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上感应篇汇编37

 卢易白 2017-06-10
  压良为贱。

【解释】

用势力压迫良家子女,使他们成为卑贱的婢妾奴仆。

【分析】

今生做人家奴婢的人,都是前生造业积恶,超过了一千八百个过失的人。而有的其实并非奴婢,原本是良家子女;而我却以势力强制,使他们成为奴婢,这就是压良为贱啊!至于卖良为娼,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那就更不必说了。

故事一:

漳州的周祥与薛纯,两人是很好的朋友,薛纯很穷,只有一个儿子;他死了之后,儿子就归给周祥;周祥竟把薛纯的儿子当作奴仆来用,稍微有点不顺,就会痛加的鞭打。有一天,周祥在路上遇到了薛纯,吃惊的问道:‘你不是已经过世了吗?怎么会来到人间呢?’薛纯说:‘我是来看我的儿子,顺便一并催迫你啊!’周祥听了吓得冷汗直流,就跟下雨一样;回家之后,突然就暴毙了。

【再析】

常常见到富贵之家的亲戚族人,因为生活困苦无依,就前来投靠他们;而他们每每就使唤亲戚族人去做僮仆的事情;甚至还大声的呵斥,这也是太上所要禁戒的啊!然而这等人在最初的时候,多半是存著赒济同情亲戚族人的心,后来却做出了欺侮压迫亲族的事情来;这样做,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会损德,这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故事二:

浙江省的广济库,每年都要征召杭州城的大户人家,充任该库的库役,专门负责出纳的工作。有一个被征召充任库役的人,因为侵占了官府的库钱太多,无法偿还;府判大人王某,于是就拘拿他的妻妾子女到官府来,他还是还不出钱来。王某于是就命人用小船,把他的妻妾子女载到西湖,供游览西湖的人们作为侍者来使用,所得到的工资,全都缴纳给官府;后来王某的子孙,有的竟然沦落为娼妓。

【再析】

有一等的父母,不得已而做出了丧心无耻的事情,竟把子女卖去当奴仆,然而我们的心忍得下去吗?而急公好义有财力的人,应当帮助他救急,而保住良家的子女,此乃盛德之事啊!即使是不能做到,我也不要去侮辱他们;虽然不免会卖给了别人,但也不失我已经尽了心啊!

良与贱,原来并没有一定的,只不过是穷人的子女卖给了富人,于是就名之为贱了,其实都是良的啊!现在人对于自己的子女,珍惜的就跟掌上宝珠一样;让他们吃好的,穿好的;而对于婢妾奴仆,则是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就痛加的鞭打;让他们吃坏的,穿坏的,挨饿受冻,而他们也是父母所生的孩子啊!为何要如此的不公平呢?却没有想到,富人也会变成穷人,而穷人也会变为富人啊!而且天道正未可知,谁又能够保证良人不会转变成为贱人,而贱人不会转变成良人呢?

【嘉言】

待人接下,须是处富贵之地,悉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思念衰老的辛酸;居安乐之场,体恤患难的景况;处旁观之境,原谅局内的苦心。

谩蓦愚人。

【解释】

使用诡计来欺骗愚人上当。

【分析】

凡是使用诡计设骗,令人堕入了他的圈套之中,就叫做谩蓦;而又加诸在愚人的身上,则尤为可怜。即使是愚人不能够报仇,但是冥冥之中,自然会有代为报仇的人啊!在愚人来说,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我却先受到了损害啊!

【再析】

袁氏世范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购买财产的人家,应当知道这个道理。况且人之卖产,或是因为缺食,或是因为负债,或是因为疾病死亡、婚嫁争讼;因为需要百千之费,所以才卖百千之产。而买产之人,务须从宽从厚,就给他所卖之产的价值;虽然他在转手之后,钱就没了;但也足以了却他一桩事情啊!然而为富不仁的人,却是专门喜欢使用诡计骗人,明明知道对方有急用,却是表面上装出一副拒买的样子,而暗地里却是想要买,于是就重重的杀价;而在买卖成交之后,又拖拖拉拉不肯一次付清;或是用米谷他物,以高价来抵偿给他;或是约定期限,而零星的付给他;而卖出产业的人,随即就消耗散尽了,而又不能了却他的一件事情;而往返的取索,人力的浪费,又已经居其泰半;买产的富人,正在私下的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用了好计谋;却不知道天道好还,有的是报在他本人的身上,有的则会祸延子孙;而人却多是迷而不悟,这又是为什么呢?’

贪婪无厌。

【解释】

贪得无厌而不知足。

【分析】

以口取物叫做婪,就是形容人的贪心,就如同口对食物一样,永远都没有厌止,没有穷极啊!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的人,就是贫贱也很快乐;不知足的人,就是富贵也很忧愁,世人的贪求,等到了数满的时候,终会归于消耗散尽的啊!这个道理固然不必再说,而且还会落下一场的灾祸和罪孽,则更是难以了结了啊!

故事一:

唐朝代宗皇帝的时候,中书侍郎元载(也就是当时的宰相),纵容他的几个儿子替人关说,收受贿赂;京师及地方都受到了影响,而开始排挤忠良,进用贪赃枉法的小人;而元载家中,奢侈豪华的享受,就连皇宫都比不上啊!皇帝曾经提醒他要注意收敛些,但是他依旧不改;后来皇帝发怒,就下诏将元载收押起来,并且赐死;而元载的妻子,也被赐死;并且还抄他家,没收他的家产;抄到没收的钟乳,就有五百两之多,皇帝就下诏,分别赐给了中书、门下台省的官员们;而得到的胡椒,竟有八百石之多;其他的物品,也是多得难以计算啊!

【嘉言】

郑瑄说:‘自古以来,位居宰相的人,何曾死于饥寒;而每每却死于财货,也真是令人可笑啊!’

故事二:

明朝天顺年间,浙江嘉兴人李铭,得到了一个宝壶;富人曹瑗就用二十石的米,要跟他交换宝壶,李铭不肯答应;就再拿去给吴汝辉看,吴汝辉就出价一百石的米,李铭方才答应准备成交;但是刘祝却建议李铭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使你获得大利;你若是把宝壶投献给镇守张太监,向他谋求取得同意,将嘉兴一郡的盐钞交给你来经营管理,那么你就可以获取百倍的利益啊!’李铭于是答应了,刘祝就帮忙他牵线找关系,办成了这件事情;计算总共得到三千多两银子的利益,刘祝就分给李铭三分之一;李铭领了盐钞后就乘船回家,在船过江的时候,却翻了船,结果盐钞全都弄湿毁坏了。此时嘉兴太守杨继宗,正在派人急迫的追捕盐钞;结果李铭被捕下狱,死在狱中;而刘祝则变卖了所有的财产,来偿还盐钞的损失。

【再析】

古话说:‘世无百岁人,枉作千年计。’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贪得无厌之求呢?难道是在为自己的子孙算计吗?却不知道俗话讲:‘子孙不如我,要钱做甚么?子孙强如我,要钱做甚么?’

汉朝的疏广曾说:‘我岂是老糊涂了,不为子孙打算呢?我有旧田庐,子孙只要勤耕种,就能足以供衣食;若为子孙增赢余,是教子孙存怠惰;贤而多钱财,则会损其志;愚而多钱财,更增多过失;而且富者众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学问以教子孙,就不希望增加子孙的过失,而使子孙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啊!’由此观之,司马温公积金不如积德的家训,我们怎么可以不熟背而力行呢?

咒诅求直。

【解释】

在神明前告状、发誓或诅咒,求神马上证明他的道理是对的。

【分析】

向神明咒诅发誓,不一定要形诸文字奏牍;凡是与人忿怒争吵的时候,妄自的呼唤召请神明,就都算是咒诅啊!按照咒誓章说:‘凡是一个人在咒诅的时候,则周围的人,也多会诅咒他,而一切凶恶之鬼,也就得以乘虚而入行其祸害了;若不是诚心的忏悔,恭请天神降临解除的话,那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断除咒诅的祸害了。’所以怎么可以咒诅呢?

故事:

明朝万历初年,西华的里役王著,与缴纳赋税的人家,在为所积欠税钱数目的多寡而争执时;王著就向城隍发誓说:自己是对的;当天晚上他就睡在扬善寺;半夜忽然听到喝斥开道的声音,就起床查看,见到一位官员,站在火炬下面;戴著头巾,穿著红衣,旁边还有许多的卫士拥护著;官员大声的命令,二位壮士就拿著刀走向王著;这时候,王著立刻拿起了茶几上的墨砚向壮士丢掷;但却被壮士手中的刀给刺中,口颊都流著血,寺里的僧人被惊醒;而起身探视,却是不见一人,这才知道刚才王著见到的官员其实就是城隍爷啊!第二天早上,王著就穿著囚犯的服装,到城隍庙向城隍爷谢罪认错;看到庙中的神像,就跟昨晚梦中所见相同,而在城隍右边的那位拿刀的侍卫,身上竟然还有墨汁的痕迹呢!过了一个月,王著口颊上的刀伤才痊愈,但是刀痕却是很明显。

【再析】

要知道事情和道理,本来就是有曲有直的,道理若是直的,则社会上的舆论就很难将它泯灭;日子久了之后,自然就会明白,何苦去跟别人计较呢?道理若是曲的,自己反省起来,都会觉得不对,怎么还敢对神明咒诅责怪别人呢?况且凡事都应当要依循著道理去做,安分守己才是;一旦向神明咒诅,则会被鬼神厌恶,而且必定会遭到天谴,所以能不戒慎小心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