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珠曾经照沧海——记胡先骕(1)

 泮溪别馆 2017-06-10


按:本文参考了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副研究员胡宗刚先生《不该遗忘的胡先骕》的部分资料,但是作者的角度和观点,本人不能认同。不要带着怨气去对待历史,要有大视野,大度的书写往来与古今。

 

国内求学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江西省新建县治坪洲人,生于南昌天灯下祖屋。祖系江西华林胡氏。

 

曾祖父胡家玉,字小蘧。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辛丑科一甲进士第三名,钦点探花,授翰林编修。同治三年(1864)提督贵州学政,后官至太常寺卿,同治十一年(1874)授都察院左都御史。

 

 

胡先骕南昌故居

 

胡家玉有四个儿子,长子胡庭风,即胡先骕的祖父,早年病逝于北京。四子胡湘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二甲六十一名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藩台,曾两度署理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客居上海,逝于1925年;陈三立老人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勤学笃行,出身富贵却不依靠家庭,是凭着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成功。

 

胡先骕的父亲胡承弼,字佑臣,号墨香居士。神域咸丰六年(1856),曾在安徽歙县郑晓涵门下读书求学,郑氏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生下长子胡先骐。光绪二年(1876),胡承弼应江西省乡试,中第二十一名举人,后官至内阁中书。胡承弼又续娶安徽歙县陈莲芝女士,生下次子胡先骕。

 

 


青年时期的胡先骕先生

 

胡先骕两岁时得过一场大病,十个手指甲全部脱落,差点危及生命。到三岁时才讲出了第一句话,这句话竟是清晰的“穿山甲”三个字。四岁开始识字,一年竟认识了一万两千多字。五岁开始读经,一年多就熟悉了四书五经。七岁那年,适逢“庚子事变”,父亲由北京回到江西,秋天因公务要赴陕西,胡先骕为父亲写下了下边的诗句:

连日风和雨,孤舟远远行;可怜儿七岁,犹解宦游情。

胡先骕先生晚年写的《忏庵丛话》里说,他平生最感谢的就是启蒙老师熊子干先生,童年时期读书取得的成绩,都是熊子干老师的功劳,终生难忘。

 

胡先骕九岁时,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守孝三年后,母亲让他参加了县童子试,顺利通过,当时的南昌知府是硕学大儒沈曾植,胡先骕曾祖父的门生,对他照顾不少,思想上影响也很大。1906年废除科举后,沈曾植推荐胡先骕去南昌洪都中学堂去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原南昌洪都中学堂


中学时的一件事,使他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一次胡先骕去新建县的乡下居住,在山地上播下了从临川带来的枕头瓜种子,结果长出来的泉水圆形的小打籽瓜,瓜瓤带淡黄,甜味也差不多。第二年,他又把收获的种子播下去,结出来的全部是打籽瓜,颜色更淡,甜味更差,但是种子的样子仍然和枕头瓜一样。当时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后来学了遗传学,才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京师大学堂的牌匾

 

1909年,胡先骕进入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学习,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那年他才十五岁。在那里,他见到了当时中国一流的大知识分子在给他们上课,学了不少东西。经历了由张之洞率领他们全体学生觐见慈禧太后,见识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殡的大场面。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停办了,胡先骕还没有毕业,只好回到故里。母亲对他说,像他们这样家庭的人,是不能出去革命的,没有别的出路,就去学中医,他按照母亲的话去做了。对中医的学习,进一步引发了他对百草植物的兴趣,在当时日益高涨的科技救国的大潮中,胡先骕走上了一条以植物为业的人生道路。(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