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
2017-06-12 | 阅:  转:  |  分享 
  
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

洪万选王永锋刘西欢

湖北省黄梅县人民医院(433500)

关键词:胁痛;胃痛;产后低热;梅核气;一贯煎方

一贯煎由清代医家魏之7创制,首见于《续名医

类案·心胃痛门》胃痛治验按语中。方由北沙参、麦

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六味药组成,具有养

阴滋液、疏肝调气的作用。凡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的

病证和诸变证,以本方为主出入加减投之,多获佳

效。现将笔者运用本方治疗杂症的体会介绍如下。

1胁痛(阴虚肝郁)

胡某,男,45岁,1998年6月来诊。主诉两胁隐

痛,每因劳累后右胁隐痛明显。患慢性肝炎病史已

历年余,病情时轻时重。某医院检查肝功能反复异

常,肝在右胁下可触及215cm,质中等硬,脾可触及。

近月来感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溲色黄,曾服疏肝

理气、和胃止痛方多剂,疗效不佳。余诊时两胁隐痛

加剧,眩晕不寐,口燥咽干,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纳

少,脘痛伴腹胀,形体日渐消瘦,舌红乏津少苔,脉弦

细偏数。

此乃阴虚肝郁,一贯煎证之属。法当清滋柔润。

拟方:北沙参、生地、麦冬、酸枣仁、柏子仁、枸杞子各

15g,当归、川楝子各12g,酒炒黄连115g,白芍、鳖

甲、丹参、郁金、五味子各15g。上药服6剂,夜寐能

安,精神日振,二便自调。药已对证,效不更方,续原

方出入。治疗月余,临床诸证消失,肝胁下1cm。1

年后随访,除劳累后偶有右胁隐痛外,余无不适。

2胃痛(血燥伤阴、气滞血瘀)

李某,女,56岁,1998年3月初诊。患胃脘痛5

年余。近3个月来胃脘痛明显加剧,痛连两胁,痛处

固定不移。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粘膜色红白相

兼,胃粘膜明显变薄,粘膜下血管暴露,诊为慢性萎

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纳少脘胀,稍

进油腻食物则脘胀痛加重,嗳气频频,大便燥结,小

溲色黄,形体日渐消溲。舌质光红少苔,脉弦细数。

此乃肝郁化火、灼伤胃阴、瘀阻脉络。治用疏肝气、

养胃阴、通络止痛。拟方:北沙参、麦冬、枸杞子、白

芍、延胡索、生地、乌梅各15g,蒲黄、五灵脂、当归、

川楝子、山楂、神曲各12g,酒黄连115g。服药10余

剂,胃脘灼痛明显减轻,食纳渐增,但食后胃肠仍不

适。原方去延胡索,加焦三仙12g,继服1月后,胃

痛得止,食增便通,精神转佳,仍有腹胀,脉小弦,舌

苔薄白,质略红。药证合拍,效不更方,前方增损后

改汤为丸,连服数月。1年后复查胃镜:胃粘膜萎缩

明显改善,肠腺化生消失。诊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

余无异常。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3产后低热不退(血虚郁热)

黎某,32岁,1992年3月初诊。患者于妊娠后

6个月施行引产术,术后月余,阴道流血淋沥不尽,

长期低热不退,体温3718~3817℃之间。妇科诊为

术后感染,给予抗炎止血治疗,发热未退,故邀余诊

之。刻诊:形体瘦削,精神欠佳,大便干结,失眠多

梦,神倦易汗出,肢体疲乏,食欲减退,口燥少津,脉

细略数。证属肾水亏虚、阴血暗耗。经文有曰:“精

气夺则虚”。阳失阴之守,阴气耗散,阳无所附,则致

虚热浮散于肌肤之间,惟之日久不退。治应补其所

失,复其所固有,养血滋阴为法,予一贯煎合补中益

气汤:黄芪30g,当归、枸杞子、麦冬、生地炭、北沙参

神失所主。治疗当补益心脾、化痰醒神。纵观“华佗

痴呆方”的组成,人参、茯苓、石昌蒲、酸枣仁补益心

脑不足、化痰开窍,共为主药;半夏、天南星、郁金、神

曲解郁化痰、清神醒脑;当归、白芍滋养心血,共为辅

药;柴胡疏肝解郁,小剂量附子微微生火以温阳化

湿;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补心

充脑、解郁化痰、开窍醒神之效。

临床运用时,应有轻重缓急之分。偏于虚者,则

重用补益药(如用猪脑髓取“以脏补脏”之义);偏于

痰者,则重用化痰药。因证施治,相得益彰。

(收稿日期:2003-08-25编辑:冀振华)

·33·2003年第25卷第11期湖北中医杂志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各15g,川楝子12g,旱莲草、茜草炭各24g,阿胶15g

(烊),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3剂血止,体温

仍在37℃以上,但不复汗出,二便自调,精神日振。

守方去茜草根、阿胶,加青蒿、制龟板、地骨皮各

15g,粉丹皮12g。又进3剂,低热退,身体复康。

4梅核气(阴虚肝郁,心肾不交)

赵某,女,32岁,1998年3月诊。二月前因患支

气管肺炎伴见胃脘灼痛,嗳气频繁,时有失眠,后渐

加重,曾在镇医院治疗,疗效欠佳来诊。患者近来自

感喉中如物附着,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某中医诊为

梅核气,用田七汤、越鞠丸治疗仍不见效,且失眠加

重,善太息,心悸,心烦口干,纳少脘闷,饮食日减,大

便秘结,小溲色黄。本院喉镜、X线食道钡餐检查未

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

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诊见:脉弦细,寸浮尺弱,舌红

乏津,有裂纹。证属阴虚肝郁、心肾不交。方用一贯

煎加酸枣仁、黄连、肉桂、夜交藤、香附子、合欢花。

服6剂后能安静入眠,诸症渐减,惟饮食仍少。上方

减枸杞子、黄连、肉桂,加神曲、厚朴、半夏、苏梗。再

服10剂后食增,咽喉异物感渐趋消失。后用上方加

减继服6剂,诸症悉平。

5体会

一贯煎原系魏氏为肝肾阴伤、津液枯涸、血燥气

滞所变生诸症而设。全方六味药,味甘者多而苦者

少,性微寒者多而温者寡,归经五脏咸备,兼入胃府,

合而功具滋水涵木,疏土养金、清热润燥。可谓立方

严谨,配伍精当,故恰当用于临床,每收良效。

魏氏创制一贯煎,除治胁痛、郁证、胃脘痛外,用

治血证、汗证以及妇女诸疾患,均以本方为基础,随

证出入。如肝胃不和者加柴胡、香附子;两胁痛甚者

加白芍、延胡索;气滞明显者加木香、枳壳;脾虚者加

淮山药、莲肉;兼夹食滞者加山楂、麦芽、鸡内金;夹

瘀者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临床辨证时,首先要详

审是否属肝肾阴伤、血燥气滞,把握舌红少津、咽嗌

干燥、脘胁疼痛、大便秘结、脉象弦或细数等特征。

如阴虚火盛挟痰,则应先祛其痰,待痰消,尔后方可

投以本方。如胸腹胀者,用生地黄、枸杞子,则当

酌情减量,以防出现膈窒闷之虞。若漫无法度,随意

用药,则非魏氏之原矣。

(收稿日期:2003-06-10编辑:任桂华)

·临证经纬·

山豆根致过敏1例

邵炜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34001)

关键词:山豆根;毒副作用;过敏反应

患者,男,50岁。感冒后引起咽喉肿痛,咽部充血,咽干

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浮。临床诊为急

性咽炎。

处方:玄参、生地各20g,大青叶、山豆根各15g,桔梗

10g,麦冬、板蓝根各30g,甘草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1剂后,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面部和手部出现浮

肿,面部有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

嘱患者停服此药,服息斯敏10mg,每天1次。2天后上

述过敏症状消除。为查出过敏原因,笔者取上述药材研成细

粉,每味1g,用凡士林调匀后,涂于前臂(面积1cm×1cm)。

结果发现,涂山豆根的地方有灼烧感及痒感。

鉴于此,原方除去山豆根,嘱患者继服3剂。初诊症状

消失,未见过敏反应发生。

讨论: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利咽。中医临床用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山豆

根所含化学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槐果碱、甲

基野靛碱及黄酮类衍生物。动物实验表明,苦参碱、氧化苦

参碱及槐角碱有抗癌活性。苦参碱有抗心律不齐作用,可用

于心律失常。山豆根对金黄色葡球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白色

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故对感

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较强,可用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

龈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等。山豆根还有抑制胃液分

泌的作用,对动物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1\]。笔者从

事中药工作多年,仅此1例出现山豆根过敏反应,其机理尚

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筠默,王恒芬,许长照,等.中药研究与文献检索.上海:上海远

东出版社,1994.156.

(收稿日期:2003-01-02编辑:任桂华)

·43·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第25卷第11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