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南门野客 上回说到: 龙眼完整的学名应该是Dimocarpus longan Lour.。最后一个缩写为Lour.,看样子不是中国人的名字。那么,这位Lour.倒底又是何方神圣呢?
这位Lour.倒底又是何方神圣?于是,我顺着查了一下,这位好像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Luor.的全称是Jo?o de Loureiro(1710-1791)(有说生于1717年),是一位葡萄牙的传教士和植物学家。在去越南之前在澳门呆过4年时间,在越南呆了35年后,又在广州生活了4年,之后才又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对植物感兴趣是在越南(Cochinchina)生活期间,最开始是想学习草药药效和使用。 他1781年回到他出生的地方葡萄牙里斯本。1790年完成一本不可思议的伟大的植物学著作《Flora Cochinchinensis》(按:《Flora Cochinchinensis》很多文献翻译成《印度植物志》,私以为为翻译错误,译为《交趾支那植物志》,哪怕是《越南植物志》都比它好。再多说一句,网络上流传的贴子《中国植物采集简史I — 1949年之前外国人在华采集》中,Loureiro被误写成Coureiro,而中国植物志原版是正确的。)全书774页,描述了672个属,1292种植物。其中185个属和约630个种是第一次发表。包含有中国的植物539种,其中有254种植物的标本采自中国。 如果知道Loureiro没有经过专业的植物学训练,几乎没有植物学相关书籍可以查询,直到去世也没有与任何一位植物学家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仅仅是后期有过些许书信往来,就理解为什么我刚才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思议的伟大的著作了。他写书的时候,距林奈(1707-1778)第一次正式使用双命名法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1753),相距才37年的时间,他几乎没有其他更多的可参考的资料。他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接受了同时代的林奈的命名系统。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在来看,Loureiro这本书错误肯定很多,不少由他命名的名字已经被重新命名。但是经过200多年的考验,还有许多植物是沿用了他最开始的描述以及他所起的名字,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植物: 吊钟花 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 Lour. 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木犀(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 回到龙眼上。我找到了200多的前,Loureiro采的龙眼的模式标本(type)。标本不是采自中国,而是越南。在标本上,只有两片树叶以及4个花掉光了的花序。由此也似乎证明了,这位先生真的没有经过专业的植物学培训。我猜测,可能是由于他前后在以讲粤语为主的澳门和广州生活过8年时间,对龙眼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在回国后写书就采用了粤语龙眼的发音(longan)作为种加词。
种加词的意思知道了,那么属名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丁广奇先生的《植物学名解释》,龙眼的属名解释为: (希)deimos畏惧+karpus果。也就是说,丁先生认识Dimocarpus这个词由畏惧和果实两个词组成。为什么是畏惧呢?我很疑惑。于是找到了龙眼描述的原始文献《Flora Cochinchinensis》,在属的介绍里隐约能看懂这样几个词:geminus(双生的)、frudlus(果实),gemellum(双胞胎),据此我猜测这个属名应由双生和果实两个词组成的,表示果实是双生的。
为了探究龙眼的果是不是“双生果”,我们从花开始看。有人说,人类的性别有三种,男性、女性、女博士。龙眼的花也有三种类型,雄花、雌花、两性花。在一个同一个花序轴中,开花的顺序是这样的:雄花(开始)——雌花——中性花、雌花、雄花(三者并存)——雄花(结束)。 龙眼的雌雄花不像另外一些物种的雌雄花那么严格,在同一个花序上可以找到这三种花。在龙眼花发育的初期,每一朵花上都两性原基,等花发育到某一个阶段,一部分花的雌蕊停止发育,最后成了雄花;一部分花的雄蕊停止发育,最后成了雌花;而有一部分花的雌雄蕊都正常发育,便成了两性花。 龙眼的花瓣有5枚,很小,乳白色。雄花有8枚伸出花外的雄蕊,雌花的柱头先端两裂。龙眼雌雄花都具有表面积较大的花盘蜜腺,蜜腺表面有发达的表皮毛,一则可以减少蒸发,二则可以吸引具有虹吸式或舔吸式口器的昆虫来采蜜,比如蜂类或蝇类。
如果在持续观察雌花一段时间会发现,龙眼刚开始是有“两个”小果子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什么Loureiro先生在给龙眼命名时使用Dimocarpus(双生果)这样的属名了。可是,问题又来了,通常在龙眼成熟时,我们看到的龙眼是单个的,这怎么解释呢?
这个容易解释,无患子科的许多植物都有这样的特性。龙眼的柱头2-3裂,对应的子房也会对应的2-3深裂,而通常只有一个裂片发育成了“果实”。来看看《中国植物志》对龙眼属的果实的描述:果深裂为2或3果爿,通常仅1或2个发育,发育果爿浆果状,近球形,基部附着有细小的不育分果爿,外果皮革质(干时脆壳质),内果皮纸质……
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分果爿。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FOC),分果爿对应的英文为schizocarp。schizocarp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由schizo(分裂)+ karpos(果实)组成,意思是果实是分裂的。那具体是怎么定义schizocarp呢?维基词典的解释是: A dry fruit that develops from multiple carpels and splits into multiple, one-seeded mericarps at maturity。(一种由多个心皮组成的果实,在成熟时分裂成多个含有一枚种子的分果爿)。 似乎有些问题,好像mericarp这个词才是分果爿的意思。先看看mericarp的定义:An individual carpel of a schizocarp, having a single seed(分裂果中的一部分,包含有一枚种子)。按这么说mericarp应该翻译成“分果爿”才对,而schizocarp则应该翻译成“分裂果”,这个FOC上疑似用错了。 所以说,我们通常见到或吃到的龙眼,只是龙眼果实的一部分,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通常是两裂,偶尔会看到三裂)。但是,schizocarp也只是一个统称,不是很明确的果实类型,好比用星座将人分成12类一样。比如多数锦葵科的果实,被称为schizocarp同时也被称为蒴果。很多时候分裂果的分果爿还会有对应的果实类型。比如槭属(Acer)的分裂果,每个分果爿又可以叫做翅果(samara);金莲木属(Ochna)的分果爿又可以叫做小核果(drupelet)。
到目前为止,果实分类或者说对果实类型的定义,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国内的《植物学》教科书,比如公认较好的马炜梁老师的版本,对果实类型分为肉果与干果,其中肉果又分4种,干果分12种。果实类型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这些简单的定义,有些果实,无法明确地将它归于哪一类。有植物学老师曾吐槽,在给学生上果实分类的课的时候特别尴尬,很多果实自己都搞不清是属于哪一类,有学生问起只能含糊回答。 比方说,学生刚好问到,龙眼是什么果实类型?怎么办,《植物学》教材上根本就没有提起。 那么,如何来理解和思考龙眼果实的类型呢? 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系喵喵植物控原创图文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南门野客所有,禁止商业利用。 果实在我们人类的食物中算得上是全面撒网,不论是为了生存而吃的主粮,还是搭配主粮而吃的菜肴,亦或是休闲娱乐的时候吃的零食,处处都有果果的踪迹。 据植物学家说,果实的发育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果皮完全由子房发育而来,另一种是果皮由子房和花及花序的其他部位发育而来。前者可以叫做真果,后者被称为假果。好吃的龙眼是真果,外层是果皮,我们食用的白白的果肉是假种皮发育的。 说了半天,当有人面对着诱人的果果一边流着口水还一边碟碟不休的纠缠这些复杂问题时,你们是不是都快哭了。正如你一边吃好吃又好看的草莓和苹果一边在网上朋友圈里晒个图,这时突然跳出个无趣的植物专家,告诉你说,你吃的不是真果而是假果啦! 喵喵建议如果你真碰到这么没意思的家伙,一定要把这个无趣的家伙默默拉黑。 嗯,所以,和喵喵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吧! 我们一起去找好吃的果果吧! 六月,城市里热浪滚滚,何不跟随喵喵的步伐,去西岭享受清凉(或暴晒),在你以为熟悉或不熟悉的西岭,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来一场夏日的博物旅行。 报名通道:活动|成都|西岭初夏野外博物考察 自然足迹,博物成都。 欢迎关注自然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喵喵植物控。 欢迎关注和报名参加自然大讲堂组织的自然博物讲座。 欢迎关注自然大讲堂学习群,与博物学家同步在线交流。 欢迎微信扫码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