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千古悲凉铜雀台

 太空人966 2017-06-11
那天,去市里开会,车水马龙之后,繁华和宁静之间,忽然在一个角落就看到了一座小小的石碑,上面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铜雀台。
  铜雀台,这个名字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史书,汉赋、唐诗、宋词和《三国演义》里,都出现过,何况还有杜牧的绝句《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查相关的资料。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紹,于鄴建都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連。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又在铜雀台南方建一金虎台。次年(公元214年),又在铜雀台北建一冰井台,合称为“三台”。铜雀台前临河洛,北临漳水,虎视中原,颇显霸王气派;其楼台建筑飞阁重檐,楼宇连阙,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一市尺七寸算,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建安文学和铜雀台也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建安风骨。
  一座高台,记录了那麽多的人和事和历史,史书,汉赋、唐诗、宋词的铜雀台,一直到了今天,我们所说的铜雀台,都已经不再是那座土台了,而是附着了许多英雄人物许多华美故事甚至许多文人想象的巍巍高耸的一个象征。
  遥想当年。铜雀春风,江山指点。
  当年的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等的意气风发;当年的曹植,“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何等的年少英姿,当年的文姬,胡笳十八拍的沉痛凄伤,觥筹交错之间,不知打动了多少的英雄豪杰;即使几百年后,杜牧的一首赤壁,又流出了多少不是二乔的美人的悲哀。
  转眼之间,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铜雀台,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当年的风流人物,无论是为达霸业雄心的修建者,还是以《铜雀台赋》的铺陈华丽而留名的书写者,曾经撼动历史的人们都早已经身化为一堆白骨。是与非之间,也只留待后人评说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