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盗分财喻: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何谓得?得就是拥有;何谓失?失就是失去。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拥有时,并不代表如意;失去后,也并不表示结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得失相伴循环往复的过程。 【原文】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 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 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生欢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尔乃自庆。恨不益为。 【译文】 从前有一伙盗贼,一起打劫,抢到很多财物后,决定一起分了。他们把财物平分为若干份,有一件从鹿野抢来的钦婆罗衣,质地不是很好,成了最坏的一份,给了一个表现最差的贼。 这个表现最差的贼得到衣服后非常气愤,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后来他把这衣服拿到城里卖了,没想到许多有钱人都争着来购买,最后以很高的价钱卖出。他一人得到的钱是其余众人的几倍,他这才大喜,高兴得不得了。 这就像世上的人,不知道布施之后是否能有回报,而只是做了很少的布施,但却因这点布施到了天界,享受了大量的欢乐。这才更加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广施恩惠。正如那个贼把钦婆罗衣卖出了大价钱,这才高兴一样。布施也是一样,世人做出了很少的一点功德,却获得很高的回报,这才觉得高兴,并悔恨当初没有多做布施。 【以喻引事】 人生处处有得失。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有一个国王与智慧大臣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国王喜爱打猎。有一次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截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刻召来智慧大臣,征询他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方面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在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进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不料却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祭奠仪式刚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放下祭坛,驱逐其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曾说,断指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释出,并当面向他道歉。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难道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因此不要一味地纠缠于得失,也不必为得失而苦苦挣扎。我们不妨看淡得失,不以“得”而喜,不以“失”而悲。塞翁失马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边境的老人,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件事,都来安慰他。没想到老人却对前来劝慰他的人笑着说:“丢了一匹马没什么,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们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件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没过几天,老人的话却得到了验证。丢失的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 邻居们向老人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可是,老人反而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他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不以为然,以为他故作姿态,明明心里高兴,嘴里却不说出来。 老人有个独生儿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被自家的马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很是喜欢,于是便每天都骑着出游,得意扬扬。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把腿摔断了。邻居们听说后,纷纷登门慰问。老人却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众人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摔断了腿怎么算得上是福气呢? 可不久,老人的话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匈奴兵大举入侵,年轻人都被强征入伍,唯独老人的儿子因为断了腿,逃过了当兵的命运。后来,入伍的青年大都战死在沙场,老人的儿子因未入伍而保住了性命,和家人开心地生活在一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上述故事告诉人们的一个哲理。 人生在世,得到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得到,本是一种快乐,但是,在得到的同时,你肯定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在得与失之间。失中有得,得中有失,人们在得失之间,度过了一生。 【智慧点睛】 得到的时候不要矫饰,失去的时候不要言败。人生不仅要经得起成功的洗礼,更要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得失成败之间,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