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要你指点,不要你指指点点

 昵称903511 2017-06-12

我们要你指点,不要你指指点点

2017-06-12 时代邮刊 青年文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不同方面被“过来人”教育过,或许你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指导别人的人生,“我是过来人,听我的,我是为你好啊!”对于“过来人”的忠告,我们当然应该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但是,人生的路,并不是只有那一条,有时候“过来人”的话也未必就是力挽狂澜的神药。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的是指点,不是指指点点。



李明达

生于1975

IT行业


“千万不要拖了这个时代的后腿”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里面,一些自称“过来人”的人常常会给你各种各样的建议、提醒甚至就是禁令。但回顾这些建议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只要涉及新事物或者社会发展,就会错得离谱。

 

在IT领域,人们总是愿意用80后、90后来区隔新入行的小朋友们,但是我更愿意把1985年当成一个分水岭。85后一代,在乎自己在职场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尽管有时看上去有点本末倒置;他们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岗位是不是能够得到重视,是不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很少会有人在一家公司“凑合”一辈子,没有得到尊重、感觉职业发展受限,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而管理这些85后的,则是那些“穷”过、“奋斗”过的85前乃至70后,85后的价值观和想法对于他们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更愿意相信甚至迷信“职业平台”这个东西,殊不知互联网早已把“职业”与“职位”的联系打破了。85后可以潇洒地辞职,然后利用互联网远程为一家他所认同的团队工作,而这在70后眼里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矛盾由此产生,85前难以理解一个自认为很平常的“教诲”会直接导致员工离职,而85后则对考核没有量化,对“人治”的倾向嗤之以鼻。

 

社会在发展,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职业界限,接下来还会打破什么,我们难以预测。但比起一个接一个的颠覆,最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互联网的同龄人,越来越多的85前、70后开始成为令人不大喜欢的“过来人”,他们习惯用自己头脑中固化的经验来评估、论断一个年轻人,而结果往往会证明他们错得离谱。这恐怕也是一种颠覆,互联网天生就容不下止步不前,无论是产品,还是头脑。

 

作为75后,我周围的朋友都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创业者,他们有的已经淡出业界的视线,有的依旧在连续创业,干得风生水起。认真比较,不难发现,还能活跃在大家视线里的“老人”,都是对新事物持续好奇、对新人的“奇葩”抱以最大的宽容、无时不刻在寻求自我意识与员工意识间最大公约数的人。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个年头,距离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也有十几年了,很庆幸自己能够亲历整个过程,但也看到了今天业内所谓“过来人”给这个行业带来的阻力,并时刻警醒自己,社会的发展比大脑的处理能力快太多,千万不要拖了这个时代的后腿。


周帅薇

生于1994

大学刚毕业


“我还是想勇敢一回”

 

那天和同事闲聊到婚姻的话题,他反复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我强调,一定要找一个本地人,父母会有照应,以后诸如孩子上学的事情都好解决。他以一个外地已婚男士“过来人”的身份给我讲了他看到的、听到的或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各种两个外地人结合后的困难和隐患。

 

我的确见过两个外地人在这座大城市中生活、结婚、生子所遇到的困难。仅仅是婚礼要办三次就够费心的,他们骑着电动车一处一处看房,房子装修没人看,怀孕期间的心力交瘁,生子后父母请假过来帮忙,由于各种观念不合导致的相互生气……有时问题会接踵而来,让人毫无防备,溃不成军,旁观者永远都看不清。

 

但所有的困难都能想办法解决,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克服。外地人在大城市的结合会有一些想象不到的阻碍,但是成就感也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我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经历过了一个外地女孩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从生存到生活的过程。我学到了在家人关照的情况下学不到的技能,哪怕是做饭、租房、搬家。我经历的每一段路都有好心人帮忙,有同事、同学,还有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房东或者一些想不起来的陌生人,一路下来走得比较顺,回忆起的事情大多都是美好的、正面的,没有那些“过来人”描述的那么不堪。所以,我对我们到底要不要听“过来人”的忠告产生疑问。

 

经历不同,遇到困难和面对挑战会有不同的态度。本地人也一样,本地人的婚姻、生活就一定没有问题吗?只是遇到的困难不一样罢了。和什么人结婚,会遇见什么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还是想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个已经不那么陌生的城市里,再勇敢一回。


何娴

生于1987

全职妈妈


“我已经受够了这些好意的劝告”

 

从我怀孕到现在,“我是过来人”这句话一直不断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七大姑八大姨、我的朋友、我老公的朋友、孩子朋友的家长,等等,一直想让我吸取他们的经验来培养我的孩子。我已经受够了这些好意的劝告!

 

“好为人师”这个成语就证明了一种人的存在,这种人希望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意,所有的人都和自己想法一样。这种人和那些因关心而劝说你的人不一样,他们给建议不容许你拒绝,一旦你表达不满,他们就会说:“你怎么不识好歹啊?我这是为你好!”

 

比如他们会觉得孩子发烧是你给孩子穿的衣服太少,看不惯孩子穿纸尿裤、开裆裤,一直试图给你洗脑,还看不惯你阻止他们对孩子说“妈妈不爱你了”这类话,看不惯你阻止他们喂孩子吃零食……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告诉你,孩子就要照着他们那么养!

 

其实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对于别人给的建议大都是虚心接受的,我也希望可以多听一些意见,找到更适合宝宝成长的培育方式,但是有一些错得离谱的教育方式,我无法接受。

 

我会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改变培养方案,比如我会让宝宝在合适的时间戒奶,让他尽早学会上厕所,不逼着他叫叔叔阿姨,不逼着他分享玩具……所以,我的教育也不免会遭到别人的评判。

 

但是,无论觉得自己有多优秀,都不应该随意地评价他人的孩子和育儿方式。我希望“过来人”理解一下我们这些新手父母的心情。


王雨薇

生于1996

公司职员


“都是你的选择”

 

小时候,奶奶就告诉我们说要听“过来人”的话啊,不然会吃亏。长大后,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谈恋爱,只要父母一句“我们是过来人,长辈不会害你的”,大多数人都会低下头。但也有少部分人,不论对错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过,无论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后果都得自己承担,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我的表姐大学刚毕业,家里人要给她找对象。表姐属于唯唯诺诺的那种人,没有主见,从小穿什么衣服,买什么复习资料,就连报考的大学及专业都是家里人给她定夺的。因为她一直不拒绝也不答应的态度,家里人急了,天天打电话催她,说,给你介绍的这个人家里有钱,人也好,还是个老师,这样的对象以后打着灯笼也难找!“都是为你好,我是‘过来人’,相信我没错的。”“我有对象!”表姐突然喊了起来,那是表姐从小到大第一次反抗。

 

原来表姐和她男朋友已经谈了两年了。他们是一个学校的同学,男的家里不怎么富裕,但人还不错。表姐家里人听说男方家穷还远,都被吓住了,天天打电话做工作,父亲打完母亲打,母亲打完姨妈打,表姐左右为难。她妈说:“现在谈恋爱都是爱来爱去的,结婚后呢,谁能保证他还爱你呢?过日子都是柴米油盐的,爱能当饭吃?听妈的,没错的,妈是‘过来人’!”

 

表姐很平静地说:“妈,我知道您为我好,我知道您担心我以后受苦受累,但是这些我都不怕,毕竟我有手有脚,这个社会,只要人勤奋点是不会被饿死的。我和他都有上进心,我们一定会把日子过得漂漂亮亮的,到时候,我也会漂漂亮亮地告诉我的孩子:妈是过来人,但我也会尊重你,无论你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那都是你的选择,不要责备他人。

 

表姐的妈妈听完这番话,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意愿,把她交到了喜欢她的人手里。后来,表姐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中国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从小管到大,怕他走一点弯路,觉得他的人生只有听“过来人”的话才会顺畅。可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走什么样的路都在于自己,但是他也必须懂得,自己做的选择必须自己负责。


李超

生于1990

策划经理


“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超越你爸”

 

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领导或长者对于我们的事业、生活乃至人生上的指点。这其实是有区别的,有的人确实很优秀,指点得很艺术。

 

我曾经的一个领导与我有过如下的对话:

 

领导: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坚持下去。

 

我:这样就会成功吗?

 

领导:不,但是你选择别人认为正确的路,也不一定成功。

 

这段对话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说正能量吧,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嫌疑;说负能量吧,偏偏不是那么阴暗。反正我认为领导说得很对,我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路,虽然不知道能否成功。

 

优秀的人,对我做出过一些“过来人”的忠告,我从来都是慎重地思考,然后选择性地听取。还有一种是我从来不考虑的,我称其为“失败者感言”。这里的“失败者”是一个中性词。

 

中专刚刚毕业的时候,我16岁,去一家工厂上班,从工资800元干起,两年之后,月薪3500元。我想辞职转行,因为我不想一辈子做这种“熟练工种”。很多亲戚朋友苦口婆心地劝说我,工作稳定比什么都强,让我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说自己是“过来人”,我应该相信他们。可是我没有。于是,得知我到底还是辞职了,他们非常不理解。

 

这种劝说在三年后戛然而止。因为三年后我已经做上了工程师,工资比原来高出了一大截。那些“过来人”的指手画脚都不见了。原来,在他们的心中,钱是唯一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不过,工作上的“指点”没有了,生活上的还在,因为他们比我多活了那么多年。最后,这种指点也在三年后消失了,因为我的年薪达到了6位数。一个年薪达到6位数的人,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了。

 

有一次,我与一个朋友喝酒。酒桌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越长大,越发现我爸曾经说的话都是正确的。”

 

不知道这句鸡汤味很浓的话能感动多少小清新,不过我当时对他说:“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超越你爸。”


青年文摘·快点

摘自 《时代邮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