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专业理论] 摄影基础理论知识

 丁呱唧 2017-06-10

[摄影专业理论] 摄影基础理论知识


1、 焦距:

相机的镜头是1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1点上,这个点叫做重点,重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整变动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在摄影领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镜头视角的大小。对于传统135相机而言,50mm左面和右面的镜头的视角和人眼接近,拍摄时不变形,称为标准镜头,一般涵盖40-70mm的范围,18-40mm称为广角或短焦镜头,70-135mm称为中焦镜头,135-500mm称为长焦镜头,500mm以上称为望远镜头,18mm以下称为鱼眼或超广角镜头,这种范围的划分只是人们的**惯,并没有严厉的定义。数码相机的CCD一般比135 胶片小的多,所以,一致视角,其镜头焦距也短很多数量,例如,使用0.33'CCD的数码相机,使用约13mm镜头时,其视角大约相当于135相机 50mm的标准镜头。由于各数码相机发明厂商所采用的CCD规格型号不同,所以,大家都采用“相当于35mm相机(即135相机)焦距”的说法。

2、 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整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重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重点前(靠拢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再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明了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第一步,首先和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和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 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景深,也就是说,准确对焦之后,对重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重点后面很长1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3、 超焦距

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人们称对重点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离为超焦距。傻瓜相机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也许可以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重点上,肯定成像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够接纳而已,这就是傻瓜相机拍摄的底片不能够放大得太大的因果关系。

4、 AF(Auto Focus)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根据掌握原理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自动对焦经过相机发射一种射线(一般是红外线),根据反射回来的射线信号确定被摄体的距离,再自动调整镜头,完成自动对焦。这是最早开发的自动对焦方式,比较容易完成,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多用于中档傻瓜相机。这种方式准确度有限,且容易发生误对焦,例如当被摄体前有玻璃等反射体时,相机也许不能够正确分辨。
被动式对焦有一点仿生学的味道,是分析物体的成像判定是否已经聚焦,比较准确,但技术复杂,成本高,而且在低照度条件下难以准确聚焦,多用于高档专业相机。一些高智能相机还可以锁定运动的被摄体甚至眼控对焦。

5、 AE(Auto Expose)自动曝光

自动曝光就是相机根据光线条件自动确定曝光量。
从根本测光原理上可分两种:入射式和反射式。入射式就是测量照射到相机上的光线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组合,这是一种简明粗略的掌握,多用于低档相机。反射式是测量被摄体的实际亮度,也就是成像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组合,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
从测光计量方式上分,可以分点测光自动曝光、**重点自动曝光、多点平衡自动曝光等,各有优劣,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光线条件或拍摄目的。
从掌握过程上分,可分为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混合优先、程序掌握、预定模式几种不同。顾名思义,光圈优先就是,先确定使用的光圈,相机根据计算出的曝光量确定合适的快门速度,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预定景深或者配合闪光灯调配光比的场所;速度优先就是先确定快门速度,让相机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使用于拍摄动体;混合优先是弥补单一优先的不够而先确定光圈或快门的范围,再由相机确定曝光组合;程序掌握是让相机依照预先编定的掌握程序曝光;预定模式,是发明厂家根据几种不同、经常见到的光线条件,预设了比较合理的曝光参数供拍摄时选择,一般有:夜景、风光、人像、运动等几种不同。

6、 红眼

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静脉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

7、 白平衡

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多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整色彩设置,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因为这种调整多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光的种类

光的基本方位是由相机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根据光源的方向可分成以下几类:

1、 正面光

摄影者背对太阳,即由摄影机后面射来的光线,亦称顺光。因为被摄体的所有部分都沐浴在直射光中,面对相机部分到处有光,所得结果是一张缺少影调层次的影像。用正面光特别是高的正面光拍摄面部时,也许不怎么好看。

2、 前侧光

前侧光,也称斜射光,光线投射的方向和景物、照相机成45度左面和右面的水平角度,这类光照涌现在上午9、10点钟和下午3、4点钟。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惯。被照明的景物,投影落到斜侧面,有分明的明暗差别,可较好地体现景物的质感。45度侧光可发生光影间罗列,使景物有丰厚的影调,突出较深层次,发生立体感的效益。尤其能将外貌结构的质地精细地显示出来。

3、 侧光

侧光,即来自景物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同景物、摄影机成90度左面和右面的水平角度。这种光线能发生分明的剧烈对比。影子修长而富有体现力,外貌结构十分分明,每一个细小的隆起处都发生分明的影子。采用侧光摄影,可造成较剧烈的造型效益。人物摄影中,也往往用侧光来体现人物的特定思绪。有时也把侧光用作装饰光,突出体现画面的某一局部或细部。

4、 逆光

逆光是指从摄影机相对方向射来的光线,白光勾画出景物的边缘,并和景物之间造成纵深感。用逆光拍摄外景和远景,可使画面晶莹透亮,色彩清新,富有生气。用逆光体现晨物,可使景物的影调层次丰厚。采用逆光,被摄对象在明亮的背景前会显示暗色的剪影,这种高反差影像既简明又有体现力。

5、 顶光

顶光,即来自顶部的光线,和景物、摄影机成90度左右的垂直角度。人物在这种光线下,其头顶、前额、鼻头很亮,下眼窝,两腮和鼻子下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造成一种反常,独特的形态。因此,一般都避免使用这种光线拍摄人物。

什么是主光、高光、辅光? 如何控制好摄影中的光比?

  摄影除了要有各种各样的富于想象力的特殊技巧,最重要的还是用光方面的学问,本文着重谈谈这方面的技巧,下面请跟着北京摄影培训学校东方视线一块学**用光的知识。

主 光

  布光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工作。接受一项任务之后,首先要分析你的拍摄对象,并且要能够在脑子里预见到最后的照片将会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就用一切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


在有色彩的产品摄影中,主光通常是布置在高于产品的位置,并且略微靠后一点。决定主光的方法是:把灯光放暗,让你的眼睛尽可能接近相机镜头的位置,用一只小巧的容易移动的试验灯照明被摄物,并仔细观察。

  移动代表主光的试验灯,观察高光和阴影的变化,直到找出适当的拍摄效果。还可以让助手移动灯具,你自己从相机磨砂玻璃上观察照明效果。找到最佳配置以后,再把真正的主光灯搬到位置上来。

  照片最主要的特征是由主光决定的。应当用什么灯打主光,是散光灯呢还是聚光灯?这要根据需要而定。散光灯的光线宽阔,高光和阴影都被柔化,界限不明显,有 一定的细部影纹。聚光灯光线集中,突出高光和边界明显的阴影,细部影级很少。不论使用什么类型的灯,灯高被摄物越远,高光越弱,阴影的边界越明显。

高 光

  加入一定的灯光,勾勒被摄物的具体形状,这是高光的作用。高光具有夸张能力,它能变平谈为奇突,使用得当,对表现主体有着神妙的作用,所以摄影家以极认真的态度对待高光。

  高光的实际作用有两个。一是从被摄物后方用小型聚光灯打光,加强被摄物边缘部分的反光,消除平谈感,把主体与环境分开,突出被摄物体。二是质感光,用聚光灯从很低的角度扫过被摄物的表面,以强调质感,使观众对物体的表面产生明确的印象。


 高光的布置比主光更为困难。如果被摄物形状复杂的话,经常要用几个小型灯具才能打出合适的高光来。

辅 光

  辅光能使阴影部分出现细致的影纹。辅光光源可以是柔和的散光灯,也可以是反光板;如果拍摄小型物体的话,还可以用一面镜子来反光。对辅光最主要的要求是它本身不能产生阴影。避免的办法是从低角度,例如从桌面的高度打光,或者让灯具尽量靠近镜头的位置。

  人像摄影师经常把辅光灯放在靠近镜头光轴的地方。这样以来,镜头所能看到的阴影部位就自然而然地被均匀地照亮了。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许多商品摄影中 都可以这样做。然而,也有一些例外。特别是静物近摄中,不可能把灯具放在镜头的中轴线上。所以,静物摄影家必须另想办法消除被摄物上面的阴影。一只较大的 柔光灯,它的影子几乎是看不出来的。一块较大的反光板也行。把一个白色的弧形纸板放在被摄物前侧方用来反光,效果也很好。还可以在被摄物有阴影的一面,用 辅光灯去消除阴影。大柔光灯靠近使用,巧妙地选择角度,把不太明显的阴影投到相机看不见的部位上去,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消除阴影的另一种方法是有选择地局部照明。有时候不一定需要消除全部阴影,要消除的只是那些刺眼的阴影和难看的黑斑。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带有喷嘴式造光罩的聚光灯和小镜子,把小小的光束投射到某些需要的地方,问题就解决了。

  也许小件物品的照明中,最有效的工具是镜子。它可以安放在不能安放灯具的地方。用造型粘土来固定镇子。把镜面上用不着的地方用黑胶布贴起来,就能成为任意形状的反光镜。在一只灯光从侧后方打来时,把镜子放在被摄物前面,阴影部分就照亮了。

  安排每个灯光都必须有目的,在最后的作品里,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它灯光不应当和主光争夺优势。如果加入新灯引起了新的问题,那就应该关掉一些。重新试验。最简单的布光,往往是最有效的。

  布光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控制反差。被摄物本身所反射的明暗比是10:1的话,那么,如果用平光照明,它的结果便是10:1;如果用2:1的光比照明,它的结 果便是20:1;如果用5:1的光比照明,它的结果便是50:l。用反射光测光表能够直接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测量的结果,明暗两个部位相差2级光 圈,它的结果便是4:1;相差4级光圈,它的结果便是16:1。对大多数黑白胶片乳剂来说,超过5至6级光圈之差,明暗两个部分的细致影纹便难以保持了。


假设两个灯光的大小、形状、强度相等,那么,调整灯具与被摄物的距离,就能产生不同的光比。


[摄影理论]几种常见的摄影构图方法

在摄影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或者某种固定的构图方式,良好构图方式的运用会让我们的作品脱颖而出。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解几种不同的摄影构图方式:

1.对称式对称式属于比较传统的构图方式,也很好理解,就是画面上的物体基本是对称的。这种构图方式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讲究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像一些古代的宫殿、饰品,包括结婚时用的大红喜字都是绝对对称的,所以,对称式的处理手法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有时候在婚纱摄影里面也会用到对称式构图手法,特别是在拍摄古装的时候。 对称式除了能给人以传统、规矩的感受以外,还可以烘托气势辉宏的建筑气氛。像拍摄天安门、法院等庄严的建筑物时,也有用对称式构图的。总的来说,对称式有利有弊,可以偶尔使用,频繁之后就会使图片缺乏创意,太过循规蹈矩。

2.对角线式对角线式构图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指的是拍摄主体处在两个对角之间。说到对角线,可能我们马上会想起一条简单的直线呈对角线走向地躺在图片中,其实在真正的拍摄中,并不是那么绝对的,也不是一个物体绝对的从一个角完全的走到另一个对角,很多情况下,主体可能并不是以直线的形式呈现,也可能从一头出发,但没有完全到达对角,但只要是有对角线走向的,我们都称之为对角线式构图.经常在拍摄河流、铁轨等具有延伸效果的事物时,我们会用到对角线构图。除此以外,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也会经常使拍摄主体处于取景框的对角线位置上,以寻求不同的视觉效果1.平衡式构图

3.变化式构图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5.椭圆型构图 可以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特别强调的的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6.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7.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8.斜线式构图 可分为立式斜垂线和平式斜横线两种。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9.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

10.十字形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影调或色彩的变化呈正交十字型出现的构图形成。此构图能剩余较多的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的背景和陪体,使观者视线自然向十字交叉部位集中。多用于有稳定排列组合的物体,或者拍摄有规律的运动物体等。

11.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12.L形构图 用类似于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常用于具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13.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4.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摄影基础知识] 发挥镜头最佳成像的七个方法


        即便再出色的镜头,在不懂得如何使用的人手中都无法展现出真正的实力,如果你经常对自己的镜头感到不满,也许下面7个基本的摄影培训内容可以帮助你更恰当地使用镜头,而不是沦为一个只想着“要是我有那支镜头一定能拍出好照片”的可怜虫。 

        1.尽量使用遮光罩,强光下拍摄时,避免光源或强烈的反射光进入构图。

        2.尽量避免使用最大光圈,缩小2档光圈将**降低像差,提高画质。

        3.尽量使用颗粒细腻的胶卷,数码相机选择不超过200的ISO值。

        4.尽量避免拍摄过近的对焦距离,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让你知道一只镜头的最佳成像距离区间:镜头焦距×50×(1~3),例如一只50mm镜头的最佳成像距离大概在50mm×50×(1~3)=2.5至7.5m。

       5.尽量避免拍摄复杂、大光比的线性边缘物体,例如背景是天空的树枝;这类场景极易产生色差(紫边)。

       6.尽量避免使用变焦镜头的极值端,一般来说,普通变焦套头从最广端起三分之一焦段是畸变最小的焦段,例如18-55mm镜头最佳焦段为30mm。

       7.尽量使用三脚架——尤其是单反相机,因为反光板振动,1/30秒以下的照片都不可避免存在清晰问题,三角架可以很好解决振动,发挥最佳成像(当然,使用布帘快门的Leica M旁轴就少了这个烦恼)。


5、联系电话:  0471-2****237   152****9877郑老师    

                   QQ 221****77      198****18   

6、乘车路线市内乘K2路、26路、36路 38路 53路、57路  59路 62路 70路 71路 74路 83路 86路98路 一环一号线   一环二号线   到嘉茂购物中心下车即到。

(摄影  录音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等   5天强化班开始   报名啦)电话0471-2****2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