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猴亚目

 零壹贰012 2017-06-13

原猴亚目现存成员可分成狐猴型下目Lemuriformes、懒猴型下目Lorisiformes和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早期的原始成员则可以分成兔猴和鼠猴两大类,兔猴类狐猴比较接近,可划分为兔猴型下目Adapiformes,或者将兔猴型下目和懒猴型下目一起并入狐猴型下目而作为不同的总科,鼠猴和跗猴比较接近,一般划入跗猴型下目,与跗猴作为两个不同的总科。早期的原猴亚目成员曾经分布非常广泛,现在则只见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而在海岛上要远比大陆上繁盛。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原猴亚目

  •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区域: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 亚    目:原猴亚目

  • 门:脊索动物门

  • 界:动物界

  • 目:灵长目

  • 纲:哺乳纲

 总体介绍

猴亚目(Prosimii)是低等的灵长目,和类人猿亚目的主要区别包括颜面通常较长而似狐,夜行性成员较多,常有较大的眼睛,有些种类嗅觉比较发达,耳能转向,趾端有爪,5趾只能同时伸屈,不能单独活动,脑量原猴亚目----濒危动物眼镜猴原猴亚目----濒危动物眼镜猴

相对较小,额骨和下颌骨未愈合等。

 分类介绍

本亚目共七科。

 鼠狐猴科

已知5属21种,分为2个亚科:鼠狐猴亚科Cheirogaliginae和叉斑鼠狐猴亚科Phanerinae。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 原猴亚目动物眼镜猴原猴亚目动物眼镜猴

耳短,有长的簇毛;鼻吻部较长。生活于热带森林,树栖,白天在树洞中休息,夜间活动。以树的汁液、树脂、树胶、果实和昆虫为食。行动敏捷。毛耳鼠狐猴Allocebus trichotis属于极危物种,数量稀少。赤褐倭狐猴Microcebus rufus身长仅10余厘米,尾长13厘米,平均体重仅55克,是体型最小的灵长类。

 狐猴科

已发现5属20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体型差异很大,体长13~60厘米,体重60~3000克;尾长17~60厘米,相当于或超过体长,尾毛密而长,多呈扫帚状;眼大;被毛浓密,且具鲜明的颜色;大型种类的吻部延长,形似狐嘴;外耳壳半圆形,或被毛浓密;后肢长于前肢,指、趾具扁指甲,较小的种类第2脚趾上是带沟槽而弯曲的爪;有36枚牙齿,只有鼬狐猴为32枚牙齿,缺上门齿。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也有的生活在竹林、芦苇区或无林的山地。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有的只有3天,有的达数周。妊娠期120~150天,9~11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18个月性成熟。

 鼬狐猴科

仅1属7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包括马岛鼬狐猴Lepilemur dorsalis、埃氏鼬狐猴Lepilemur edwardsi、白足鼬狐猴Lepilemur leucopus、小齿鼬狐猴Lepilemur microdon、鼬狐猴Lepilemur mustelinus、棕尾鼬狐猴Lepilemur rufricaudatus、北鼬狐猴Lepilemur septentrionalis。与狐猴科有较近亲缘关系,但牙齿仅32枚,而狐猴科有36枚。体长25~30厘米,尾长22~26厘米,体重500~700克。植食性。盲肠可辅助消化吸收。夜行性。善于爬树及在树间跳跃,采取垂直的跳跃方式运动,双腿齐蹦做猝发式推进,突起突止而无汗和喘息现象。以视觉传递信号,如有侵犯者,双方会怒视威胁并僵持,甚至搏斗,形似拳击,故又有"拳击猴"之称。均数量稀少。

 大狐猴科

已发现3属11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体型较大,体长30~71.2厘米,体重1~7千克;尾长32.5~64厘米;胸部有1对乳头;体被毛浓密,毛细光滑,色泽变化很大,有白、淡灰、灰或褐,有的在肩部和四肢有橘红色块斑,有的四肢白色,或在头部、耳、臂为黑色,在臀部有1三角形块斑。眼睛的虹彩金黄色。主要树栖,也到地面活动。大多栖息于热带茂密丛林中或干旱地区;白天或夜间活动。食叶、花、树皮和果实。结小群,每群最多9只。妊娠期4~5个月,6~7月产仔(干旱地区8月),每胎产1仔。幼仔45天后可独立生活。雄性2.5岁性成熟。叫声有的象母鸡,有的象狗。善在树间跳跃,一跃可达10米,跳跃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坐着睡觉,两臂抱着树干,头夹在两膝之间,尾大多很长,并下垂卷成钟表发条状。

懒猴科

我国有1属3种:懒猴Nycticebus coucang、小懒猴(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中懒猴(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分布于东南亚,我国见于云南南部,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圆,吻短,眼大而向前,眼间距很窄,耳廓半圆而朝前;前后肢粗短,等长,手的大拇指和其他4指相距的角度甚大,第二指、趾极短或退化,除第二趾爪形外,其他指、趾的末端有厚的肉垫和扁指甲;体毛短密,颜色变异很大。 懒猴科均为以食虫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平时行动缓慢,短时间内可以做比较敏捷的动作。懒猴外表很象狐猴,但是其夜间的活动习惯不一样。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密林中,白天蜷伏在树洞等隐蔽地方睡觉,夜晚外出觅食,吃野果、昆虫,善于在夜间捕食熟睡的小鸟,喜食鸟蛋。很少到地面活动。无一定发情期,怀孕期约4个月,一般冬季产仔,每胎产1仔,多在夜间分娩。

 婴猴科

婴猴科下只有婴猴属一属。

因大多数体型很小而得名。模式种体长仅11.5~17厘米。其他种类体长不超过38厘米,尾长15~47.5厘米,体重80~1240克;外貌似松鼠;眼大;耳大,为膜质、活动时直立,休息时能像扇子一样折叠倒伏;被毛细软而密,无光泽,灰棕至褐色,腹面略浅淡;腿比臂大,足很长,指、趾的末端有大软垫,适于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爬行,具扁的指、趾甲;颈部非常灵活,能向后回转180°;胸腹部各有1对乳头。共6种分布于非洲南部。生活于热带雨林、 稀树草原和灌丛草地中。树栖、夜间活动。行动敏捷,善于跳跃,一跃可达3~5米。白天在树枝或树洞中休息,有时亦住在废弃的鸟巢中。集小群取食植物及其花果、种子、昆虫(特别喜食蝗虫)、蜗牛、树蛙等,较大型种类也吃蜥蜴和鸟蛋,甚至能捕捉飞鸟和鼠类。没有固定繁殖季节,但多在4~10月间产仔,每胎产1~2仔,孕期约110~120天。

粗尾婴猴为本属(科)中体型最大者,分布于安哥拉;倭婴猴为体型最小者,分布于中非;婴猴分布于乌干达、 肯尼亚、坦桑尼亚;针爪婴猴分布于刚果与克罗斯河之间的森林;东非针爪婴猴分布于中非、扎伊尔;黑尾婴猴分布于喀麦隆。

婴猴在形态上与懒猴有某些共同之处,曾被列入懒猴科。

 指猴科

仅1属1种,即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森林。因指和趾长(中指特长)而得名。体型像大老鼠,体长36~44厘米,尾长50~60厘米,体重2千克;体毛粗长,深褐至黑色;尾比身体长,尾毛蓬松,形似扫帚,毛长达10厘米,黑或灰色;体纤细;头大吻钝;耳大,膜质;除大拇指和大脚趾是扁甲外,其他指、趾具尖爪;牙齿结构像鼠,仅20枚;四肢短,腿比臂长。栖息于热带雨林的大树枝或树干上,在树洞或树杈上筑球形巢。单独或成对生活,夜间活动。喜食昆虫。取食时常用中指敲击树皮,判断有无空洞,然后贴耳细听,如有虫响,则用门齿将树皮啮一小洞,再用中指将虫抠出。由于叫声凄厉,似哭声,当地人认为指猴会带来恶运,所以一旦看到便杀死,加之栖息地的破坏,指猴变得数量极其稀少,曾一度认为已经灭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