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王焕生论治肠病
2017-06-10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O7月第33卷第4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July.2010Vo1.33No.4JournalofShaanx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王焕生论治肠病

田丙坤王建勋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成阳712046;2.礼泉县人民医院,陕西礼泉713200)

摘要:王焕生副主任中医师对肠病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予以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他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慢性阑尾炎及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经验,并附两则典型病例。

关键词:肠病;王焕生;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8X(2010J04—0027-02

王焕生,1947年出生,陕西岐山人,副主任中

医师,曾任陕西中医学院校医院院长,中医世家出

身,自幼随其父王正宇教授学习中医,深得其传。

现将先生治疗肠病的经验介绍如下,望同道指正。

对于肠病,中医内科教材没有专篇论述,而分

散于痢疾、泄泻、腹痛等病症之中。先生根据自己

临床经验,认为肠病之部位应定位于胃脘之下,耻

骨毛际之上的腹部,凡此部位出现的疼痛、大便异

常等症状,均可以肠病论治,其中包括西医之细菌

性痢疾、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阑尾炎

及术后肠粘连等。由于肠病范围广泛,治疗时宜辨

证和辨病相兼,方可确定最佳治法,取得满意疗效。

现仅就溃疡性结肠炎、阑尾炎及术后肠粘连的治疗

经验分述于下。

1溃疡性结肠炎

此病以腹痛、腹胀、腹泻、粘液脓血便、或腹泻

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

多见于成年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先生将其分

为脾肾阳虚泄泻型和寒热虚实错杂便秘型两型予

以论治。

1.1脾肾阳虚泄泻临床表现:平素畏寒肢冷,神

疲困倦,纳差,形体消瘦,黎明腹部即痛,肠鸣腹胀,

泻后则安,便溏,一日数行。舌淡嫩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

神丸: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15g,升麻6g,

柴胡8g,陈皮10g,补骨脂15g,肉豆蔻15g,炙甘

草10g,肉桂5g,干姜6g,黄连6g。

方中以补骨脂、肉豆蔻温肾补阳,为君药;党

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干姜、肉桂温中散寒,为

臣;佐以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陈皮和胃行气,黄连

与干姜辛开苦降,调理胃肠,并佐制诸药辛热,防止

过燥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缓急,为

使药。诸药配合,共奏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效。

此型患者病程一般较长,久病累及脾肾,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所云:“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

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

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则令人洞泄不

止也”…。此病俗称“鸡鸣泄”、“五更泄”。I临床

治疗时应明辨脾虚和肾阳虚孰轻孰重,脾虚则重用

健脾,肾阳虚则重用温肾。此外,“饮食自倍,脾胃

乃伤”,此类患者在服药期间及平时,一定要饮食

有节,忌食生冷油腻,加强饮食调理,此为治病关键

之所在。

1.2寒热虚实错杂便秘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困

倦乏力,口干口苦,腹胀痛,以左少腹为甚,喜温按,

大便秘结,数日一行,便中夹有白色粘液,舌红苔黄

腻,脉滑。治法:平调寒热,润燥通便,理气止痛;方

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5g,黄连8g,干姜6g,党参

15g,炒白芍10g,火麻仁12g,瓜蒌仁30g,肉苁蓉

12g,当归12g,炙黄芪15g,枳实10g,甘草10g。

乌梅酸温运肠,为君;党参、黄芪健脾,黄连、干

姜辛开苦降调胃,兼调寒热,火麻仁、肉苁蓉、当归、

瓜蒌仁润肠行气通便,为臣药;枳实理气通下,白

芍、甘草缓急止痛,共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为

使药。

此型患者以女性为主,常以腹胀便秘为主诉来

求治,病患亦很顽固。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寒热虚

实俱见,故用乌梅丸化裁寒热并用,阴阳双调,多增

润肠通便之品,往往取效较为满意。实验研究表

明,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病变结肠粘膜具有

作者简介:田丙坤:(1970.12一),男,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及中西医原理、方

法和实践环节的差异性研究。

·28·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O7月第33卷第4期

JournalofShaanx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uly.2010Vo1.33No.4

明显修复作用。

2阑尾炎及术后肠粘连

急性阑尾炎和阑尾炎急性发作,一般采取手术

治疗,而且不留后患,但慢性阑尾炎,采取中医保守

治疗,既减少痛苦又经济实惠。阑尾炎相当于中医

肠痈,这里主要介绍慢性阑尾炎及阑尾炎术后肠粘

连的中医治疗。

2.1热瘀阻络临床表现:腹痛,先以上腹和胃脘

痛为主,随着病情加剧,最后局限于右下腹疼痛,伴

有纳差,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舌红苔白或苔黄腻,

脉弦紧。治法:通腑泄热,化瘀散结,行气止痛;方

用:大黄牡丹皮汤合附子薏苡败酱散加减:生大黄

12g(后下),牡丹皮15g,桃仁’15g,冬瓜子30g,附

子8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元胡15g,荔核

12g,橘核12g。

生大黄通腑泄热,丹皮泄热逐瘀,共为君药;桃

仁,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冬瓜子性润通便,荔核、橘

核行气散结,共为臣药;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解毒散

结,附子温通,并佐制诸药,以防寒凝,共为佐药。

诸药配合,达通腑泄热、化瘀散结、行气止痛之功。

此方乃陕西中医学院已故名老中医,肠胃病专

家张笃庆教授治疗肠痈及术后肠粘连的经验方。

张老认为,肠痈及术后肠粘连主要由于瘀热阻络,

肠腑不通,不通则痛,以大黄牡丹皮汤合薏苡附子

败酱散活血通络祛瘀,泻热通腑,消肿散结,并食用

豆油,忌食生冷。临床用之,屡建奇功。

2.2寒凝气滞I临床表现:多有腹部手术史,腹

痛,遇寒加剧,纳差腹胀,困倦乏力,大便不畅,舌淡

苔白而润,脉沉弦。治法:散寒行气,通络止痛;方

用:加味导气汤:川楝子15g,元胡12g,木瓜12g,

槟榔9g,吴茱萸9g,小茴香9g。

本方以川楝子疏肝理气通络、元胡行气活血止

痛,两药相合乃金铃子散,共为君药;吴茱萸暖肝和

胃、小茴香温中散寒,为臣药;槟榔行气止痛,木瓜

行气通络,共为佐药。诸药配合,可奏散寒行气,通

络止痛之功,为治疗腹部疼痛的有效方剂。

导气汤是治疗寒疝的方剂,陕西中医学院已故

名老中医、王焕生先生的父亲王正宇教授在原方中

加入槟榔、木瓜,名日加味导气汤。只要加减得

当,凡腹部诸痛用之有效。寒甚重用小茴香、吴茱

萸,加附子;气滞较重加青皮、香附、荔核;瘀血阻络

加红花、丹参、赤芍;肝郁化火加柴胡、黄芩、栀子。

3医案举例

病例(1)张某某,女,67岁,西安庆安公司退休

职I=。1999年8月2日初诊,大便溏泄十余年,西

医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每日黎明

即泄。腹胀肠呜,腹痛,大便溏薄,带有粘液,黎明

则泄,泄后则安,早餐后又泄一次,伴有困倦乏力,

纳差,胃胀,畏寒怕冷,形体消瘦,舌淡红苔白,脉沉

迟无力。四诊合参,辨为脾肾阳虚泄泻,治宜健脾

益气,温肾固涩,方选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20g,山药15g,木

香6g,当归9g,升麻3g,肉桂5g,破故纸12g,吴

茱萸3g,肉豆蔻10g,五味子9g,焦三仙各15g。6

付,水煎服。1999年8月9日二诊,患者纳谷增

进,精神好转,大便可成形,偏软,便前腹痛减轻,仍

腹胀,脉舌同前。宗上方增损,6付,同时服用乌梅

丸,1次/d,15粒/次。1999年8月16日三诊,服

药期间由于饮食不慎,加之感冒,诸症反复。现腹

痛肠鸣,便溏,纳差,腹胀,左少腹疼痛明显,舌淡

红,苔薄黄,脉沉,拟平调寒热,健脾止泻为法,方用

乌梅丸加减:乌梅15g,党参15g,白术9g,木香

9g,黄连3g,干姜6g,肉桂6g,炮附子5g(先煎),

细辛3g,黄芪24g,元胡10g,米壳3g,焦三仙各

15g。6付。1999年8月23日四诊,服药后诸症减

轻,以上方化裁调理半年,再以六君子汤善后而愈。

病例(2)黄某某,女,45岁,西北大学教师。

2002年5月11日初诊,患者曾于同年元月在西京

医院作阑尾切除术,术中腹腔出现大量脓液,经冲

洗后再行切除术。术后伤口愈合迟缓,腹痛呈持续

性,西医诊断为术后肠粘连。遂来要求中医诊治。

主诉腹部胀痛,呈持续性,饮食稍有不慎则腹痛加

剧,伴有消瘦,纳差,大便数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

弦。证属瘀热阻络,脉络不通。治宜活血化瘀,泻

热通腑,散结止痛。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味:冬瓜

子50g,丹皮9g,桃仁9g,大黄6g(后下),红藤

15g,败酱草12g,薏苡仁30g,元胡9g,丹参30g,

厚朴9g,木香6g,当归9g,炒三仙各15g,6付水

煎服。2002年5月18日二诊,服药后其痛十去其

五,脉舌同前,原方去木香加黄芪15g,取其术后耗

损气血,即以当归补血汤意补其血。并嘱食豆油。

2002年5月25日三诊,腹胀痛大减,受凉之后腹

痛,痛处已不固定,呈游走性,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拟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当归补血汤合大黄牡丹皮

汤6付。后以归芍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加红藤

调理而获愈。

参考文献

[1]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419.、

[2]姚茹冰,邱明义,胡兵等.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

结肠粘膜形态学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0(1):59—62.

[3]王焕生,张文选,王建勋.王正宇医疗经验存真[M].西

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254.

(收稿日期:2010—02—24)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