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官制名词解释大全

 Povetkin 2017-06-13
官 制
 
史:官名。①商代置,原为守边武官,后成为掌管祭祀或记事的史官。卜辞称“作册”。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又有太史、内史、外史、南史等称。②古代官佐之称,职掌起草文书和记载政事。

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之称。周代王与诸侯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分上、中、下三等。自秦汉始,中央部门置九卿。至东汉,九卿之长都加卿字,如太常卿、大理卿等。北魏以后,卿以下增设少卿。清代常以三至五品卿作官僚的虚衔,称“京卿”。参见“卿大夫”。

太史:官名。周代掌策封、记事、编史,并兼管祭祀、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等,为权位较高的大臣。秦汉置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有专门修史的著作郎,太史仅掌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为太史局,后改称司天台。宋置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改称太史院,另有司天监仅存空名。明清称钦天监,专掌天文、历法,另由翰林院掌修史,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司徒:官名。西周始置,金文或作“司土”。春秋沿置。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晋因避僖侯名讳,改称中军。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称“司徒”,均为三公之一。后成虚衔。明废。
司马官名。1.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掌军政、军赋及军旅等事。汉武帝时废太尉置大司马,位居三公之首,实掌全部政务。后世别指兵部尚书;2.汉设:大将军营五部,各置军司马一人,专掌兵事。魏晋至宋,司马都在将军之下,为综理军务参与军事谋划的军府之官。隋唐又为各郡佐官,明清因称府同知为“司马”。

司空:官名。周代置,掌管工程,金文作司工。春秋时宋国因避武公名讳,改为司城。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总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汉光武帝时称司空。两晋南北朝多作权臣之加官。隋至宋,成为虚衔。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官名。西周置,春秋、战国时沿置。周为六卿之一。掌刑狱、纠察等。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

太师:官名。①西周置,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位居首。原为军队最高统帅,后成为辅弼国君的高官。战国后废。汉又置,位在太傅上。历代相沿,多以三公为大臣加的虚衔,以示恩宠,历代皆以之为最高荣典;②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西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师;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少。北朝魏齐时继设。隋以下历代不变。明清时代成为虚衔,历代皆以之为最高荣典;③周代乐官之称。

太傅:官名。①西周置,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公,位居其中,为国君辅弼之官。战国后废,西汉复置。西晋初期与太保犹为实官,共当宰相之任。以后历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职;②指太子太傅。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师”

太保官名。①西周置。三公之一,位居太师、太傅之下,为国君辅弼之官。秦废,西汉复置。此后历代相沿,多为大官优礼虚衔,并无实职。②晋指太子太保,辅导太子之官。隋唐后为虚衔。参见“太师”。

少师官名。①西周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或三孤,协助三公辅弼国君。春秋时,楚国设以为辅导太子之官,无定员。北周后,历代沿置,多为优礼大臣的虚衔。②指太子少师,历代辅导太子之官。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

太宰官名。殷置,在周也称冢宰。位列《周礼》六卿为天官。职掌统领百官,是辅助天子治理国事的重臣,故后世以冢宰为宰相别称。此官春秋列国尚多沿设,秦、汉以后多废。晋因避司马师讳,曾改太师为太宰。宋徽宗一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明清也尊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六卿官名。①古代天子六军,其长官合称六卿。亦执掌政务。《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隋、唐以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②春秋末晋国的范、中行、知、赵、魏、韩氏六族世为晋卿,故合称六卿。

相国官名。春秋时齐景公始置左右相,后为齐强大的卿大夫所世袭。战国各国沿置,又称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只有楚国设令尹而不设丞相。秦以后遂为辅助皇帝的最高官职。唐以后多为实际居宰相位者的尊称。明清为内阁大学士的尊称。

庶长官爵名。春秋时秦国始置,掌军政大权,地位相当其他各国的卿。商鞅变法所定二十等爵中,十级至十八级都是庶长。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汉代除沿秦二十等爵制外,武帝又创武功爵十七级,第十级亦为左庶长。

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与其他各国的卿或相国相当。明清称知县为令尹。

大良造官爵名。又称火上造。战国初期秦的最高官职,掌军政要务。商鞅定二十等爵列为第十六级。秦惠王时设相国代其职掌,大良造便主要用为爵位名。汉代沿用。

柱国官名。战国时楚国置,一称上柱国。原为守卫都城之官,后为最高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北魏设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西魏设八柱国,掌禁兵。北周增设上柱国大将军。隋、唐仍设上柱国、柱国为武官最高品级,以奖励战功。以后沿用作加封功臣的勋号。清废。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古谓天子之女,公为之主婚,故名。始于战国。汉代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为长公主,其姑母为大长公主。历代皆承汉制。

驸马官名。原为皇帝近侍官。汉武帝置驸(副)马都尉,掌皇帝副车马。魏晋后,为授给皇帝女婿的称号,非实官。后即用以称帝之婿。清代称“额附”。

三公官名。周代三公:一说为司徒、司马、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是分别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唐宋以后成为表示荣宠的虚衔。

丞相官名。始置于战国秦,又称相邦,为百官之长。秦以后为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理国政。秦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初改称相国旋复旧称。西汉末改为大司徒,东汉末复旧称。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司徒、大丞相、相国,多由权臣担任。唐玄宗开元初一度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孝宗时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中书省及各行中书省均置左右丞相。明开国后不久废丞相。旧时常用作宰相的通称。

宰相中国古代直接对君主负责,总揽国政、统率群臣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均另有正式官名,职权大小亦有别。秦、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掌国事,但实权则归尚书。魏晋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及统兵大将军等执政官为宰相。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以后以他官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官称,与其副职参知政事合称宰执。神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又改为左右丞相。元以中书省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开国不久废丞相,宰相实为内阁大学士。清代军机大臣总理国事、军务,为实际上的宰相。

左丞相官名。春秋齐景公设左右相各一。战国秦武王设左右丞相。秦、汉都曾设左右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与丞相大体相当。北齐、北周亦设左右丞相,唐一度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左右丞相。以后南宋、元、明初都曾置左右丞相。后废。参见“丞相”。

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副,掌监察、弹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朝庭的监察长、秘书长。西汉时往往递补相位。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称大司空,东汉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隋唐复置,为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执法。唐以后权力己减,至宋缺而不补。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废。

大司空官名。原为古代掌工程之官。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复旧称,不久又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合称三公。东汉称司空,明清用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御史官名。殷代甲骨文已有记载。秦以前为史官。秦汉以后改称侍御史,助御史大夫掌纠察。另有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魏晋南北朝随事设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分掌纠举、考察官吏及推审狱案等。明清设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州县。明代另有分任的巡按御史、巡漕御史等。

太尉秦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武帝改为大司马,加将军之职。东汉光武帝复称太尉。后历代时有废置,但渐为加官虚衔。宋以后多用为对高级武官的敬称。元以后废。

大司马官名。《周礼》有大司马,主兵。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常与大将军联称为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初为三公之一,不久改为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之一。南朝刘宋及北魏曾置,陈为赠官。明清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九卿中国古代九种官名。周代为六卿和三少。秦汉为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是中央各行政部门的长官。魏晋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部分事务,职任减轻。明清有大小九卿。

郎中令官名。秦汉为皇帝侍从和宫殿宿卫诸官之长,为九卿之一,权位显贵。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属官甚多。东汉末复称郎中令。

太仆官名。《周礼》有太仆,掌传王命,侍从出入。秦汉时为九卿之一,掌皇室车马及马政。南朝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改。

廷尉官名。秦始置,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汉景帝曾改称大理,武帝复旧称。东汉后或称大理、廷尉卿。北齐至明清均称大理寺卿。

大司农官名。汉景帝时改秦代治粟内史为大农令,武帝改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掌租税钱粮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魏以后或称司农、司农寺卿。唐高宗曾称司稼,不久复旧称。掌仓储。金、元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救荒及学校等事。明初置司农司,不久遂废。习惯用为户部尚书的别称,简称大农。

大司徒官名。《周礼》有大司徒。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改称司徒。御史台官署名。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称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中丞。历代多沿而不改。唐武则天曾改称肃政台,旋复旧称。明清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常为统军军将的称谓。战国及秦为高级武官。汉代将军名号很多。魏晋南北朝更甚,但常置并司专职的为数很少。唐于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各大将军下均置有将军。又唐、宋、元均以将军为武散官。宋、元、明的殿廷武士亦称将军。明代总兵官也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清代有只授给皇族作为爵号的镇国、辅国将军;有专由满人充任的作为驻防各地八旗军长官的江宁、成都等将军;有临时统兵出征的扬威、荡寇等将军。还作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的封赠官阶。

将作大匠官名。秦置将作少府,西汉景帝改称将作大匠,掌宫室、陵墓、宗庙及其他土木建筑。东汉、魏晋承袭。南朝梁时改为大匠卿,北齐改称将作寺大匠。隋至辽,多称将作监大匠。元代设将作院院使,职掌已变。明初并其职入工部。

谏议大夫官名。西汉置谏大夫属光禄勋,东汉改称谏议大夫,无定员,掌侍从规谏。隋唐时隶属门下省,共4人。宋置谏院,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辽、金时沿置,明初也曾置此官,旋即废。
光禄大夫官名。汉武帝改称战国时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为光禄勋属官,掌顾问应对。魏晋后,为加赠之官,无定员,如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唐以后为文职官称号,品秩渐升。唐光禄大夫为从二品,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

大夫①官爵名。秦以前统治者,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应对顾问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唐宋有御史大夫与谏议大夫。参见“卿大夫”。②隋唐后用为高级阶官的称号。清为高级文官的阶官。③宋代医官的最高官阶。后俗称医生为大夫。

官名。战国至汉县行政长官名。历代沿袭,明清改称知县。又历代中央最高机构长官有称令者,如中书令、尚书令等。中级机构长官亦有称令的。明清只有宗人府主官称宗人令及宗令。

名。多作为佐官之称。汉代除中央各部门有丞外,所属各官署均有令、丞。县令下亦有县丞。唐宋时,尚书省仆射之下设左右丞。清末内阁及各部长官亦置。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原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为侍郎。唐以后三省六部均以侍郎为其长官之副,官位渐高。至明清为正二品,与各部尚书同为本部长官。

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西汉置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平帝曾置虎贲中郎将,以统虎贲郎。东汉以后常用为统兵将领之称。唐代各卫置中郎将,为低级武官。宋初曾用为虚衔,以后不置。

昭仪皇帝妃嫔的称号。始于汉元帝时,位居妃嫔之首。魏晋至明,地位渐降。

婕妤又作“倢伃”。皇帝妃嫔的称号。始于汉武帝时,魏晋至明多沿置。

美人皇帝妃嫔的称谓。西汉始置,东汉至明皆沿称。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隋以后多沿置。清朝皇后下设皇贵妃、贵妃。
贵人皇帝妃嫔的称号。始置于东汉光武帝,位仅次于皇后。至清,位降至妃嫔之下。

才人皇帝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沿置。

尚书官名。战国始置,又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尚书掌文书章奏,权任渐重。成帝置尚书五人,始分曹办事。东汉置尚书台,协助皇帝理政,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理事更繁。隋唐时中央设三省六部,尚书省即三省之一,职权益重,其属下六部尚书为各部长官。宋以后,三省分立渐成空名,行政统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但以尚书官属隶属其中。明初以后废中书省,仍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改。

六曹官署名。1.东汉尚书分六曹治事,即三公曹、吏部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民曹。一说为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魏晋后多有变更,隋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又称六司。唐代各州佐官功、仓、户、兵、法、士六曹的统称。

尚书省官署名。东汉称尚书台或中台。南朝刘宋时改称尚书省,下设各曹,为中央执行总机构。隋唐成定制,称尚书省,亦曾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为三省之一,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元废置不常。明废。

尚书令官名。秦始置,西汉沿置。原为少府属官,掌文书奏章。汉武帝时以宦官任,后权任渐重。东汉为尚书台长官,总揽政令,直接对皇帝负责。魏晋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初因李世民(唐太宗)曾任此职,故其后不置,尚书省长官只设左、右仆射。宋代位高,但为亲王及使相兼官,非实职。明废。

仆射(yè)官名。秦始置,汉代于侍中、尚书、博士、郎官中各置仆射,为其领班。东汉尚书仆射是尚书令之副,权任渐重。魏晋后与尚书令同居相任。唐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初期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后如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非宰相而仅为荣衔。宋初沿唐制,神宗改革官制,以尚书左右仆射充宰相。南宋后废。

侍中官名。秦官,西汉沿袭。为郎中以上加官,无定员。侍从皇帝,出入宫廷。因亲近皇帝,地位趋重。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北魏亦重其官,呼为小宰相。隋改为纳言,为门下省长官。唐复其旧称,一度改称左相,但因官位特高,只作加官。无同平章事头衔即非真宰相。北宋仅存其名。后废。

给事中官名。秦置,西汉承袭,东省废,魏重置。为大臣加官,无定员,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晋成为正官。隋唐后居门下省要职,掌匡正政令违失,位居侍郎之下。元时兼修起居注。明仿宋代给事中分治六房制度,定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抄发奏疏,稽察违误,权任颇重。清代仅设六部掌印给事中、设满汉各一人,隶都察院。后尊称给谏。

西域都护官名。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始置。治所在乌垒域(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出任,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颁行朝廷号令,统领和管辖西域诸国。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新莽末年(23年前后)遂罢。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复置都护,次年复废。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以长史平定西域,遂任为都护,并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永初元年(107年)后,不再设置。

内史官名。1.西周始置,又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掌文籍、册命爵禄。春秋时承袭。2.秦始置,治京畿地方,相当于后世京兆尹。3.自西汉起,诸侯王国置,掌民政。隋省。4.隋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为内史令。5.清初置内史,相当于后来的大学士。

京兆尹官名、政区名。秦置内史,综理京师事。汉武帝改右内史为京兆尹,辖12县,长官谓京兆尹。三国魏辖区称京兆郡,官称太守。西魏至隋官复称尹。唐改雍州为京兆府,因常以亲王任州牧,故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民国初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改府尹为京兆尹。

左冯翊(冯píng)官名、政区名。汉武帝改左内史置。职掌同于郡守,辖区等于一郡。辖境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东汉移至高陵县(在今县西南)。三国改辖区为冯翊郡、官名冯翊太守,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官名、政区名。汉武帝改主爵都尉置。职掌等于郡太守,辖地为三辅之一,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户县、咸阳、旬邑以西一带。治所在长安(今西安)。东汉移至槐里(今兴平东南)。三国改辖区为扶风郡,官名扶风太守。

刺史官名。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置一名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县,官卑任重。成帝、哀帝时都曾将刺史改称州牧。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增加地方长官权力,改称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为地方重臣,后多演为割据势力。三国至南北朝,多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号,权力很大,不加将军称号者称单车刺史。隋以后,刺史为一州行政长官。中间隋炀帝及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刺史改称太守,不久仍复旧称。唐代中期以后,节度、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同时辖境内各州刺史为其属官,刺史职位渐轻。宋制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虚衔,以后渐用作知州的别称。

州牧官名。西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后曾废置。东汉灵帝时,州牧地位提高,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参见“刺史”)。后历代设都督、节度使等,州牧之名遂废。唐宋时惟在京师或陪都虚设州牧,以亲王任领,为名义最高长官。清代州牧亦为州别称,和东汉州牧的权力已不能相比。

郡守官名。战国始置,原为武职,守边郡。后渐成地方长官。秦代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各郡置郡守为其长官。汉景帝时改为太守。

太守官名。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正式称郡太守,为郡之长官。后代相沿。南北朝时州郡区别渐小,至隋初废州存郡,刺史即代太守之任。后只有隋炀帝、唐玄宗暂改州为郡,置太守。宋以后,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县令县的长官。秦汉以后,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称长。唐代县分上、中、下三级,不再分称令长。宋虽存县令之名,事实上多以朝官知某县事行其职。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

县尉官名。秦汉置,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掌县之军事。历代所置略同。唐代常为进士出身者初任之官,京畿县尉职任更重,宋以后渐轻。明废。

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始于战国魏国。秦设乡三老。西汉增置县三老、郡三老。乡三老以50岁以上德高望重者担任,县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上计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政绩之法。战国时群臣须于年终将赋税收入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考核,称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户口、钱粮、垦田数等编写入簿,呈交郡、国,由郡守、国相汇编,以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由尚书主持。

二十等爵战国、秦汉时的爵位等级。商鞅定秦军功爵二十级,依次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后亦称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后亦称通侯、列侯)。一至四级相当于士,五至九级相当于大夫,十至十八级相当于卿。战国时秦五大夫以上有食邑。汉初公大夫以上有食邑,以下得免役。文帝后,改为五大夫以上才可免役。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武帝讳改通侯,又改列侯。汉二十等爵之最高一级。有在封邑征税之权。其封地行政一般由中央派的相执掌,列侯本人不预闻。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封号,可按所封食邑户数享有封税,但无国邑。南北朝沿置,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典农中郎将官名。三国魏置于屯田之地,掌农业生产、民政和租税,权任如太守。魏末改为太守。又有典农校尉,职掌同。

军师官名。《通典·职官》认为是监军之职,掌监察军务,也参谋军政。始见于东汉,隗嚣曾聘平陵人方望为军师,又袁绍也请卢损为军师。魏曹操以荀彧为军师,“军国选举之刑狱法制皆使决焉”。蜀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晋避司马师讳改为军司,也用以量节军务所宜,内中尤以太尉军司最为重要。南朝宋齐以后,此官废。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由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中书省官署名。魏晋始置,秉承君主旨意,掌机要,发布政令。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三省之一。隋称内史省、内书省,唐曾称西台、凤阁、紫微省,不久复旧称。其长官在魏为中书监与中书令,隋仅存中书令,唐中书令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元代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并设行中书省。明初革去中书省并废宰相,机要之任归于内阁。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任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司尚书奏事。曹丕称帝,改设中书监、中书令,秉承君主意旨,掌机要,发布政令。沿至唐代,只授给有特殊资望者,实际任宰相者多仅授以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制略同唐。元代中书令权位最重。隋代曾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一度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明废。

门下省官署名。晋改东汉侍中寺置。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元废。原是皇帝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渐大,北朝成为中央政权机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共掌机要,审议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长官为侍中,有时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职。

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有秘书监,典司图籍。晋设秘书寺,置监丞等官。后改为秘书省。唐曾改称兰台、麟台,领太史、著作二局。明代并入翰林院。

监察御史官名。始于隋唐,唐属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中的察院,掌监察百官,纠视刑狱,整肃朝仪,巡按州县。位低而权广。明清设都察院,通掌弹劾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等。监察御史冠以某某道名,分道负责。

都督官名。1.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始置于魏文帝时,掌诸州军事兼任刺史。魏晋南北朝称大都督或都督中外诸军事,亦为最高军事统帅。南宋偶以都督、同都督督帅诸路兵马,由执政官临时出任。元代大都督专领钦察亲军。2.地方军政长官。魏晋以后,都督诸州军事常兼州刺史,掌本区军政。唐在各州大、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中期后名存实亡。3.西魏、北周及隋文帝时在府兵各军府中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4.明最高军事机关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后成虚衔。5.辛亥革命时最高地方军事长官。

护军官名。秦汉临时设护军都尉调节各将领之关系。魏晋后,设护军将军及中护军,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将军共掌中央军队。唐以上护军为勋官之号。后期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由宦官充任。清以守卫宫城之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官。

九品古代官职的品级。魏晋始立九品官阶;自北魏起,每品分正、从,四品以下每品正、从又各分上、下阶,凡三十等;唐宋武职三品以下分上下,文职同北魏。隋及元、明、清仅分正、从,十八等。如清代知府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官名。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与门下省长官侍中(皆为三品官)任宰相,若以他官任宰相,则加“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宗永淳以后,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代替。

同平章事 官名。唐制,皇帝选大臣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简称同平章事。宋初沿唐制,元丰时废。南宋初仍沿称,孝宗时废。凡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者均为虚衔。参见“同中书门下三品”。

参知政事官名。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加此名。宋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时废,南宋恢复。元代各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各行省副长官。

枢密院官署名。五代后唐改后梁崇政院而设。宋沿置,掌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与中书省合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及汉人枢密院。职掌分别相当于兵部、吏部事及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除枢密院外,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废。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担任,由此干预朝政,有的甚至废立君主。后梁改为崇政使,以皇帝亲信大臣出任。后唐复旧称。实权有时超过宰相。宋代与中书省之同平章政事共同负责军政要务。有时也称知枢密院事,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清代常用作军机大臣的尊称。

六部官署名。隋唐以后中央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统称。六部统属于尚书省,是分掌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贡举、军政、刑法及工程营建等各方面政务的机构。元代改将六部属中书省。明废宰相及中书省,六部无所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提高。清代渐增新部,六部之名遂废。

三馆汉武帝时设钦贤、翘材、接士三馆,以招集才智之士。唐设弘文(昭文、修文)、崇文、国子三馆,为士子修习之所;另有昭文、集贤、史馆掌藏书、校书及修史。宋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另设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为中央教育机构。

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始选有文学的朝臣任之。德宗后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与秘书,因常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制诰,参与机要,故被称为内相。唐后期往往由此升任宰相。北宋为专职。后地位渐低。明代为翰林院长官,掌文翰,备皇帝顾问。清废,以大臣充翰林院掌院学士,下设侍读、侍讲学士。清末复置,位在侍读学士之上。

吏部官署名。魏晋始置,由东汉尚书下设之吏曹而来。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官吏考核、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历代沿置。清代并其职于内阁。

户部官署名。三国以后常设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改为民部尚书,唐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历代沿置。清末添设民政部掌民政,度支部掌财政,户部遂废。

礼部官署名。始于北周。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礼仪、祭祀、贡举等。历代沿置,清末始废,改设典礼院。

兵部官署名。隋唐始置,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兵部尚书,掌武官的选任、兵籍、武器及发布军令等。历代沿置。唐天宝中曾改称武部。

刑部官署名。西汉成帝置三公曹掌决狱案。东汉增置二千石曹主盗贼词讼等事。晋初置三公尚书,后改以吏部尚书兼领刑狱。南朝刘宋守设都官尚书,隋初改为刑部尚书,刑部遂成为六部之一。仍掌国家法律、刑狱之事。历代沿置。唐天宝中曾改称宪部,清末改为法部。

工部官署名。隋唐始置,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工程、工匠、屯田、交通水利等政令。历代沿置。清末改为农工商部。总管官名。1.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北周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隋及唐初各州及边镇设总管和大总管。北宋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总管由各级地方长官兼任,掌路或府、州兵马。辽、金各总管府及元各路总管府的总管、都督总管等都兼管民政。2.军事长官。隋初和唐初的行军总管为出征时军队的主帅。后唐时最高军事统帅有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宋钦宗时设东、西、南、北四道都总管分帅四方勤王军。3.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元代中央和地方有各种负责专门事务(如工匠、赋税)的总管府、都总管府,都设有达鲁花赤和总管。清内务府及总管大臣,掌宫廷事务,属官有行宫总管。宦官首领称总管太监,俗称总管。

节度使见“军事”中的“节度使”。

留守官名。始于隋唐,皇帝出征或巡行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可便宜行事。陪都和行都也常设留守。辽金时五京都设留守,总理其地军政。元常设大都留守,掌守卫都邑,供应皇室,修建宫室。明中都留守仅为守护皇陵而设。

招讨使官名。掌镇压反抗、招降伐叛等。唐宋多以文武大臣或地方长官兼任。辽金沿边诸路常设有招讨司,由边区部族兵长官任招讨使。元代在今西藏、青海等地亦常设有招讨使司。明代专设于西南地区,由少数族首领任之,遂为武职土官。

判官原为唐代制度规定的四等官(长官、通判官、判官、主典)中第三等官的通称。因负责具体处理官署文案,故也称判案官,简称判官。唐代中期以后,派出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以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当判官,以佐理事务。后节度、观察使等也皆自选判官,以备差遣,均非正官。宋代沿置于各州、府,选派京官任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中央三司、群牧与各经略、宣抚、转运使等也设判官,职位比副使稍低。元代设于各路总管府于州,无定员,位渐轻,清代改为州判。

都点检官名。后唐时,皇帝亲征或出巡,临时设大内都点检。周世宗置殿前司都点检、副都点检,掌禁军,位在都指挥使上。宋初废。辽金均设都点检、副都点检,执掌禁军。

都指挥使官名。五代始置,为统兵将领之称。宋殿前司、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及各军都设此官,掌步、骑指挥名籍及军事、狱讼诸事,。元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明于各都指挥使司均设都指挥使一人,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统于五军都督府。京卫及外卫均置都指挥使司,长官称指挥使。

转运使官名。始于唐。初称水陆发运使,以地方官兼任,管理洛阳、长安间粮食、布帛等的运输。玄宗开元中改革漕运,设河南江淮转运都使,以中央官兼充,专掌南北运输。代宗以后,设诸道盐铁转运使以兼掌东南漕运及盐铁专卖,常由宰相兼领,并于诸道分设巡院。宋初设专职都转运使、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督察地方之权;后兼理边防、钱粮、巡察、治安等事务。辽金设诸路转运使;金代京城另设都转运使,掌赋税、运输和仓储。元至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

提刑官名。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宋初设于各路,掌所属州之刑法和监察,兼管农桑。其官署称司,号宪司。金置提刑使,后改称按察使。明清于各省置提刑按察使,掌司法。参见“按察使”。
提辖官名。宋代路或州所置武官,为提辖兵甲盗贼的简称,南宋榷货物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及文思院、左藏库等皆设提辖领之。

按察使官名。唐朝贞观初仿汉刺史制度,遣使巡视地方,考核吏治,始有巡抚、按察之名。景云二年(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后改名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实际上道一级的行政长官,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以后节度使也往往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之外设提点刑狱,为后世按察使前身。金改提刑使为按察使。掌一路之刑法和官吏考核,职能与唐代按察使已不相同。元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长官,又称臬台或臬司,主管一省司法,别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期以后渐成巡抚属官。清代也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

通判官名。原为唐代制度规定的四等官(长官、通判官、判官、主典)中第二等官的通称。在官署内陆位次于长官,负责连署文案。宋初仅州府保留通判,为州府长官之助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之权,号“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农田水利和粮运等,职任远比宋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

市舶司官署名。唐于广州设市舶使。宋于东南沿海通商城市设提举市舶司,设提举官。掌查检商船,征收商税,收购商品与管理外商等。元明称市舶提举司,设提举官。清废。

三司官名和官署名。1.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2.唐重要狱案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合审,称三司。3.五代、北宋为中央盐铁、户部、度支,三部门的合称,统掌国家财政,长官称三司使。元丰后废。4.明称各省指挥、布政、按察使司为三司。5.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三司使官名。唐代中期以后,以财务行政渐趋繁杂,设户部(也称“判户部”)、度支(也称“判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三使,以大臣分判,分别管理租税、财务收支及盐铁专卖等事务,末年多以宰相兼领,三使渐趋合一。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正式设置三司使,主持国家财计。北宋三司使也为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地位亚于宰相。元丰五年(1082年)改官制,停设,职掌归并于户部尚书。

行省元代除中书省直辖京师附近地区外,在全国各地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各设丞相、平章等官,总揽行省政务。明除两京直辖外,改设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行省,简称省。清以后增至二十二行省。

内阁官署名。明初为加强皇权废丞相,另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成祖时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入文渊阁参预政务,称内阁。仁宗后,其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等,实握相权。清内阁职权渐低。清末仿立宪国制,设责任内阁为全国最高政务机关。

大学士唐代为文学著作之官。宋代多系优礼大臣的官衔。明初废丞相,仿宋殿阁学士制设立,充皇帝顾问。中期已成内阁长官,草拟诏令,批答奏章,品位低而实握相权。清代大学士官虽一品,但职权为军机大臣取代。资望特高之大臣亦授予大学士作荣衔。大学士都以殿阁名入衔,如武英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

军机处清代辅助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改军机房置,全名办理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多时达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按其资历分称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通称大军机;设僚属军机章京多人,称小军机。军机处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议处理军国要务,并按照皇帝旨意发布政令。宣统三年(1911年)内阁成立后撤消。

钦差大臣官名。明代凡皇帝亲自派出处理大事的官员称钦差。清代沿袭。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印章)的称钦差大臣,简称钦使,权威更重;统兵者称钦帅;驻外使节称钦差出使某国大臣。

厂卫明代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锦衣亲军指挥司,简称锦衣卫。本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太祖为加强皇权,令其兼理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长官为指挥使,设有同知、佥事、镇抚司等官。其下设有官校,专司侦察。东厂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第二、第三人充任提督。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下有隶役、缉事等官,均由锦衣卫拨给。诸事可直接上报皇帝,权过锦衣卫。西厂设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太监汪直任提督,其权势超过东厂。后因反对强烈,废。武宗时一度恢复,旋废。其时又置内行厂,由权宦刘瑾任指挥,权在东、西厂之上。刘瑾死后废。厂卫是镇压反抗、加强专制统治的特务机构,往往成为权臣和专权宦官打击异己的工具。

太监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和少监,后用作宦官的通称。明代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为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之官。中期后太监有监军、出使、镇守及侦伺官民等权。清代削减其权,设总管太监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翰林院官署名。唐始置。玄宗时选文人为翰林侍诏。后设学士院,以翰林学士供职其中,备皇帝顾问。宋代翰林学士院主要掌内廷起草诏旨。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掌修国史,进讲经史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等,统称翰林。

钦天监官署名。掌观天象,推演历法。秦汉以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代始设太史局,后改为司天台,隶秘书省。宋、元与太史局、院并设司天监。明清改为钦天监,设监正、监副。

内务府官署名。清代特设的专管皇室事务的机构。掌皇宫内典礼、仓储、财务、工程、警卫、刑狱等事务,不与外廷行政系统相混。长官称内务府总管大臣,以满族王公大臣兼任,无定员。设有七司三院,统管太监。

知府官名。宋代于设府之处命朝臣出任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正式称知府,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沿置。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按照300人一佐领(牛录)、五佐领一参领(甲喇)、五参领一旗(固山),先后组成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为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组织。皇太极时又增加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后,其生产意义日小,八旗军和绿营兵共同构成全国的统治工具,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等在某些地区并存。旗人和汉人的下层人民一样受奴役和压迫。

亲王爵位名。始于南朝末。隋代授予皇子和皇帝的叔伯兄弟,唐授予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宋明各代多相沿不改。清代皇室封爵的第一级为和硕亲王,多封予王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总督官名。明初于用兵时临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成化时始设两广总督,后各地渐置,遂成定制。清代始正式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至三省,综理军民政务,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衔为从一品。实际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

巡抚官名。始于明初。宣德时于关中、江南等处专置巡抚,后与总督同为地方长官。清代为省级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比总督稍低。俗称抚台、抚军。布政使官名。明代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十三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省级行政长官。后权任转轻。清代又称藩台或藩司,为总督、巡抚属官,专理一省财政和人事,与按察使(又称臬台或臬司)并称两司。

知县官名。唐代佐官代理县令称知县事。宋常派朝官知某县事。明代始正式成为一县长官之称。清沿置。

提督官名。明代守卫北京之京营设有提督,南京设操江提督。中期后多为巡抚兼任。万历时始专设提督。清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受总督或巡抚节制,为一省的高级长官。江海地区设有水师提督。另有提督某省学政等官。

总兵官名。明代镇守边地的有总兵、副总兵,无定员,驻守一方的称镇守,分驻一路的称分守,驻地称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征,事后归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清代于绿营兵中置,受提督节制,掌本镇军务,又称总镇。京城步军统领下设有左右翼总兵。

参将官名。明代置于守边的总兵、副总兵下,无定员。清代置于绿营兵中,位次于副将,统本营军务。京师巡捕五营亦设有参将。又漕运官与河道官所辖武职均有参将。

未入流古代官制自三国魏以来即定为九品,历代相沿不改。隋唐将九品以内称为流内官,九品以外复设流外官。流外官多为胥吏,其升为流内者,称为入流。宋元以后,皆沿唐制。明清将流外官统称为未入流,不再分品秩。

命妇古代有封号妇女之称。宫廷内妃嫔称内命妇,皇帝姑、姐妹、女及太子亲王女与大臣母妻为外命妇。命妇享有各种礼仪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母妻。

册封古代帝王授给所属君长、少数族首领、宗室、异姓王及嫔妃封爵的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予封爵的册文,连同印玺一同授给被封者。

诰封明清对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称诰封,五品以下称敕封。多在庆典时颁给。

封典皇帝给予臣下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始于晋代,其制历代有别。

谥法古代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以“褒善贬恶”为名,评定称号,称为谥法。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给。东汉以后民间有私谥。

回避旧时防止官吏徇情的制度。如一般文官不得在原籍或本籍任职。亲属不可在同一机构或同一地区任职等。

副将官名。南宋时武职,位在正将之下。清代次于总兵,总揽一协军务,亦称协镇。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理催护粮艘等事。

知州官名。宋代派朝官任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时正式为州长官的名称。知州有二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地位稍低于知府),另一种为散州知州(地位同于知县)。

贝勒满语。满族贵族称号。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其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在此之前,其位等于后来的亲王。参见“民族学”中的“贝勒”。

国公爵位名。晋代始置开国郡公、县公。隋称国公,位在郡王之下,郡公之上。唐至明皆有国公。清有镇国公和辅国公,仅封给宗室和少数族首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