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课堂·周易解读》第216讲·颐卦(2) 雕弓:《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艾欣:“颐,贞正”,是因为以阴养阳,动于下,止于上,各得其正,所以得吉。即谓其所养之人,都是谨守正道的贤明之士,故获得吉祥。即:王者所养,养贤则吉。“观颐”,观察颐养之方,则应观察其所养之人是否贤明。“自求口实”,就是从个人口腹的需求,可以观察到其人的自养之实,就可知道其人的贪廉与贤肖。口入一物,不杀生损德,口出一言,要正己益人。动以通气养身,静以养心养德。动以观其志,静以观其性。含章之美,贵在慎独。天地孕育万物而长养万物,万物欣欣向荣,圣人效法天地,遵循正道,颐养贤人而周及万民,万民安居乐业。万物顺天应时则生机勃勃,圣人顺道养贤,万民安居乐业,可见,颐养之时的功效是多么的弘大呀!颐有三义,一为饮食之状;二为以食物养生之义;三为引申义,养贤养德,此养并非以食物养,正是“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1.君子所养必得贤明,自求口实,必是得体之宜,所以说养正而得吉。重道义之养而略口体,此养正之大者;急口体之养而轻道义,此不正之小者。养其大体为君子所为,养其小体为小人所为。2.天地以元气养万物,圣人以正道养贤及万民。动于春夏,止于秋冬,天地之所以养物;动于日出,止于日入,人物之所以养生。3.自求口实,自己观察自己的修养,即自己观察自己的衣食所求而反观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养在正,正则养德,自养其德才能养人。《彖传》曰:“颐,贞吉”,是因为所养之人,都是守正道的贤人,所以获得吉祥。“观颐”,观察颐养之方,就要观察所养之人是否贤明。“自求口实”,就是根据个人口腹的需求,可以观察到其人自养之实,就可知道其人的贪廉与贤肖。天地孕育万物而长养万物,圣人效法天地以正道颐养贤人而周及万民。万物自然成长,万民安居乐业,可见颐养之时的功效是多么弘大呀! 【之涯评卦】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也,颐之时义大矣哉!上艮下震,动而有止,动先止后,动在内而蓄止于外,这样才能完成颐养。贞吉之贞,从正之义,养身养心,要尊自然之道人伦之礼。违背人体自然和外部自然环境的阴阳平衡之道,就会伤身。违背人伦事理和世俗礼仪,就会伤德。伤身伤德,不正则凶。养身养德,从正则吉。观颐,观其所养,则知其人品,背道而驰,有违阴阳二气之合和,所养之身,必受其伤。观其能养,养身之道,不和清廉正义,所养之德,必然有亏。观养生之道,养心之法,知人寿夭贤不肖矣。自求口实,一个求字,用意颇深,自我内省反观,严以律己,此是内求。口出一言,当慎不伤人害己,要正己益人。口入一物,要知不杀生害命,不丧德损物,要节俭,要朴素无华,要不过于奢华浪费。天地养万物,要遵循天地阴阳之道,圣人蓄养贤才惠及百姓,也要注重用雷之威,用山之稳,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动以通其气,静以养其神。动以观其志,静以观其性,动以观其言行,静以观其胸怀。颐之时义。是指养生养德,要随顺自然之道,时节因缘,养阳在春夏,养阴在秋冬,阳者动,阴者静。但动静要有度,阴阳要平衡!颐养天年,要因时因地制宜,养正培德,要能动能静能屈能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