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不废,惧以终始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孔子研究《周易》到这里认为,《周易》的学问最发达的时候,也就是殷朝末年、周朝革命的时候。最为兴盛是文王坐牢时候的蓍作,因此才叫《周易》。 所以它用的词句都是真话,实实在在的直言。“危”是直言不阿的意思,当然也含有危险的意思在内,在这里不完全作危险讲。它正面的道理是要求天下太平。但易是变动的,在变动中容易倒下来。不希望它倒下来,便要把它扶持起来。所以就历史来讲,这里边包藏的学问非常的大。 “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周易》最后所得的结论,也就是这八个字。 所谓“百物不废”,就是一切万物之间互相都有一种关系存在。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时时都要谨慎小心,这就叫做戒慎恐惧。随时小心就是戒,做人要随时在戒慎恐惧中。“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戒、慎、恐、惧,并不是要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害怕中。如果那样,日子便过不下去了。事实上,也用不着这样。“其要无咎”,自己心中寂然不动,永远是太平的,“此之谓易之道也”。《周易》所要求我们的道理,就是这样。 这一段文字很容易懂,很浅易明白。其中的两句话“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是最高的帝王领导学,使不平的能够平,使要倒的国家社会不要倒。这个中间的道理、学问、方法,“其道甚大”,大太多了。 “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这就要处处做到没有毛病,能够做到没有毛病,是“无咎”,这是《周易》里最主要的道理。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 “变动以利吉,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说,看卦爻辞的时候,要注意爻的变动是按有利还是不利说的,吉与凶是根据情理而变迁的。 “恶”是厌恶。“攻’与‘。取’互文,都是攻取的意思。爱恶相击就产生了吉凶,远近相攻取就产生了悔吝。按《周易)的体例,阴爻与阳爻为爱,在应位上为爱,在上下邻位相比爱。反之为恶。“情”是真情,“伪”是假意。真情或者是假意相互感应就产生了利与害。当然是真情相感就利,假意相感就害。阴爻与阳爻异性相吸为真情,同性相斥为假意。 “得”是合得来,大体上说,《周易》里边的情理,处在邻近的位置又合不来就凶。有的只是些小的伤害。那就会有忧悔或吝难。 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谈变动?这都是就人类自身利害与需要有关者而讲的,也就是“变动以利言”。而吉凶呢?则是根据人类心理的需要而定。 同是一卦,在你看起来是大吉,在我看起来说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来是大凶的,在我用起来说不定却是大吉的。所以说吉凶是因个人的需要而定,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着眼于利害关系的,“吉囚以情迁”,是看个人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讲的。 那在什么情况才叫吉与凶呢?“爱恶相攻而吉囚生”。你不喜欢,给我好了,对你是大凶,因为你不喜欢嘛!你厌恶它,而我喜欢它,我们两个!恶相反,爱恶因矛盾而相攻,吉凶由爱恶心理而来。孔子研究《周易》到这里,所得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都是跟着人们的需要来的。所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侮吝生”。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兴,需要而得不到会很痛苦,所以“远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