出来的,其本质是无“德”的.所以,人世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下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此时的——礼,已经是失去了“道”的“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摧残人本性善的“礼”了。最崇尚“礼”的人,往往是忠信不足,而且是人世间祸乱的开端。 

二十八、得“道”之“德”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得“道”之“德”为上德。天得“道”以清明为“德”;地得“道”以安宁为“德”;神得“道”以灵验为“德”;谷地得“道”以充盈为“德”;万物得“道”以生息为“德”;诸侯王得“道”以天道为“德”。否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演变。向相反的方向演变,那是“道”在调整的作用。天下万物遵循得“道”之“德”而行,就不会感觉到“道”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么。

二十九、“道”生万物之“德”的过程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道”生万物之“德”的过程。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下作如下理解:道生一——“道”的变化的过程,产生了一个世界;一生二——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就是有两种因素组成,命名为:阴、阳;二生三——阴、阳通过组合,产生一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三生万物——太极生万物。因此,天下万物背着阴而抱着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冲突和融合的交流中而和谐于一体。 

三十、天下之至柔之上德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最能体现“道”之“德”的,莫过于水“德”。普天下最柔弱的水,日复一日的由高向低处流去,似乎是无为的,但是水驰骋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山石间;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不求名利,清清白白;水:无私无欲,干干净净;水:能直能曲,不屈不饶;水:知足不辱,海纳百川;水:大巧若拙,滴水穿石;水:大辩若讷,横行天下;水:知止不殆,源远流长。真是:天下之至柔之上德也。

三十一、“道”生万物,“德”育万物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老子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尊贵,就是由于“道”生成了天下万物,而不居为己有、不加以主宰;“德”养育了天下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不加以干涉。顺其常态自然。“道”生长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又长时间的对万物进行调节,才使万物得以开花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深奥玄妙的上德——是谓玄德。

三十二、“道”之子必守其“上德”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天地起始于“道”,因“道”的作用,成为了产生万物(包括人类下同)之母。这样万物就成为“道”之子。那么万物遵循固守产生天地万物之母的“道”之“上德”,就成为了必然。否则就会有危险了的。遵循固守产生天地万物之母的“道”之“上德”,人类必须逐渐的完善人之“道”,也就是本性善之“上德”,制约其欲望的横行,就可以处无为而无不为。否则,就将受到“道”的调整,而受到惩罚。因此,人类要遵循固守“道”之“上德”,必须从小事做起,时刻警惕不要违背了“上德”,而走错了“道”。要善于坚守“道”而不动摇;要善于持守“上德”而不违背。把这个道理,付诸于修身,那么人的“上德”就会是真诚的;也就能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十三、知德者玄同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真正懂得“上德”的人是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是不懂得“上德”的人。懂得“上德”的人,会堵塞住私人欲望的无底之洞,关闭私人欲望的门户;会挫去私人为了名利的锋芒,解脱私人为了名利的纷争;会中和众人的长处,混同到众人的尘世中,这就是深奥的大同,也就是“和而不同”——谓之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不可能有太亲近的人,也不可能有太疏远的人;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利益,也不可能受到多大的损害;不可能是特别尊贵的,也不可能是非常卑贱的;所以,更会为天下人所尊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么。

三十四、治大国与烹小鲜同“道”也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说明天下的“道”都是同理。宇宙之道——是总“道”也就是总的规律;宇宙的演变过程,在总的“道”(规律下同)制约下,会有不同时期的“道”;那么,在总“道”的制约下,万物又是个有其“道”;人类社会有人“道”,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又有不同文化之“道”,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历史时期之“道”,各个行业又有各个行业之“道”,每件事情又有每件事情之“道’.总之是各有其“道”。但是,又是都在总“道”的制约下的各行其“道”。这样就不难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含义了。

三十五、正“以德报怨”误解千年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以德报怨”的基本解释是,德:恩惠;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在下为何说是误解哪?先看出处。首先是《老子》的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把《德》篇前后联系起来应作如下理解:本文中前三句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动词:有为、做事、品味,那么前三句就应该理解为:有无为之为,做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对此,无论大事小事、事多事少,对所听到的埋怨,都要始终坚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德”。那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再加一句“德无德”之“上德”。不应是“恩惠”的意思,而是,人之“道”——真诚的本性善。其次,《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的“以德报怨”是不是《老子》的的“报怨以德”演变而来不得而知。但是,孔子讲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与《老子》讲的含义到是趋于相同:“直”就是真诚的“上德”;“怨”也是埋怨。那么, 孔子讲的 可解释为:为什么要报德哪?以真诚对待埋怨,就是以德报德。为此,在下真是不知能否起到——正“以德报怨”误解千年。

三十六、不敢为天下先辩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当今对“不敢为天下先”一般理解为:老子主张为人处世宜守拙韬晦,莫作先行者。此种理解在下认为是曲解了老子之原意。首先,从《德》篇的全文联系起来看,这不是为人处事的学问,而是遵人之“道”有“上德”的人生观;这不是韬晦的手段,而是真诚的人性;这不是不敢做先行者,而是不敢违背人之“道的“上德”。其次,看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可理解为:一是人之“道”本性善的世界观——慈也;二是人之行清心寡欲品德俭约的真诚的人性——也;三是“天”就是“道”,“天下”就是“上德”,就是不敢违背人之“道的“上德”,也就是本性善的“慈德”,言行俭的“俭德”。再其次,因为本性善的“慈德”,所以能勇敢;因为言行俭的“俭德”,所以能用之不尽;因为不敢违背人之“道的“上德”,所以人方能成为天下万物的长者。

三十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谭》还是从《老子》说起吧!

    在《老子》将要结束时讲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意思是说:天“道”对天下万物没有任何偏爱,永远帮助有上“德”本性善的人。因为,具有性本善“上德’的人,如水一样的柔弱,弱胜过强,柔胜过刚,滴水穿石;从来都是“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普天下是没有任何人不知道,也是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的。真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上德”之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而貌似强大的统治者,所谓的强人总是要走向奄奄一息,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之“道”,是公平的,天之“道”作用天下万物生生不息,而从不伤害天下万物。人之“上德”不争而善胜,做什么事都是为了天下众人,而从不与天下众人争利。那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看似柔弱的,反而日益蒸蒸日上。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呀!

三十八、道德简论

——《道德谭》

“道”就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本源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道”。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讲,“道”是先天就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德”是“道”在人类求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和体现,是随着人类逐渐脱离动物的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的本性善,被老子称为“上德”,现在还在形成过程之中,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我们人类的原始社会,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条生存之道,这条生存之道本来就存在的,可是当我们人类走错了道的时候,那就是条死路;走对了道的时候,那就是条活路,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经过多次的选择,不知不觉的走在那人类生存发展的道路上。整个宇宙与其中万物的变化过程是同于此理的。正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

    当我们人类经过多次的选择,不知不觉的走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这条“道”上的同时,“道”同时在调整着我们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调整客观的体现在我们人类的本性善的形成过程中,这就是老子所讲的“上德”。也就是这个“上德”制约着我们人类经过多次的选择,不知不觉的走在那人类生存发展的道路上的。正可谓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同时我们人类经过多次的选择,不知不觉的走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这条“道”上的过程中,人们的欲望会不时的冲破人本性善的制约而泛滥,形成了“道”衰败的社会;人们为了维系社会而不得不提出最近乎于“道”的“仁义”之“德”。也就是孟子所说“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此人为的再繁衍出众多的人类品德,来维系“道”已经衰败了的社会;也就是后来的人们提倡的道德,老子称其为“下德”,其结果是,在老子那个时代是适得其反,越强调是越糟糕。就随之出现了伪仁伪义。正可谓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但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的本性善也同时在逐渐的日臻完善成熟,人们的品德,也就是被老子称为的“下德”,也逐渐的接近被老子称为的“上德”,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必将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