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博士高考神助攻:考试超常发挥秘籍(二)

 红0811 2017-06-11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i,各位小伙伴们,传说中的高考铃声马上要响了。

(ps:如果您有关于高考的小故事分享,欢迎在公众号下留言哦!)

考试临近,我们由衷地希望各位小伙伴们自信越来越多,焦虑越来越少。



那么,


如何对考试更自信?


如何不那么焦虑?


毕竟还不到24小时就要开考了,不多说,赶紧打开锦囊妙计——


一、如何提高考试的自信


考试考得好,要以坚定的自信心为基础。在心理学上,自信泛指人对自我能力的坚定信念和正面评估,它会大大提高人的成就动机,减低人的成就焦虑。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没有倒下的话。”


在考试场合下,自信之人会对自我的答题能力充满信心。即使一时不能顺利答题,也不会因此就完全否定自我的能力和表现。


下图列举了高考中常用的自我激励语: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自信的建立需要积极有效的认知调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提出了ABCD的理论。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其中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起直接作用。


换言之,一个人的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


所以,B对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要调整B对C的不良影响,就要靠质疑D(Dispute)来调整,这里D起的作用就是认知转换的作用。


在这当中,摆脱非理性思维的困扰是认知调整的关键。


例如,在高考当中,“非理性思维”突出表现为:


绝对化要求——我一定要比别人都考得好。

过分概括——我今天得科目考得不好,以后的科目也考得不好。

糟糕透顶思维——我有一门没考好,接着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呢?


由此,ABCD理论的意义在于促使当事人摆脱“非理性思维”,多从正面、光明的角度来辩证看待逆境,化危机为生机,从失意中提高人的生活智慧。


在这当中,改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建立积极变通、自我激励的理性思维模式,是使人建立自信的关键。


例如,面对高考中的挫折感,考生可以运用一下三种替代思维:


问心无愧法——我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

调整坐标法——我没考好,但不仅我一个人没考好,我丢分大家一起丢分;

自我鼓励法——我今天考不好不等于明天考不好,坚持就是胜利。


总之,面对生活当中的烦恼,ABCD理论倡导你多考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少考虑糟糕的一面,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愿望。


如同那句老话: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调整心情


有效的自信,可给人带来心理流畅的体验。(很多书籍网页称之为“心流”状态)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二、如何看待考前焦虑?


焦虑看似是考前的拦路虎,实际上,考试超常发挥需要有适度的焦虑。


考试的成功需要有适度的焦虑,它可以提升大脑的清醒状态和工作效率。


简单说来,焦虑是一种模糊的恐惧感。


它主要包括:主观恐惧感(如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心压高、恶心、腹泻),行为表现(如烦躁不安、手发抖、声音发颤)


焦虑可以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感到失望和无助。


对于焦虑,我们要深入了解与此有关的三个心理学效应:适度效应、海绵效应、弹簧效应。


1、焦虑的“适度效应”


心理学认为焦虑(anxiety)是引起一个人行为中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也就是说焦虑是由紧张带来的。


过度的焦虑可导致人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紧张、恐惧、出汗、心慌等现象,使人无法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度变差,记忆力受到抑制。但适度的焦虑会激发人的动机和表现。


按照心理学家的耶基思-多德森法则(Yerkes-Dodson Law),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者动机过于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换言之,当个人的行为动机处于一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而当个人的动机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都不能到最佳水平。


所以,适度的焦虑是考试成功的保障。


2、焦虑的“海绵效应”


焦虑过多,可形成某种自我强化的作用,导致“海绵效应”(the sponging effect)的出现。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以恐惧为主的情绪体验,它还伴随着多种负性情绪成分,如愤怒、痛苦以及内疚感、愧疚等。


短时的焦虑可以时过境迁,不留痕迹,但持续的焦虑可能内化为性格特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个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击球前过分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将球打到水池里去”,他的大脑中就有可能不断浮现球掉入水池里的图像,从而干扰他的注意力。


用俗话讲,就是“怕什么来什么”的生活现象,它突出说明了焦虑过分的危害。


总之,过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会使人在心理上抗拒比赛(考试)的到来,对临场发挥构成巨大阻碍。


3、焦虑的“弹簧效应”


心理学还认为: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string effect)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如图所示:紧张度过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紧张度过重则将使弹簧失去弹力,紧张度适中则产生最佳的工作表现。


美国著名的应激心理学家拉则鲁斯(R.Larzarus)认为:人的应激成效不取决于应激的大小,而取决于对应激的评估。


心理咨询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心理咨询不能改变来访者面临的现实,却能使来访者改变其对现实的态度。


由此,如何有效化解压力,完全是个人功夫的修炼,这是近年来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面对高考,一个考生要养成适度的焦虑。既不能松松垮垮、毫不在乎,又不能焦灼不定、忐忑不安。


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学会把握自己的疲劳程度和情绪节奏,以确保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精力充沛、斗志昂扬。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本文大部分内容引用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还记得昨天提到的岳老师高考时的那三句话吗?


第一句话——

考试之前,老师语气坚定地对他说:“晓东,以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如果你考不上大学,那么我们学校就没有人能考上大学了。所以,你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会发挥出最佳水平。”


——典型的积极心理暗示(属于语言暗示)


第二句话——

当岳老师第二天参加历史考试时,忘记了带眼镜,到了考场才发现。而当年的考试题是抄在黑板上的,此时心急如焚地岳老师请求当时的监考老师给他换个位子。监考老师走过来,亲切地说“换位子是不可以的,但我可以把考题纸给你,你抄完了再还给我,这不是一样的吗?”

——老师的真诚反馈,疏导和化解了当下的焦虑


第三句话——

岳老师在非常美妙的心流体验中,结束了英语的考试。后面告诉家人考试的感受,他的表弟突然问“那你前两天考试,怎么没有这种感觉呢?”

——主动的心理调适、美妙的心流体验,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实现的!


最后附上岳老师的考试箴言——

岳晓东老师书籍《高考超常发挥——心理舒适与放松技巧》


孩子们,放开手脚,海阔天空任你翱翔!

祝高考大捷!




更多课程和精彩请加岳老师助理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