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败支付的还是支付,社交支付真没价值,蚂蚁彻底放弃社交意欲何为

 菲诗小铺530 2017-06-12

能战胜腾讯的,一定不是另外一家社交或者游戏公司;同理,打败支付的,一定不会是另一个支付。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风险和回报,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所有对数据的论断基本都认同,数据的价值并不在于大,它的质量、性质以及谁拥有它,才决定大数据能被挖掘出来的价值。对腾讯来说,最独特、最有价值的数据源就是其海量社交数据。但社交数据对金融的价值并不大。

微信和微信红包虽然产生大量数据,也很及时,但这些数据大量重复,维度不够,跟支付的相关性也不大,在金融上难以使用。比如,腾讯宣布,微信和QQ支付(也即财付通)日均交易笔数超过6亿。而根据央行的数据,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平均整个中国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等)日均交易笔数4.5亿。

部分大于了整体,这怎么可能?

唯一的解释是,腾讯统计口径和央行不同。腾讯的交易笔数包含了红包的首发,而央行的统计里,支付业务是指“真正”的支付,而不包含红包这种娱乐性居多的支付。央行在《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解释,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量不包含红包类等娱乐性产品的业务量。

有人认为,微信红包+账户间转账的数量占微信支付的7成,真实的支付数据日均大概1~2亿笔,并不会超过支付宝。红包数据在维度和相关性上都里金融太远,这是腾讯做金融最大的障碍之一。

一个人把微信里的10块钱拿出来发红包,又抢回来,再发出去,这样来回10次,对个人来说,账户里的钱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微信支付的交易笔数增加了10笔,这样的市场份额有意义吗?这不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很多人就是把微信支付当作零钱包来用,把抢来的红包在线下的一些场景花掉,而把大额的交易、理财的资金放在支付宝进行。两个平台沉淀的不同数据,当然支付宝数据的丰富度更高。

另外单凭社交数据在现阶段并不能单独对用户进行清晰画像。比如微信如果定位了一个客户是高净值客户,那么跟这个人高频率社交的其他人,可能就会被微信判定为也是同一个圈子的高净值客户,这种方法,对客户的发展扩散可能会很快,但其实是非常不精准的。

这也就意味着腾讯很难建立自己的风控模型,并且把它应用到金融产品上。

2015年初央行准许民间征信机构试行,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迅速崛起,如今已经在租车、酒店、签证甚至是共享单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用的最多的还是支付宝的花呗、借呗,在微信上同样有着和借呗类似的产品,名为蚂蚁兵书,和借呗一样基于芝麻信用体系。但是门槛低额度最高可达五十万,用户只需在微信上查找“蚂蚁兵书”即可。

而同时拿到牌照腾讯旗下的征信产品,迟迟不能问世。在支付笔数上,微信支付或许能够超过支付宝;但在生态的厚度上,微信支付不如支付宝。

辗转三年,阿里系和蚂蚁金服彻底放下社交,这个失败的尝试,让蚂蚁金服认清了搭车阿里发展支付、固守大数据练好金融内功的前进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