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美国好莱坞时代 美国好莱坞 在我们对于外国电影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是依照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美学观念的演变来作为辨认和分析的依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发展同样也是由重大的经济发展来作为界定的,要探讨的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实际上就是针对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所摄制的六七千部的影片和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并因此称霸于世界影坛的事实而言的。尽管好莱坞这一时期有很多重要的电影制作者,有一些令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电影观众所喜爱的成功的作品,但是美国电影却没有真正的美学流派。电影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工业化商业,一种娱乐的手段。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经验被体现出来。 《爵士歌王》电影海报 《爵士歌王》电影资料 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人电影的是美国人。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便标志了有声电影的诞生。然而就其观念而言,声音进入电影如同电影的发明一样,指出一个具体的日子来是很难令人情服的。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科学发明、不懈追求,最终获得了“活动照像”的成功。 在电影艺术中所谓声音的出现,指的则是自然音响和对自的出现(除胶片光学声带和还放扬声器等工艺学方面的问题之外)。而《爵士歌手》在这方面并非是一部真正有声片,它只有几句话和几段歌词。然而它却受到观众们的热情欢迎,影片在发行上的成功不仅使得当时濒于破产的华纳兄弟公司赚得了起死回生的利润,而且促使美国所有的电影制片厂在两年之内都改为拍摄有声片,美国的电影观众也从1927年的6000万,猛增到1929年的1000万。电影的无声时代就此宣告结束。 声音进入美国电影的最初阶段曾造成了电影技术、艺术和商业上的混乱。默片的拍摄方法已不适合有声片的制作,笨重的摄影机发出的噪音影响着同期录音,而隔音玻璃屋的使用又限制了摄影机的移动,剪辑的视觉节奏因声音的使用而遭到破坏,无声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被搁置一边,人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两个宇上。剧作为适应声音的表现而突出对话,默片明星因发声的障碍而被淘汰。百老汇的戏剧业因此便乘虚而人,迅速为电影业输送了大量新的剧作家和新的明星。同时,传统戏剧的美学观念随着声音再一次侵入了电影,对白泛滥和百分之百的音乐片的出现,造成了电影美学上的倒退。然而所有这些困难和障碍却没有能够阻挡住有声电影向着自身的新形式的方向发展。 电影理论伴随着声音的出现也反映出了不同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为电影是视觉艺术,声音破坏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对声音的出现,但是要以“视觉为主,声音为捕”;其三、主要反对声音中的对话,认为对白会使电影导向戏剧,会使可见的动作陷于瘫痪;其四、提出录音是“复制”,录音师的工作不是创作,贝拉·巴拉兹就认为“声音没有形象”;其五、声音不应重复画面,而应作非同步处理,比如:声画对佼,画内画外,画面为实、声音为虚等;其六、强调声音的空间感,比如:空间声音、声音透视、距离幻觉等等;其七、对声音持全面欢迎的态度。 声音进入电影带来了电影美学形式的变化,带来了电影时空结构的突破,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时空和非叙事时空在电影声画观念上的演变,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视听艺术。在声音进入电影的最初阶段,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富有探索精神的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们也的确拍摄出了一些适应于这一电影美学革命的优秀作品,比如:恩斯特·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年)、鲁本·玛摩里安的《喝彩》(1929年)、金,维多的《哈利路亚》(1929年)、路易斯·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年),以及那部著名的由约瑟夫·冯斯登堡导演的《兰天使》(1930年)等等。当然,更多的电影制作者还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上,放在声音和对白表现上,视觉形象被声音所控制,如同电影诞生初期那样,重蹈戏剧和文学的老路,使“电影院也因而变成某种冒牌的剧院。 有声电影也同样带来了投资商和经营者们的变化,他们开始对于这项新技术革命是十分谨慎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加大影片的开支,如机器设备的更新、影院设施的改造等等。但当他们发现有声片可以谋取更大利润的时候,好莱坞的决策人便更加确信电影是一种完美的工业化的娱乐商品。 美国的几大电影公司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先是由摄影师们在寻找外景地时所发现的。大约在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的拍摄者,而后一些为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艺术大师们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又由于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的迅速兴起,这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则进一步纳入了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企业共有5个大公司和3个小公司,五大公司的确割据称雄,各有特色:派拉蒙公司,在阿尔道夫·楚克曲领导下,于本世纪10年代就建立了“一揽子租片”的方法,并在20年代控制了全国1000多家影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导演和作家的公司;米高梅公司,在路易斯·梅育和欧文·萨尔堡的控制下,虽然它的年产量和首轮影院等相对低于派拉蒙公司,但它却以明星公司而著称,米高梅公司的影片讲究浪漫、热闹和表面的光彩,耗资巨大、气派豪华,《飘》便是这家公司的突出标志;华纳兄弟公司,比较前两个公司显得有些财力不足,但却不自觉地获得了真实的好名声,还有那个有声电影的“发明”,也为他们赢得了声誉。这家公司最拿手的是强盗片和音乐片;20世纪福斯公司,由于有著名的导演约翰·福特、亨利·金等;有著名的明星亨利·方达、约翰·韦思,以及小童星秀兰·邓波尔等,因此,他们最具特色的是西部片、喜剧片和音乐歌舞片;雷电华公司,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霍华德·霍克斯和威廉,惠勒等在这个公司,而他们最重要和最令人难忘的影片则是由奥逊。威尔斯拍摄的《公民凯恩》。 以上是五大公司,而环球公司、哥伦比亚公司和联艺公司3个小公司,虽然年产量并不算少,也有一些成功的影片,但是相对而言就不那么具有风格化了。大小公司之间的区别还在于大公司各自拥有自己发行权和放映网络,是一个垂直系统,而小公司则不同于他们,完全需要依附于大公司。8个公司每年要生产五百部左右的影片,所谓来自好莱坞这个小村庄的电影帝国,就是由这八个电影公司所组成和控制的电影帝国。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标准化操作和为一个确立的市场系统化生产影片的需要。托马斯·哈伯·英斯,这个独立制片人兼导演曾于1913年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影的生产管理上,并建立了类似工厂流水线的制片生产模式。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后来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制片厂体系的原型。在好莱坞的鼎盛时期,制片厂体系和制片厂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在英斯的方法中,制片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前期制作)首先由编剧部门按照制片人所选择的故事写出文学剧本,导演们写分镜头本,井送英斯审查后盖上“按写下来的拍”。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拍摄阶段,在制片人的监督下由导演执行制作。第三个段,组合阶段(后期制作)由剪辑师去完成,这种集成体系在三、四十年代的分工变得更加精细,制片厂设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洗印、录音和剪辑等,各类部门和各种专业人员,他们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甚至,在各部门的分工中还有具体地划分,比如:编剧,有分管情节的、分管嚎头的、分管对话的等等。精细分工的目的就是要使‘个完美的故事在摄影机前面竖立起来。 (2)制片人制度的设立。如此之细的分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管理,而制片人就充当了这个总管家,他把制作影片的所有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从题材的选择、摄制人员的确定,以至于拍摄的角度和剪辑的取舍等,整个生产程序全部控制起来。好莱坞的制片人是制片厂政策的执行人员,是组织和监督影片生产的管理人员,他对上向公司负责,对下控制着一切,他决定着影片的摄制人员的命运,如若哪一个人工作不合他的意,便随时有可能遭到解雇,《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制片人塞兹尼克曾在这一部影片中先后撤换了三、四名导演。演员也一样,制片人可以发现和占有明星,可以为自己的明星大作广告宣传,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崇拜的偶象,但他同时也可以毁掉明星,使明星一夜之间坠落下来。吹捧明星其实是制片人工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使公司赚得票房、获得盈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制片人制度。 (3)明星制度的建立。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老板卡尔·莱默尔发明的,他在默片时曾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在死后却有很多的人前去为他送葬。此后莱默尔便以高薪聘请演员,并让他们改变过去使用艺名的作法,在影片上开始用自己的真名。各公司发现其中的奥妙,即观众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可以创造更高的票房价值,便相互挖墙角,争夺明星,明星的身价越来越高。明星制度也由此产生。制片人以各种宣传手段捧红明星、制造明星。最终观众到影院为的是去看明星。在明星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影迷群,明星决定了影片的价值,决定了票房价值。然而,对于明星本身类型则意味着艺术的僵化,在好莱坞只有极少数的才华横溢的大明星才能够冲破类型模式,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 导演在好莱坞是没有地位的,他夹在制片人和明星中间,不过是制片厂的一个雇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结果成为高效率的,但却是缺乏想象力的技师。他们严格地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节和台词去拍摄影片,之后把胶片交给剪辑去完成最后的制作,据说也只有几个导演有幸证实了自己的独特才能,才可以在开拍前修改剧本和在后期参与剪辑工作。 当制片人在幕后指挥,明星们出头露面地统治着好莱坞的时候,一些宗教团体对明星们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出于特有的责任心而感到不安,并加以攻击。为了维护好莱坞的声誉,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立法和执法机构被组织起来。这个机构由共和党的领袖和虏诚的清教徒威廉·海斯来领导。 1931年海斯与耶酥会神父埃尔·劳德草拟了《伦理法典》,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海斯法典。法典严格地规定了电影不准表现床上镜头、残废等十二大类的内容。表面看上去,所谓伦理法典起着限制低级、色情影片的作用,实际上对于海斯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目的倒不如说是一种手段,用来把电影变成一种颂扬美国生活方式及其主要工业产品的工具,成为为美国政治服务的工具。而海斯则也被人们看成是好莱坞“电影界沙皇”。法典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以及与我们下面将要分析的类型电影观念结合起来,所生产出的标准化商品,就形成了人们所给予好莱坞的那个绰号“梦幻工厂”。 《一夜风流》电影资料 《关山飞渡》电影资料 《疤脸大盗》电影资料 《雨中曲》电影资料 美国的好莱坞时期,最具特点的就是类型电影,所谓的“类型电影”,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在20年代末,美国类型电影: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已经初具规模。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在稳固的制片厂制度下,为适应于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为攫取票房的高额利润,愈加强化了类型电影观念。 类型规范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凡是不适应类型要求的题材和处理手法,均被视为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类型和票房也变为衡量创作者能力的尺度,创作者必须抑制个性的发挥,就范于一定的类型模式。对于类型电影观念,在电影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和分歧,60年代前,电影史学家和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看作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60年代以后,“作者理论”则认为,在一部好的作品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作者”,并声称如果你没有看过某位导演的全部作品,你便不可能真正地看懂他的某部影片。这种极端的观点不过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否定,是要显示美国电影类型观念的重要性。因为在他们看来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得益于某种类型的传统,而不是导演的独特贡献。这与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不是去追求艺术流派,而是为确立类型电影的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类型电影: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歌舞片等。 喜剧片:我们这里所要谈到的喜剧片亦被称作为疯颠喜剧或爱情喜剧。由弗兰克·卡普拉拍摄的《一夜风流》(1934年),是这一时期这类影片的最初范本。影片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工业大亨的女儿一个是玩世不恭的新闻记者,两个人在经济萧条时期,一起经历了一次横跨大陆的长途旅行。由于他们之间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使得他们在不得已同宿于一间农舍时,在两床之间桂起了一张具有象征意义的毛毯。然而,当他们的差别在不断发生着的矛盾中逐渐崩溃的时候,那张毛毯也最终瘫塌了。两个不同经济、文化环境的代表,在影片最后的高潮中大团圆。这种喜剧往往具有一个不确定的虚构的空间,作为叙事空间在起作用。其中突出表现的是那种特有的美国人的求爱方式,剧情和人物开始以对抗性的叙事布局出现,将滑稽戏和社会讽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主题的效果的目的。 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茫荒的原野,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面等等。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树干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的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西部片的神化,并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由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1938年),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部片之一,这部影片既表现了个人的风度、道德规范,又充分地表现了一种社团的价值。影片的全部冲突在动作中表现出来。而开阔的荒野、封闭的驿车和黑暗的小镇,都为冲突提供了不同的环境。西部片的神化,也是关于马的神化。可以说没有马就没有西部片,马为西部片带来了强烈的运动形式和节奏效果。西部片有着极易辨认的图像符号,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也是完全模式化、公式化的。 强盗片:一是关于强盗的、二是关于犯罪的影片。强盗片与西部片似乎有些相同之处:片中同样具有强烈的追逐和持枪格斗的场面,而剧中人物也同样是一个类似西部牛仔那样的具有复仇心理的、强悍而又孤独的男人,他一样是用“硬汉”类型明星来塑造的,从而显示着一种力量。所不同的是,在西部片中起着明显作用的是大自然与文化的矛盾,而强盗片则突出了社会秩序的冲突。在强盗片中,那个被水泥墙包围的、看不到地平线的现代城市,那个雨渍湿禄的柏油马路,以及那个摆来摆去的黑色汽车,既构成了这类影片的符号特征,又作为对抗、竞技的叙事空间体现出来。托马斯·沙兹在对强盗片与西部片的基本矛盾进行分析时指出:它们同是“有关社会秩序的势力和无政府的势力。但是西部片描写的是赢得社会秩序的斗争,而强盗片则是关于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做出的努力。社会秩序正如在那异化的、具体有形地不可抗拒的现代城市所表明的那样,在这一类型中起着远比西部片中更为暧昧的作用:它那城市的环境和基本的社会态度的价值系统既制造了强盗,又最终消灭了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如此,强盗片在创造着类似牛仔的神化般人物形象的同时,使人物更富有令人同情的悲剧色彩。强盗片在当时最突出的代表作品:茂文,洛埃导演的《小凯撒》(1930年)、威廉·威尔曼导演的《人民公敌》(1931年)和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疤脸大盗》(1932年)等。美国人曾认为:强盗片的历史,也正是美国社会的犯罪史。因为,这类影片的人物原型大都是来自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 音乐片:与电影声音同时诞生的音乐片,在有声电影初期十分盛行,最初是把百老汇的东西搬上银幕,后来则发展为具有特殊形式的类型片,并在四五十年代走向了“最受欢迎的顶峰年代”。用沙兹的话来说,音乐片的类型的典型特征,只需要提出一个形式特征,便可以辨认得十分清楚。“音乐片不是那些把音乐作为外部的手段从情感上来支持情节的影片,相反的,它是把音乐结合在叙事的关联之中,并且实际上是由叙事内的人物具体演出或直接反映的”。音乐片将音乐与叙事结合起来,以一种特殊的演出形式去体现。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音乐片中,影片的基本矛盾是两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影片对于那两个相爱的主要人物的突出描写,使得叙事和主题的处理降为了陪衬。音乐片中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不过是些花样翻新的爱情纠葛的重复。当然在这类影片中、有些还涉及到美国人对于功名成就和个人幸福等观念的理解。在当时,音乐片将它所颂扬的东西和大众电影的叙事要求结合起来,迎合了众多观众的趣味。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但从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旧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类型片强调影片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从属于情节关系。好莱坞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扣一环的封闭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影片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竭力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封闭的结构模式造成了影片大团圆的结局,也决定了影片人物和环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实性。这一叙事模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技巧和手段的封闭性:画面构图的全部信息集中在银幕主人公的中心位置上;灯光照明造成通堂亮的效果,使人物与真实环境隔绝开来等等。而“三镜头”法作为好莱坞分镜头的程式化手法,谁说话镜头就给谁,代替观众的思维,让观众跟着故事走,诱使观众简单地认同影片及人物的观点和态度。剪辑方法则不过是完成分镜头的任务,并使影片顺畅、连贯和光滑地让人看不到剪辑的痕迹。这种顺畅往往是台词接台词,因此声音也是封闭空间的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是为了褒扬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属性。景和物、人物和动作是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文化属性的一种概念。正是这种封闭的态度创造出了一个自满自足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世界。使电影成为某种仪式,在观众的心目中造成一个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一直为人们勾勒着那个神话般的、理想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存在的现实空间。 长按指纹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外国影视剧透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