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一课》 蒂蒙图斯·卡波维兹[波兰] 当一只蝴蝶 剧烈地对折 它的翅膀 请将这当作一个沉默的呼唤 当一只受惊的鸟儿 它的一片羽毛 跌进一束光线 请将这当作一个沉默的呼唤 以这种方式习得 怎样没有声响地走路 大象用它圆柱般的腿 人们用他们的身躯 田野上的那些树木 缄默地站立着 像那些受惊吓者 竖起汗毛 《沉默的一课》,其题目便隐含了一种有节制的讽刺。人们不是生来就倾向于沉默,只是后来(甚至较长时间地)处于被扼杀、被取消声音的悲惨境况,从而被迫沉默。所以,沉默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一门功课,并且需要做那种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练习。 那么,那令人三缄其目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不难想见,当一些人被迫沉默时,定有另一种声浪甚嚣尘上,它压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样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人们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惶恐不安的生活? 诗从采撷大自然中一个现象开始,并且它像是从遥远的、被遗忘已久的大自然深处发掘出来的那种细微的片断,非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一双敏锐的眼睛所不能觉察:“当一只蝴蝶/剧烈地对折/它的翅膀”,“蝴蝶”,本来就给人一种不稳定的印象,而当它在某个瞬间将其翅膀“剧烈地对折”,即四下惊恐地谋求一种自我闭合,你可以想见肯定发生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在这只蝴蝶背后追赶和驱逐它的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于是沉默发生了。“请将这当作一个沉默的呼唤。”由此可见,在每一次的沉默背后,都有着难以形容的仓促和隐痛,有着(从力量的对比来说)弱者面对强者的那种悲愤,米兰·昆德拉曾将此称之为“利多斯特”(1,k。SI,捷克语,“利多斯特是~个人突然洞察自身的悲惨而产生的一种极度痛苦。”《笑忘录》)同样,“当一只受惊的鸟儿”的羽毛,“跌进一束光线”之中,也是那种突发的、惊慌失措的景象,是生活被击碎、被整个儿颠倒的时刻,其中必然孕育和包含着一种沉默。这里跌落的“羽毛”和上一小节的对折的“翅膀”有着互相呼应,关照的作用,都是属于那种只有用神经末梢来感受的对象,是一个受追赶的恐惧的灵魂在黑暗中所注视到的东西。 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才能掌握“怎样没有声响地走路”,在此诗人再次轻轻的流露了他嘲讽的讥笑。而且不只是人类,用他们大地般寂静的“身躯”行走在地面,还包括“大象”——如此重量级的生命,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放下它“圆柱般的腿”,以便无声无息地来来往往。这已经是一幅荒诞得有点滑稽的情景了。是某个暴君因杀人太多而难以入眠吗?人们不免这样问道。 最后一段再度把目光投向远处:像逃亡中的人们只能瞥见远方的地平线,向它投去惊疑的眼光:“田野上的那些树木/缄默地站立着/像那些受惊吓者/竖起汗毛。”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终于找到了某种凝然不动的对象(比较不安的“翅膀”和“羽毛”),但它们正是同样华若寒蝉的大地,在一种极度恐惧和痛苦之中,如同“受惊吓”的人一样“竖起汗毛”。从来没见过有人这样形容大自然中的树木,它远非宁静怡然。随风自得,而是出现在精神高度紧张的人视线上一个讼人晕眩的支点。 有评论者将这乎诗形容为“传达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气氛”,而同时还应该说,它的成功也在于其艺术上高度的精确和节制。每一小节基本上只有一个孤独幽闭的意象,与它所要体现的情绪十分接近和吻合;其余的东西仿佛都被省略,删节,被驱赶至无边的暗夜之中,和被驱赶至无边的暗夜之中,和被驱赶的受害者同处一处。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恰恰是被削弱的道德和美学立场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